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迅雷创始人程浩
,现在成立远望资本,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铅笔道主办的“真相大会”上,我结合近20年来穿越多个资本周期的经历,给创业者们奉上了一些建议。希望在寒冬下,能够给大家带来些许温暖和信心。
首先必须说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资本市场确实比较冷。一个月前有一篇报道,让我印象深刻,是说过去一年,国内80%的境外上市公司跌破发行价,50%公司当前的市值比Pre-IPO那轮还要低,25%的公司市值比上市前两轮融资时估值还要低。在我关注列表里面,唯一没有跌破发行价的好像只有“拼多多”。我相信这种二级市场的“寒意”,一定会传导到一级市场。所以现下创业项目的估值正在回落,趋于理性。
我们现在每周看到的新创业项目也比以前大幅度减少,显然
资本寒冬已经筛掉了一些并不ready的创业者
。同时投资人出手更趋谨慎,对项目估值也更为在意了。
但凡事有弊就有利,我认为资本寒冬对于创业者、投资人来讲,仍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
我在互联网从业时间比较长,2001年就加入了百度,2003年初和老邹一同创立迅雷。近20年间亲历了整个互联网全部的潮起潮落,穿越了多个寒冬周期:
-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一路从2000年3月高峰的5132点,下跌到2002年10月谷底的1108点,整整跌去了78.4%!
那三年绝对是资本寒冬,记得新浪、网易的股价只有1、2美元。但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惨烈,却有种遍地黄金的感觉。
-
2004年至2005年,随着携程(2003年底)、腾讯、百度的相继上市,资本市场开始回暖。这里可以看出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联动效应非常明显。二级市场一旦回暖,一级市场上的资金马上也充裕起来。
-
但很快到了2007年又冷了,美国开始爆发大规模次贷危机,进一步波及了全球金融市场。受此影响,可以说2008年中国奥运会那年,是中国在互联网创业史上最惨淡的一年。包括迅雷在内,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做了裁员。
-
从2009年开始资本市场逐步恢复,到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又迎来一个高峰,伴随优酷、360的上市,整个二级市场带动一级市场又起来一波。
-
到了2011年下半年开始回落,2012年又不行了,这期间有两个标志事件:一个是支付宝股权之争,一个是东南融通财务造假事件,让资本市场再度冷却。
-
2014年资本市场再度迎来火热,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猎豹、陌陌、汽车之家先后赴美上市。并且伴随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资本市场的这波热潮一直持续到了2018年上半年。
可以说中国的创业环境、融资市场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繁华。所以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的回落很正常,都持续繁荣这么长时间了,市场也该往下走了。毕竟资本市场起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但不代表现在不是创业的好时间,甚至
现在也许就是创业的最好时间
。
1.资本寒冬,帮你判别是不是真正创业者
首先大家可以通过资本寒冬,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创业精神。
到底是真的热爱你想做的这件事情,还是机会主义者。
如果是真的热爱,那么宏观环境跟你没关系,该做还是继续会做。如果是机会主义者,资本市场好、热钱多时就创业,环境不好就不创业,那样的话你干脆就不要创业。因为创业是九九八十一难,融资只是第一关。即使顺境融了钱,后面总会有一关会把你给挡住。那么与其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不如安心于在大公司打工就算了,更稳妥。
所以资本寒冬有助于帮你判别自己创业的决心够不够坚定。
