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简单心理  ·  别劝我「情绪稳定」,千万别 ·  2 天前  
简单心理  ·  通知 | 简单森林中秋放假安排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让孩子去试试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3-03 17:26

正文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文 | 胡慎之


PS: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小豆子。今天正好是他8岁的生日,爸爸祝你生日快乐,我们永远爱你!



3岁以后,小豆子就再也不是一个特别粘人的孩子了。


对外界充满着好奇,且一直保持着非常强烈的兴趣。


我家住的小区里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条小溪,小溪正好把花园一分为二。日常,很多人为了避免绕很远的路,选择了走捷径,即连接小溪两岸的3块石板。


小豆子对那条石板路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他在大人的怀抱里已经走来走去很多次。并且,他还看到了其他许多人在上面走来走去。


不止一次,他希望自己能尝试独自走在石板上。



 01 


3岁孩子的心理都有反叛期,小豆子也不例外。


实际上,3岁时的反叛期不是孩子新的反叛期,仅仅只是他们想自己独自完成一些事情。


这种想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意愿,在他2岁多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些苗头,例如,帮他穿好了鞋子,他会很生气,因为他想自己来。会主动帮家里做一些家务。


这段时期,你叫他帮忙,他会非常乐意。


后来,小豆子有过几次想尝试跨小溪,但都被外婆和妈妈阻止了。阻止的原因是,小溪里有水,如果一不小心,很可能掉下去,这样,小豆子就变成了湿豆子。


在阻止的过程中,外婆会说很多道理,当然,这些道理,对小豆子来说,似乎并没有任何意义。


大人给3岁的孩子讲道理,这种现象很常见。


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的能力基本上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跟大人讲道理的程度。所以,当外婆讲这些道理时,会感到深深的挫败。


小豆子在看杂志


很多妈妈会跟我说,我家的孩子很乖,一讲道理,他就懂了。其实,这更多的是妈妈的自恋。因为3岁之前,甚至是5岁之前,妈妈跟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孩子听到的不是妈妈的道理,而是观察到了重要养育者妈妈脸上的表情和肢体动作。


小豆子一直闹着要去那条小溪上走一走,但都没有成功。


虽然他有过一些抗议,但他不得不遵从养育者们的意见,毕竟,他需要依赖养育者们生存长大。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试试。


2岁多快3岁的小豆子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他会自己开门,会做一些脱离我们视线范围之内的事情。似乎,他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被孩子的无所不能感彻底打败,因此,妈妈的焦虑也越来越多。


这段时期的小豆子特别可爱,似懂非懂的样子,脑袋大大的,模样憨憨的,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他的眼睛不是很大,这一点让作为爸妈的我们内心有点小小的失落和疑惑“为什么豆子是一双小小的眼睛,我跟他妈的眼睛都不小啊。”


不过,我们也会自我安慰,等豆子长大,眼睛就会慢慢长开。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爱着豆子的。



 02


我和妈妈的育儿观念之一是:希望小豆子能有更多尝试的机会。


对3岁的小豆子来说,跨越那条小溪确实比较困难,他的腿太短了。我们想扶着他走过去,他不乐意,推开我们,想自己去尝试。


妈妈让他尝试过一次,结果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


水不是很深,但正逢深秋初冬的季节,成都的天气蛮冷的,水也冰冷,他的衣服都湿了。外婆看到后,既着急又担心,也有一些责怪。


虽然妈妈的本意是很想给豆子一个尝试的机会,但看到结果是这样,心里还是有一些些愧疚。同时,也对豆子的身体有一些担心。


豆子还好,开始有一些惊吓,但过了一会,就笑了,好像他并不在意掉入水中,衣服被打湿等问题。


外婆对豆子的爱,更像是年长的一辈对孙子的那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母女俩也因为对这件事的不同意见,差点引起了一番争论。最终,外婆和妈妈都有些不太高兴。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不在场,回去后,听说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让豆子再尝试一次。


豆子对我非常信任,我们俩的感情也很好。


私下里,我问豆子,想不想再试一下?


