文
/编辑
:乔乔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交流
有关空间位置的信息
,尤其是在帮人指路,或者指导别人去拿东西的时候。但如果这件事交给小朋友,他们往往会给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指导。而
让宝宝去某个地方找东西,宝宝往往也要找好久
。
对指导做出恰当的反应取决于分辨、回忆以及执行接收的信息的能力。这个技能不仅被儿童的兴趣和知识水平影响,也被
信息的结构
影响。请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给一个人指路,那么应该如何描述路径呢?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从出发点开始,逐一描述可能经过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标,最终告知目的地吧?这就是一个
经过线性组织的描述
。
研究显示,
对儿童来说最佳的故事效果是线性的
,事件按照事件顺序组织而不是在主顺序上分枝出次情节。
上图显示的是两位研究者 Brown & Murphy (1975) 一个实验中用到的材料。他们给儿童呈现一些经过排列的图片,这些图片要么是描述一件事情的过程的(有顺序),要么是不相干的(没有顺序)。稍后,请孩子把已经打乱的图片恢复原来的顺序。
结果发现,4岁孩子还不能重复随机的或者杂乱的序列,但
善于重复顺序的序列
。
Nelson & Gruendel (1981) 也发现
学前儿童倾向于在回忆故事的时候强加顺序
,方法是疏忽不在顺序中的事件,或者将之改换顺序。
所以,小朋友们在记忆序列的时候,或者讲述故事的时候,都会依赖于规规整整的结构。要是没有顺序就做不来。那么,当在别人的指导下找东西时,
小朋友们也要依赖于别人把要做的事情按顺序交代给他吗?
为了检验儿童对
线性指导
的理解,Waller等人设计了两个实验。
在第一个实验中,实验者会将小朋友带到布置好的房间中玩一个“找东西”的游戏,实验者会先把奖品藏起来,再告诉小朋友,他们要从哪里开始,经过哪些物体,最终找到奖品。
有的时候,实验者会按顺序交代找东西的步骤,但有的时候,实验者会把指导倒过来,或者采用随机的顺序。
实验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对不同的指导模式有不同的反应:
# 4岁和5岁的小朋友在听完随机顺序的指导后,都要比线性指导的情况下搜索更多的次数,才能够找到目标物体;
# 除此之外,4岁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倒序给出的指导任务;
# 相比之下,
7岁和9岁
的孩子已经能够在随机顺序和线性顺序的指导下都搜索一样少的次数。
这说明,孩子对线性描述的依赖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四五岁那么小的时候,会依赖指导给出时的顺序性,到了七岁左右,就有了对非顺序化呈现的信息加以重新排列、使之成为线性结构的能力。
从第一个实验现在看来,从7岁开始,孩子对线性组织的依赖就没有那么强了。那么,孩子们能够理解了线性顺序与非线性顺序的差异之后,能不能自己说出来(自发产生)呢?
为了研究儿童能否产生线性的指导,Waller等人又做了第二个实验。在第二个实验中,两个儿童一同来到小屋,其中一个在指定位置藏好东西之后,需要对另一位小朋友作出指导,“让听的小朋友尽可能第一次就找到藏物的那个小盆子”。
研究者找来不知情的成年人为指导的小朋友的指导语录音评分,来确定他们指导的线性程度。结果发现,当接收指导的小朋友是4~5岁的时候,8岁的指导者会比4岁和5岁的指导者使用更线性的描述,也就是说
8岁开始,儿童可以更好地产生线性指导
。
同时,8岁组的指导者为4岁和5岁的儿童提供了比8岁儿童更多的线性指导。这说明,8岁儿童可以产生线性指导,但他们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会使用这种能力。
年长儿童只对年幼的听众使用这种能力。
从上一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小的小朋友会更依赖线性的指导,所以大孩子很懂得照顾他们呢!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知道你暂时还不能明白那么没有条理的东西。没关系的,我来帮你组织好啦。看,到了我这个年纪,你就什么都会啦。”
专业的婴幼儿成长百科
↓ 你还可以看一看 ↓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