回想2003年,我和杜克校友老邹创立迅雷时,我们计划做一笔融资。当时也预料到了整个资本环境不太好,想少融一点。结果花了3个月时间,居然一分钱也没融到。后来我们干脆决定,不去融资了,先干活做产品。事实上,我们是苦干了整整一年产品之后才拿到的首笔融资。而最初注册运营公司的钱,都是从几位好哥们手里借的。
所以说真正的创业者,资本环境的好坏与你没有那么大的相关性。你是热爱这个事情,而不会因为资本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做事的初衷。
2.资本寒冬,让创业者保持聚焦
保持聚焦,是资本寒冬为创业者带来的另一好处。对于创业者,这很容易理解。市场钱少的时候,你可能融不到钱,或者本来想融资1000万,却只融了200万,你想不聚焦不也行。
拿迅雷当年来看,第一年1分钱没融到,第二年融了IDG 200万人民币。有限的资金,让我们想干多余的事情也不可能。事实上迅雷前3年就做一个产品,迭代迅雷1.0、2.0、3.0直到5.0。
所以我们给迅雷下载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后来面对众多的竞争者,网际快车、BT、腾讯旋风等,都被我们打败,就是因为我们聚焦。
反观如果资本市场太好,融资非常容易,还融了很多钱,会带来什么问题?这其实是一个人性的问题。那就是什么东西你得到的容易,那么失去也会更容易。市场好的时候,拿钱太容易,那么你一定会花的越容易。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比如说你一个月辛辛苦苦挣2万元工资,你想要买个1万元的包,你会很犹豫。你得仔细在各个网站比价,然后看看哪家优惠力度大。但如果说这2万元是你在赌场赢来的,那么买个1万元的包你一点都不会犹豫,你会很快把这笔钱花掉。因为这钱来的太容易,所以花着也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赌场里面都会开奢侈品店。
从创业者角度来说,你要想把钱花的很快,有几种方式:一个是做事不精益,说白了本来验证一个需求一个事儿,你用10个人试错就够了,可你非得招50个人做这事。当然这还不是最烧钱的。更高效烧钱快的方法是什么呢?是多元化。
觉得一个产品线不够,非得同时上 8个产品线,同时做8件事。虽然资本好时融的钱多,但你的管理带宽被严重稀释了。可能会导致这8件事,每件事都做的半半拉拉,在每个领域都不领先。这才是更严重的问题所在。
我给大家举个非常熟悉的例子,就是乐视。乐视这家公司发展的历史,非常颠覆我们传统的创业方法论。我们传统创业方法论是什么?我们要找到一个细分市场,我们要把这个产品做到极致,一根针捅到底,然后统治这个市场,然后产生正向的现金流,然后再向四周有战略协同的领域去扩张。
你总得有个现金奶牛吧?BAT都是这样,百度统治搜索,腾讯统治即时通讯,阿里统治了电商,都产生了巨大现金流。但是乐视完全不一样。乐视上市时,我记得当时非常surprised,感觉突然冒出来一家从来没听说过的视频公司,而且还上市了,更奇葩是居然还有利润。大家都知道,做视频网站亏损是非常严重的。
你看乐视后续的那些产品,有手机、电视、汽车,有共享出行等。这些产品之间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乐视为什么能够这样多元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资本市场太热了,我又很能讲故事,“生态化反”你虽然不信,总会有人信。如果贾跃亭当初没有那么多钱,资本市场都很理智,都像今年这样理智,我相信他也没有机会把摊子铺的这么大。
所以资本寒冬能够帮助创业者保持聚焦,而聚焦对于创业者来讲,我认为是他们对抗大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
3.资本寒冬,让创业者回归常识
什么叫回归常识?要做一件事情,我先在小规模、小范围内把这个商业模式验证好,然后再继续扩张,也就是先追求效益、后追求规模,这个是常识。但是在资本非常热的情况下,这个常识经常会被大家忽略。
拿共享单车来举例。共享单车项目非常有价值,我几乎天天都在骑。但是结局似乎不是很好,至少目前看来,这几家公司业务做的都不是很顺畅。我觉得这之中资本过热,绝对是一个原因。
假设让你来运营共享单车项目,如果钱不多,你通常会怎么做?肯定会花很多时间仔仔细细把这个产品打磨好,例如这个车到底能不能变的更轻一点,成本能不能低一点,能不能再皮实一点,要不要换智能锁、要不要实心胎等等,你一定会花很多精力打磨产品。
同时除了产品之外,你还会花很多精力把一个城市的模型跑出来,把详细的财务模型优化好。例如一辆车每天骑多少次,每天营收多少钱,我车的成本多少钱,运维成本多少等等。先把这笔账算得过来,我才知道这个模式能不能推广到其他城市去。
如果你钱少,你一定会这么做。但是在钱多的情况下,你一定不会这么做。在没有算清细账的前提下,你一定就开始扩张了,为什么?因为你只有扩张才能融到下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