一开始,他眼睛里有一丝惊慌,随即,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妈妈。妈妈没有表达任何意见,约等于被默许了。


偷偷地,我把豆子带到了那条小溪旁。


豆子的目光瞬间被走在石板上的大人和长在小溪里的水草吸引。


带小豆子骑自行车


本能地,他去跨小溪的时候,我想扶他一下。


可是,我还没来得及扶,他就已经跨出去,然后又扑通掉进了水里。


事不过三。


有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第三次还要不要豆子去尝试呢?


豆子掉下水后,我担心他冷到。孩子的身体蛮重要的,况且,那天天气太冷了,我带他回去换衣服。幸好只要换裤子,上衣没有特别湿。换好后,得知原委的外婆已经很责怪了。


对外婆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希望豆子尝试第三次的。但对豆子来说,他觉得只要自己稍微再用点力,可能就走过去了。


我做了一个决定,问豆子还要不要试试?


豆子有一些犹豫,不过,在我的鼓励下,他还是很想去尝试,也是在满足自己无所不能的愿望。


第三次尝试的时候,他汲取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表现的不是很鲁莽,小心翼翼地,使出最大的力气跨了过去。当他走到小溪的对岸时,眯成一条缝的笑脸又出现在我眼前。


我告诉他,“你很厉害,很棒!”

他兴奋地在石板上来来回回地走了两次。


从此,那条小溪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障碍了,带给他更多的是欢乐。


我也觉得蛮欣慰的。


之后,豆子开心地拉着他妈妈,“妈妈,你看(我能跨小溪了)”,来回地跨了两次。同样地,他也得到了妈妈的鼓励和支持。


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去尝试,主要在于父母内心的不安。



 03 


温尼科特曾说过,“适度的挫折使人成长。”


这句话换成别的表达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


3岁左右的豆子,在无所不能的状态里。恰到好处的挫折,能让豆子感受到真实世界的存在,而且还能检验自己的真实能力。


如果我们不给予豆子尝试的机会,他就没办法对真实自我的能力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很多的来访者来到我的咨询室,也会有能力的检查,我们称之为现实检验。


现实检验的意思是:把一些真实的东西呈现给对方,让他原先形成的,类似于想象的,不合理的认知产生出检验的结果。


这样,他对自己真实的认知就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了。


例如,来访者杨女士认为,周遭的所有人都不喜欢她,她一点用都没有。


很显然,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认知。


这种认知的来源——她没有从无所不能的状态里走出来。走出来的方式是:在适度的挫折下认识真实的自己。


在这过程中,他也会把一些东西泛化:我什么都做不了。所谓的什么都做不了,其实可以用一些简单的问句澄清。


我问她:你每天会刷牙吗?你会每天洗脸吗?你会打扫卫生吗?你会坐公交车吗?你会跟别人交谈吗?


是的,她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


正因为来访者处于一个无所不能的想象中,所以,当她遇到些许的挫折时,他是无法接受挫折的。相反地,她会把自己贬低到“我什么都做不了”的极端状态中。


换言之,在杨女士的内心世界,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无所不能,另一个是我什么都做不了。这种感觉带给她内心极大的冲突,对自己也形成不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认知状态。


当然,也有可能,杨女士什么都做不了,是因为她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在做好一些事情时,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肯定和赞许。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尽量多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让他们有一些适度的挫折,从而肯定他们某方面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04 


豆子成功跨小溪的经历,其实也发挥了他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考验。


将来,类似跨小溪的经历,还有很多。


为什么有些爸爸妈妈,尤其是女性抚养者,在觉察到一些危险时,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尝试呢?


