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土教育
一土学校是奴隶社会创始人一诺和华章创办的,基于 IT 技术的个性化教育创新学校项目。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内心充盈,乐天行动”。一土的目标是构建教师职业发展体系,通过IT和互联网,实现可复制的全球学校网络,传递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公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关于举办绿电、绿证、CCER交易培训的通知 ·  昨天  
南方能源观察  ·  eo封面 | 省级能源规划的三套平衡术 ·  昨天  
南方能源观察  ·  新能源全面入市新政出炉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土教育

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运动、阅读和游戏!

一土教育  · 公众号  ·  · 2018-10-29 08:01

正文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 271 篇文章

作者: 程琳

来源: 本文经公众号第一教育(ID: diyijiaoyu)授权转载。

题图: 午休时间,高年级小土豆为低年级小土豆读书,陶米/供图


1


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

而是赢在转折点

作为一名教育家,洪兰也曾是加州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曾任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她告诉大家,大人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脑是怎么回事。以下这张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区域其实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黄色的部分是额叶,也具有大脑发展中最高级的整合功能;紫色和灰色交接的地方,是听觉值......


洪兰告诉大家,大脑的重要性


因此,父母不能打孩子,特别是打孩子的头部。因为,这可能造成孩子大脑生理机制的损伤。而大脑一旦损伤,人就会在生理机制上遭遇障碍,日后再怎么通过后天的教育努力,希望也是非常渺茫的。


而从大脑发展的角度,洪兰教授说,每个人的神经是具有可塑性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再生,大脑的神经连接不停在改变。


海马回的神经细胞再生,大脑的神经连接不停在改变。


因此,学习的时候,神经回路会加强。


九个月婴儿会爬之后,开始探索,神经开始大量连接。


最左边是刚出生婴儿的大脑,中间是三个月,最右边是两岁小孩的大脑神经连接。


在她看来,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三岁定终身”等说法。


因为,人的大脑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变化。大脑有可塑性,不停因应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网路连接。“它的神经回路是可以改变的”。


人生是马拉松,争的是终点,不是起点,要跑到终点才是贏家。成功的人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开窍慢,洪兰教授引用两句经典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学习是“学+习”。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就学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再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2


情绪,

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孩子有一生的时间需要学习,不需要催他,也不需要急于一时一刻,但是情绪处理不当,会使孩子厌恶上学,甚至产生负向人格。”洪兰教授告诉我们,情绪,是改变大脑最快的工具。


拿学习这件事来说,主动的学习才有用,被动学习没有用。孩子想学,偷着学学得最快。


有的时候,你认为孩子具有某个缺点,这个时候也不要轻易去改变孩子,尤其不能让孩子有情绪障碍。


汶川地震后幸存者大脑结构图显示:这些人脑部主宰情绪、记忆功能的部分,在25天内就出现了变化,产生焦虑、忧郁或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症状。


洪兰教授说,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想不好的事情,负面情绪就会放大。


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



她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的妈妈曾说过,马友友从来不会因为他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挨打,因为这位母亲深知,孩子如果挨打,就会对拉琴产生恐惧。


3


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

父母是最初的老师

言传身教,为什么身教这么重要?答案在于模仿的力量非常强大。


模仿的力量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家庭是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师。


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


与此同时,家长要支持孩子,要信任孩子,但也要管教孩子。因为, 父母所制定的规矩和限制并不会让孩子感到难受,相反的,这会形成一种规矩,让他们有安全感。


孩子最怕的是,家长今天和明天立的规矩不一样。


她说,我们是透过被人管理才学会管理自己。一开始没有外在的控制,内在的控制也不会产生。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讲座现场,她分享了一个实验结果:有实验曾追踪1970年4月出生的17000名婴儿到2008年,2008年到这些人38岁时候,研究结果发现,影响他们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最高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认为的IQ和GPA(智商或者学业成绩),而是conscientiousness(自知与责任心)。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自制(self-control), 正直(integrity)和恒毅力(perseverance)。


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


不要担心和紧张,不要过于焦虑,孩子非常敏感,如果父母焦虑,那孩子会更加焦虑。父母亲以平常心待之。


举个例子:小提琴大师与生手的大脑对比发现,这两者大脑里面构造不一样,是因为小提琴大师每天的反复练习造成的。


因此,勤能补拙。


著名的“一万小时原理” 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原理指的是,一个行为做了一万个小时以后,就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


4


童年,

最好的玩具是有玩伴

很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的智力与玩具的多少有关。于是,给孩子买很多很昂贵的玩具。


在加州大学的时候,洪兰曾亲身参与了这个实验:实验把一只老鼠,两只老鼠,10只老鼠分别关在一起,实验结果显示,2只老鼠在一起的脑部神经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两只老鼠在一起的脑部神经和10只老鼠放一起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也就是说,孩子成长,最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只要是正常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玩伴比什么都好。如果家长能做孩子的玩伴,胜过给孩子买数不清的高级玩具。”


5


在哪里跌倒,

换个地方爬起来

如何对待孩子犯错?洪兰教授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我不要求你完美,我要求你学习。当你犯错时,重要的不是这个错误有多糟糕,或者是不是你的错,重要的是,要将错误转换成一个经验。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条铁律。


洪兰教授的观点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哪里跌倒,换个地方爬起来。为什么呢?洪兰教授又引用了一句经典名言。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断一条鱼,它将终其一生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爱因斯坦


大人会嫌孩子不好,主要是因为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基因不同,后天生长的环境也不同,所以比是不公平的。孩子只能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应该奖励他。


四个双胞胎的大脑图显示,同一个父母带,同样的教育方式,但是大脑结构却显示不一样


她说,上天是很公平的,空间能力好的人往往语言能力不怎样;语言能力好的,空间能力常较差。


也就是说,大脑是个有限的资源,很少人得天独厚样样都好,所以我们不必去苛求孩子。


爱因斯坦的脑在他死后捐了出来,并做了详细的分析,发现他在掌握空间的顶叶聂叶交会处的确比别人大15%,他的脑细胞也比别人多。但是爱因斯坦到三岁才会说话,如果生活在现在,会被认为语言迟缓,他的私人书信及日记被公布后,有人认为他是阅读障碍者。


他的右脑比较发达,很可能跟他左脑功能不甚强,他自然地去用他最擅长的脑去处理讯息有关。


因此, 父母应该顺其自然,要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接受自己的短处。


  • 重要的是有什么能力,而非缺乏什么能力。


  • 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你会看到他的长处。


  • 用正向的态度去看事情,你会看到解决的方式。


6


允许孩子犯错,

让他从错误中学习经验

要允许孩子犯错,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错。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曾犯过错的人,表示他从未尝试过新的事物。”


洪兰教授说,不要因为孩子做某件事做得不好而骂他。


因为,骂会让孩子对这个东西恐惧,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抗拒,离的更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每天因为分数打骂孩子,孩子会不会因为恐惧学习而变得畏手畏脚?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因为挫折是一种不良的情绪,而孩子的成长可以以长带短。



她说,现在的时代,让每一个人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让我们每个人都有路可走。因此不要执着在孩子能力达不到的地方拼,在他有长处的领域,“以长带短”发展孩子的智力。


洪兰教授还认为,好家长不应该只会说“NO”,而应在说完“NO”后,给孩子指出一条可以走的路。“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从错误中学习经验,如此才能不再犯同样的错。”


7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