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 壬子月 甲午日
从立冬开始至冬至前后,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称为“补冬”。正确的“补冬”,能够使身体强壮而且又保持身材窈窕匀称,不产生肥胖。
1、多用温补,少食寒凉
冬至要注意饮食的“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而且地炁丰富的根块类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冬至时节的饮食还宜多样化,谷、果、蔬菜要合理搭配,适当地选用高钙食品。宜食一些清淡的食物,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物,还不可过食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冬天阳气收藏,脾喜温恶冷,因此最好吃一些温热食品来保护脾肾,吃饭也最好是少量多餐。
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其他很多蔬菜也要多加摄入,比如土豆、西红柿、菌类、韭菜、南瓜、芹菜、菠菜、山药等。除此之外,还要适量多吃水果,冬天寒冷干燥,使人觉得鼻、咽部干燥和皮肤缺水、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点水果不仅能滋阴养肺、润喉去燥,还能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猕猴桃、甘蔗、柚子、大枣、桔子、龙眼、苹果、桂圆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2.“补冬”药膳处方
常用“补冬”药缮处方:
(1)八珍类: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
(2)四神类(又称“四臣”):莲子、芡实、山药、茯苓。;
(3)四物类:当归、川芎、芍药、地黄;
(4)单方类:人参、当归、田七、杜仲等。
这个药膳处方只是讲了一个纲,大家不要乱用,要自知者明以后,根据这里面的介绍来选用。比如:八珍类选1-2味,四神类选1-2味,互相配比,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佐方、轻重方面,就要根据虚实,来配比重量和份量。特别是有的人乱吃人参,那就更糟糕,不能乱吃。要正确地进行配伍,而不能照单全收地一埚煮而食之。
如若使用,需要了解人的体质基本分类,“用药炁之有余,而益身体之不足”,把握这个原则去科学使用,以此作为选材的原则进行配伍。因此,既要了解身体的虚实、凉热,也要掌握每一味药的药性。
3.冬至宜食坚果
中国的民俗文化也有这个习惯,冬天大家都嗑瓜子,嗑得非常带劲儿。在西方根本见不到哪一个外国人嗑瓜子,他们连嗑都不会嗑。中国的文化的确是悠久深远,冬天,你看过年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就是嗑嗑瓜子,聊聊天,吃吃蚕豆,嚼得挺欢的。再就是花生之类的。
坚果性味偏温热,在其他季节吃容易上火,而冬天天气较冷,很多人吃后不存在这个问题。还有坚果大多有补肾健脑、强心健体的作用,而冬季对应的是肾臟,所以冬季进补多吃坚果很有好处。冬季吃坚果还有御寒的作用,可增强体质。当然吃坚果也要适量,且因人而异。坚果中富含植物果树生命能量的全息浓缩,冬至以后食用,因为天地一阳之炁开始生发,坚果中的全息活力将因为“量子缠绕效应”而释放活力,有益健康。
核桃:核桃仁是中成药的重要辅料,有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等功能,对肾虚、尿频、咳嗽等症有很好的疗效。人疲劳时嚼些核桃仁,能缓解疲劳和压力。
栗子:栗子味甘、性温,有补肾壮阳、健脾和胃、活血止血的功能,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无力、筋骨疼痛、尿血、便血等症。栗子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相媲美。
榛子:榛子主要有调中、开胃、滋养气血、明目的作用,主治食欲不好、乏力、形体消瘦、病后体虚、视物不明等病症。此外,榛子中钾、铁含量亦名列前茅,对于增强体质、抵抗疲劳、防止衰老都有益。
杏仁:杏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止咳化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年老体弱的慢性便秘者来说,吃杏仁效果最佳。杏仁有苦甜之分,甜杏仁可作茶点果品,苦杏仁有毒,不能生吃,入药多为煎剂。
花生:常吃花生有养血补血、补脾润肺、滋润肌肤的效果。因花生红衣有补脾胃之气、养血止血的作用,因此吃花生仁时可连皮一起吃。
本文选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作者熊春锦,中央编译出版社,ISBN978-7-5117-3188-3
『 查看往期经典文章 』
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的民俗文化
冬天动一动 少闹一场病——小寒的正善治养生
冬至为什么重要?——冬至与二十四节气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