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卿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贸易保护主义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连印度也开始加入,先后关上小麦、铁矿原料出口的大门。
发达国家代表消费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代表拥有生产资料的生产端。
纷纷关上大门的结局只有一个:供给冲击,通胀继续高企,并很难短时间消退
叠加产能过剩缓解、碳约束和地区冲突,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便短期的冲击消退了,全球的整个通胀水平也极有可能“更上一层楼”,并成为一种常态持续好几年。
对整个证券投资市场的影响将变得极为复杂......
通胀一直一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货币供给过剩导致的,即市场的货物数量变化不大,而货币数量变多,导致价格上涨。
而此次的通胀除了为应对2020年疫情各国大放水外,货物供给也出了问题。
比如粮食。
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全球粮食紧缺是客观事实。
俄乌冲突加剧了粮食供给,有粮食国家限制出口的保护主义行为则进一步让粮食供给受阻。
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公布的数据显示,俄乌冲突已导致23个国家转向粮食保护主义,受限制农产品在全球食品贸易中占比高达17%。
也就是说,近17%的农产品需求国即便有钱也很难得到粮食。
印度在5月13号的政府通知是这么描述的:
“为控制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确保国内粮食供应充足,印度政府宣布立即禁止小麦出口。”
理由直白的说就是:我国的需求还得不到满足,价格涨的离谱,对外关门只进不出。
于是,5月23日,印度再度出手上调铁矿原料的出口关税,下调自己紧缺的焦煤、焦炭的进口税率,最近更是连糖都不出口了。
除了印度,这种“只进不出”的现象也发生在其他许多国家,并呈进一步蔓延的态势。
全球通胀导致一部分国家的CPI上涨,上涨过快迫使“自保”而限制出口,限制出口又会进一步推升全球通胀——这是一个逻辑上的死循环。
怕就怕,这种“自保”手段再迎来主要进口国的报复性反出口限制。
比如,作为进口印度铁矿原料的中国,此次出口限制对于国内的钢铁企业等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成本一下子上涨了百分之好几十。
东南亚其他国家会不会也大面积出现类似于印度这样的操作?中国对印度会不会也限制某些产品和技术的出口?
如果说,发达国家开始抽水减少市场货币供给,逐渐将国内通胀压下去,那么近段时间部分国家限制出口则是通过缩减供给进一步抬高全球通胀。
这有点儿像跷跷板。
前者通过缩减货币供给刺激需求减弱;后者“屯商品”满足国内需求,会让市场产生“供给短缺”的心理预期。
供给缺口的心理预期一旦放大,通胀岂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是实打实的存在,加之碳中和对煤炭等高污染资源的供给限制、地缘冲突的添油加醋迫使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很有理由相信:
未来即便恢复正常,其一般的通胀水平也会停留在比以前更高的位置——通胀中枢上移。
比如,以前正常情况下的通胀在2%上下浮动,以后的正常情况,通胀可能在3%上下浮动。
这就会对国家的货币政策、资产的重新定价产生深远的影响。
掣肘货币政策:
假如上述结论在未来成为事实,那么世界各国“维持适当的通胀目标”就需要上调——事实上,美国已经上调了核心通胀水平。
与之相对应的是,经济增速也需要更上一个台阶才能缓和这一部分通胀上涨带来的购买力加快缩减的矛盾。
同时,央行的货币政策也就会或多或少受到约束。
因为一旦放水来刺激经济,通胀就会很快到一个预警线,平衡通胀与经济增长就会变得非常棘手。
经济的增速情况: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长时间低位运行(中枢为3%),作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老大哥之一的中国在09年以后,经济增速也有原来的10%以上,持续破8、破6。
图:中国GDP增速趋势
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速来缓和国内通胀的矛盾成了各国都会很头疼的大事儿。
依靠低利率环境(不包括中国,中国只是在降)来刺激经济的路子越走越窄,子弹越用越少,药效也越来越差。
只留下一地鸡毛(债务)。
一方面通胀抑制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一方面经济在没有获得新的增长点之前又需要刺激来推动经济增长。
通胀、货币刺激(债务)成了一对暂时不可调和的矛盾,亟待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化解。
影响最为深远的恐怕是资产定价。
费雪在1928年提出货币幻觉的概念,即人们只考虑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略实际购买力的心理错觉,表现在炒股上就是通货膨胀对股价估值偏差的影响达80%,表现在债券则会要求更高的收益。
如果以后炒股的人都必须把通胀纳入考虑的范围,那么就会评估资金的成本,进而在股价中既要求获得企业增长的利润,还要求对通胀部分获得足够补偿,主观估值部分就会非常剧烈——你要求抹平通胀即可,他因为通胀还在上行就会要求高于当前通胀的收益,股价波动就会更剧烈。
《通货膨胀与股票估值偏差的非线性关系分析》一文指出,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 ,通货膨胀对股票估值偏差的冲击影响较大,货币幻觉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加剧 。
看来,以后短线炒股的日子会更加惊心动魄。
当然,通胀对于资产价格最直接的受益对象是初级生产资料型的商品,特别是需求度极高的商品。
而那些基于初级生产资料型的中间商品,比如高粮价传导下的生猪、乙醇等价格就会承压、并慢慢传导。
掌握初级生产资料的企业因为商品涨价就会活得很滋润,中间的企业则持续地受制于成本压力,掣肘盈利预期。
比如猪肉企业,就连生猪的老大哥牧原都快承受不住了被问询,是否存在流动性,是否计提损失等等。
非常有意思的是,假如通胀一旦打开,连续亏损几年的中间型企业又会在后续要求多少回报来填补之前的亏损呢?
比如,猪周期就变得比以往更复杂了。
不过,新的技术与可替代产品的出现会消除这种变化。
比如,碳中和对供给的冲击而带来的价格上涨,会加剧新能源的开发投入,新能源替代煤等,就会抹平传统能源供需失衡带来的通胀。
替代的过程有多久,我们承受通胀痛苦的时间就会有多久。
想到这儿,我们的工资是不是也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