这跟养育者内心中的不安和焦虑有关。


从功利的角度分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每次尝试都会产生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善后工作,如豆子掉进水里后,我们要处理他的衣物及身体的擦拭,还有生病,受伤的风险。


让孩子少尝试,一方面家长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另一方面是满足了家长对孩子言行的掌控感。


孩子不去尝试,他们依旧是父母想象中的理想孩子。这从很多爸妈需要孩子特别乖,特别听话这一点能看出。


要求孩子乖和听话,是作为一个掌控者给到孩子的指令。孩子得到指令后,顺从了这种指令,大人就不会有一种失控感。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失控感的体验并不好。


相对来说,很多父母心中有一个理想孩子的形象。在孩子尝试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失败。就像很多爸爸妈妈看到孩子在比赛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一样,心里肯定会有一些失落。有的爸爸妈妈甚至会很愤怒,然后要求孩子以后要怎样怎样做。


小豆子第一次独立飞行


作为养育者,父母心中也有自己无法承受的东西,或慌乱的东西被映射出来。因此,很多爸妈会用各式各样的理由,把不让孩子尝试变的合理化。


不让孩子尝试的这些理由,实际上也可以美化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非常负责任,对孩子特别好,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形象。


我见过特别多的妈妈沉浸在自己自恋式的幻想里,“我是好妈妈”。我是好妈妈,那么,我的孩子必须是一个好孩子。孩子不能受伤,因为孩子受伤了,好妈妈的形象就会被打破,对好妈妈的认同也会被打破:似乎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才导致孩子受伤。


以上这些,无意识地促使很多爸妈不让孩子去尝试。


孩子不尝试,他就无法自我检验,也就没办法从一个无所不能的状态里,通过一些适度的挫折,变得更贴近真实的自己。


说白了,没有尝试,自然也就没有太多成就的体验。


体验成就的唯一方式是,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努力做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后从中获得满足感。



 05 


作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体验和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在大人关注下去尝试完成一些事情,也是孩子内心中长期的愿望。这能帮助他们日后在应对更复杂的环境中,完成自我成就体验。


父母禁止孩子尝试,是有一种动力在里面的。

爸爸跟小豆子去游乐园玩


当父母们意识到孩子在成长中需要经历哪些功课时,也许,你也会像我一样,尽量让自己的孩子去尝试了。大不了,就换一身衣服嘛。如果生病了......,现在医学这么发达。况且,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我相信我的孩子并不是玻璃做的,他有自己抵抗外在侵袭的能力。


孩子尝试成功后,不断地赞许他,也能给予他对自我的认同感。


相反,如果我们始终把自己的孩子当成需要被照顾的人,慢慢地,他就会觉得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不高。


如果在家庭活动中,积极让孩子参与并全情投入,在他给予家庭帮助的同时,对自我价值也会有非常好的体验。当然,前提是不要让他牺牲自己,安全还是要注意的。



 06


跨小溪的尝试,对豆子来说,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体验,这种体验也会延续到他将来对待事物的态度上。


在他最终跨越成功后,看到他脸上那种满满的成就体验,也是一种乐趣。而且,孩子在家长较好的保护下去尝试,相对来说,他的内心会更踏实些。


豆子认为,这个世界虽然有一些苦难,但还是蛮有趣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跟这个世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在他没有跨过去的时候,我没有对他有任何指责或否定的言辞,更多地是起到了支持性的作用,告诉他,“生活中,挫折肯定是有的,但你可以通过努力......”


长期以往,他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就不会因没做成某件事或做砸了某件事,而感到特别自卑了。


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的正确与错误,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允许孩子试错。一方面在试错的过程中,自己会感到非常有力量。另一方面在我们跟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互相支持和较为亲近的关系。


当他跨过去以后,走了两个来回,然后跟我拥抱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的喜悦。


我的内心也是非常喜悦的。


最后,爸爸再一次祝豆子生日快乐!希望你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为你自己。


爸爸的大手牵豆子的小手


 老胡推荐 

生命因为有了你

爸爸感到很开心,幸福


(也许你的朋友也需要此文 | 欢迎分享,点赞)


推荐阅读

让我来试试

爱别人,不爱自己,这是一句假话

承认吧,有些功能你无法代替“他”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投稿,便默认可编辑,推送)

胡慎之 微信ID:hushenzhixl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微博:@胡慎之心理

电话:020-38299651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胡慎之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