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说,80公斤的人能够抵挡住10级的风,那么以我这个吨位,可能12级的风也是吹不动的
……
今天呢,外滩都是我一个人承包了的
”8月10日,新京报记者俞金旻在上海外滩报道台风“利奇马”登陆实况时“稳如泰山”的表现引发网络热议,被网友称为“台风专用记者”。
在“承包外滩”的俞金旻这篇手记里,我们可一窥他“追风”的不易,了解到驱动他的力量——对记者使命的理解与坚持。
8月10日,俞金旻在上海外滩报道
台风现场情况。
“
追风
”
不易,我在直播中“承包外滩”
今年台风季,好像比去年来的稍微晚了一点。
从“利奇马”一“出生”,我就盯上它了!
由于正好在江苏出差,我一直关注着台风的走向,当得知“利奇马”基本上直指华东时,我便第一时间“请战”,希望能够到台风登陆点去,最后被报社安排在上海市区点位进行直播,关注台风登陆华东后对城市所造成的影响。
8月8日,
接到通知的那天,上海的窗外蓝天白云、晴空万里。
我一边准备,一边感到焦虑,估计又是“白等”。
谁知道9日突然风云突变,阵风阵雨来袭,我感觉到“利奇马”应该是动真格了!
在点位的选择上,我选择了上海外滩,因为这里是上海标志性的景点,全世界观众都认识。
在外滩做直播,可以让大家清楚地看到风雨对上海主城区的影响。
9日
晚上
,
随着风雨越来越大,看着同事常卓瑾在温岭的登陆点被吹得手机都拿不稳,我的心里开始忐忑不安:“利奇马”到底会对上海城区造成多大影响呢?
10日凌晨,
台风在浙江温岭登陆,正不断北上。
我提前两个小时间赶到外滩的直播指定区域观察情况。
外滩治安派出所的警官告诉我,因为外滩观景平台上风力很大,景区已经封闭了。
但为了能给网友一个比较直观的视角,在征得警方同意并保护的情况下,我走上了外滩观景平台进行直播。
当时的外滩几乎是空无一人,只有呼呼的风声和雨声。
风力真的是比较大的,但在我体重优势的支撑下,在镜头面前表现得还算自然。
对于在直播中我所说的“承包外滩”的段子,说实话这没有在原先预定的直播脚本中,完全是临场发挥。
记者播报实时气象数据的变化,更让观众能直观看清台风的整个状态,而现场真实的体感加上恰到好处的段子,不一样的表达也增加了直播的可看性。
在民警、拍客的通力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直播。
记者,你永远不知道下趟差去哪
在我们业内有这样一句话:
记者,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趟差去哪儿。
台风过后,浙江多地发生
泥石流、山体滑
坡等
次生灾害。
我主动和领导联系,要求去现场采访。征得领导同意后,我赶赴温州永嘉县山早村山体滑坡现场。
11日上午,
因为台风造成列车停运,我被迫从上海高铁出发,途径宁波驱车前往。
原本3、4小时高速的路程,我们超过7小时才抵达。
进入台州境内,高速全线封闭,只能按导航走国道、省道。
前方道路到处是塌方,隧道口被埋,一路上开得小心翼翼。最糟糕的是手机没有信号,可能是台风后基站被损毁,只能依靠导航微弱的缓存(
这里也提醒各位同事,当地地图一定要缓存,特别是在灾区手机没信号的情况下
)。
当天下午5点,我们
终于
赶到了现场。而由于灾区道路损毁无法通行,最终救援力量只能在高速上剪断两截护栏。
停了车,大家一起爬山进村
。
这条路
是为
了救
援紧急开辟的通道,异常崎
岖不
平,到处是塌方。
背着
几十斤设备的我只能够
”
爬“
进去,手
脚
并用,浑身都是泥。
然而在挺进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得到老天的眷顾。台风过后,天气异常的好,当天又是高温橙色预警。在毫无遮蔽的山体滑坡现场挺进,整个人一会儿就被晒得晕晕乎乎。
抵达
核心现场后,航拍、直播、短视频、采访等等一连串的”报道套餐“开始全套操作起来。
这时的我好像吃了“兴奋剂”一般,一点儿都没
感
到疲倦。
大家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做完报道以后,我真的流泪了。我在想,大自然的力量太强大了,人类真的好渺小。
一瞬间,那么多的伤亡。在此,我想为所有的逝者表示默哀。
完成当天的采访任务后,我坐在废墟上,满脸通红。一口气喝掉四瓶矿泉水,
浑身湿得像从河里刚刚捞起来一样。
晚上9点,我徒步回到现场搜救指挥中心,吃了“人生中最好吃的一顿饭”。我还清楚的记得菜品,有胡萝卜肉片、咸鸭蛋、还有咸虾米,饿的前胸贴后背的我,狼吞虎咽吃得太香了。
第二天,我们继续徒步挺进,回到灾害现场继续报道。
但还是因为基站损毁,信号不稳定的原因,我和同事只能在前方拍摄完成后,徒步近3公里,回到搜救指挥中心,向后方传输素材。
在此,我也想提醒各位记者同事,尽量各个运营商的卡都备一张,因为现场真的不知道哪家信号好。当然有条件的还建议能配个对讲机或者海卫星电话,这种情况下真的是神器。
烈日当空,整个村子被水浸泡的缘故,环境湿度非常大。没一会儿,我和同事常卓瑾感觉中暑了,赶快去搜救现场指挥中心的医疗点,要了藿香正气水和仁丹下肚。
就这样,我们在现场采访到了为母则刚——用木盆托举四个孩子浮出水面逃生的母亲,记录下为救村民一家6口与母亲匆匆一别便永别的村支书等感人故事。
记录是我的天职,时刻准备奔赴新闻现场
虽然在台风一线报道存在安全隐患,但作为一名记者,记录是我的天职。我不能退缩,时刻准备着奔赴新闻现场。
下一站会在哪里,我永远不知道,但正是这种未知,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这也许就是我选择记者这份职业的最大动力吧!
今年是我真正踏入记者行当的第3年零2个月。
一路走来,风雨无阻,看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体味过各个行业的酸甜苦辣。记得
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