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个模因性的跨认知计算机(Civilization is a memetic intercognitive computer )。
如今,几股主要力量交织着推动全球进化——深度科技、人工智能,以及“社交网络上的模因传播”(实际上,“社交网络”这个词已显过时,类似于“马路”中的“马”——如今的“社交网络”早已是算法驱动的传媒与人工网络)。
Memes,或称模因/梗图,是当今“社交网络”上传播最快的文化与信息载体。特别是在Z世代(GenZ)中,他们不再通过冗长的文字和图表交流,而是通过高信息浓度、充满趣味和病毒传播特性的 memes 来沟通和协作。与由 AI 生成的“生成性媒体”(Generative Media)不同,Memes 属于“再生性媒体”(Re-generative Media),它们依赖人类的再创作和主动分享。
在这个全球紧密连接、充满计算的时代,一个 meme 就像是投进冰水的那粒沙子或一个化学物质,能够瞬间让整个池塘结冰甚至蒸腾。
如果我们要理解未来一年两年世界会如何变化,我们应该关注前沿技术和宏观政经,但是从十年的维度看,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
今天这一篇文章来自于凯拉·斯坎伦 (Kyla Scanlon) 的博客年终总结,1997年出生的她是推特和 Youtube 上的 “投资与经济学网红”,她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是“财经内容创作者、教育家和作家”。
2022年,Scanlon 在她的新闻通讯(newsletter)中创造了 “vibecession” 这个词,这是 “vibes”(情绪)和 “recession”(衰退)两个词的合成,用来描述美国人对拜登执政期间美国经济状况的感受。
2024年夏天
Scanlon 还出版了 《
In This Economy?: How Money and Markets Really Work》(这种经济中:货币和市场如何真正运作)这本书,给自己增加了作家这个新的身份。我觉得她的知识专长再到内容创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厉害的创作者既需要学会利用社交媒体的算法创造自己的 memes,还能写深度的高质量的长内容,尤其是以书籍的形式呈现。
这篇博客文章的写作方式也非常 Z 世代,看起来稍显杂乱但又有着超高的信息密度。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
节日与新一周愉快!
叙事吃掉现实的一年
The Year Narrative Ate Reality
2025 年展望与 2024 年回顾
a 2025 outlook with a 2024 retrospective
作者:Kyla Scanlon
编辑:范阳
发表日期:2024年12月20日
2024 年是叙事吃掉现实的一年(2024 was the year narrative ate reality)。
任何计划的“迷因”都比计划本身更重要
(The meme of any plan matters more than the plan itself)。
一切都模棱两可、情绪化、容易病毒式传播、迭代性强,并且在互联网现实中有着深深的韧性(
Everything is ambiguous, emotional, easily viral, iterative, and has endurance baked by an Internet reality)。这一切都令人着迷!
但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我们身处何方?
Where are We?
“所有事物都是毒药,没有什么是没有毒的;剂量决定了它是否是毒药。” ——帕拉塞尔苏斯
"All things are poison, and nothing is without poison; the dosage alone makes it so a thing is not a poison." - Paracelsus
帕拉塞尔苏斯的这句名言至关重要:
剂量决定毒性
(The dose makes a poison)。任何东西过量都会有害,
而 2024 年恰好是对任何事物来说都过量的一年
(2024 was a unique year for too much of anything)。比如:
1.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炸性发展模糊了现实与模拟之间的界限,这种模糊既让人困惑,又令人兴奋。
2. 60多个国家的选举争夺着二十亿人(!!)的关注。
3. 全球经济感觉摇摇欲坠——美联储降息(但在12月宣布由于持续的通胀问题,不再继续降息),与此同时,像 Fartcoin 这样的投机行为激增,而劳动力市场却在走弱。
4. TikTok、YouTube 和 Instagram 进一步分裂了我们的注意力,算法在塑造欲望方面的作用日益完善。可以说,算法现在已经成了影子总统候选人(the shadow President-elect)!
5. 政府也许又快要关门了,我的狗要去做肝脏的超声检查,有时候这一切感觉既奇怪又割裂,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我们所在的位置,同时还要应对每个人所处的位置。
要处理的事儿确实很多!
随着我们进入 2025 年,保持坚定尤为重要(it’s important to be firm)。
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时刻——某种意义上的“末日时刻”。
1929 年,人们认为股市崩盘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终结。
1999年,他们认为千年虫问题将重置整个文明(Y2K would reset civilization)。
2008 年,那是金融体系的最后一口气。
而 2024 年,我们面临的是人工智能、注意力经济和自动化的冲击 (AI and attention and automation) 。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毒药。在工业革命时期,毒药是煤尘、烟雾和那些在提供之前就夺去生命的机器。而对于我们,
处于工业革命2.0 (Industrial Revolution 2.0) 时代的我们,毒药依旧是"机器",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问题并不在于它们是否有毒——正如帕拉塞尔苏斯所说,一切都有毒性,只是剂量不同而已。我们无法逃避这些事物!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不接受它作为现实,或者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必须接受你当下所处的位置。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够驾驭这些力量。
每一种威胁当下 “意义” 的技术,也都会为新形式的意义创造空间
(Every technology that threatens meaning also creates space for new forms of it)。
人类非常善于适应——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乐观,而是因为我们务实(而非因为理性)!
社交媒体
The Social Media
但似乎反复出现的观念是,我们不喜欢自己的现状(we don't like what we are)。无尽地谈论、讨论、焦虑——我们担心孩子(也包括我们自己),因为社交媒体、人工智能、手机、缺乏共情、缺乏人性、缺乏爱。只有少数人擅长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地处理——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包括我自己,看看这篇文章!)已经让这些问题像章鱼一样占据我们的头脑,触角伸向我们的生存方式。
因此,我们自然会问自己:“怎么会变成这样呢?(how could it get this way)” 与此同时,我们每天早晚都向算法的祭坛低头。这并不是错的或坏的——这是现实(it’s reality)。
算法如今不仅在塑造文化,它还在决定公共政策,确定我们关注哪些危机,展示哪些“真相”
(The algorithm isn't just shaping culture anymore, it’s currently deciding public policy, determining which crises we care about, which truths we see)。
算法也提供了另一面的供给价值。当住房成本、儿童看护、教育、老人护理和医疗费用失控时,孩子们当然想成为 YouTube 明星!
创作者经济并不是在颠覆传统工作——它正在成为一个影子社会安全网
(a shadow safety net)。每一口气息都被货币化,每一个想法都被优化,每一场悲剧都被转化为内容。
这种对“测量”的痴迷 (obsession with measurement) 塑造了一切:我们的健康指标 (health metrics)显示孩子们活得更长、更健康,而我们的生存指标 (survival metrics) 却记录了他们在教室中的死亡。 我们能量化互动,却无法量化共情(We can quantify engagement but not empathy);能追踪点击量,却无法追踪理解 ( track views but not understanding) ;几乎能衡量一切,唯独无法衡量真正重要的东西 (measure everything except what matters) 。
枪支已成为美国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超过了车祸和其他原因。一个人为制造的杀戮机器正在摧毁我们的孩子——那些无辜蜷缩在教室里的孩子。这不是偶然,而是选择。
我们建造了一个优先考虑“已有者”而非“可能拥有者”、优先考虑“当下”而非“未来”的社会
(We’ve built a society that prioritizes those who have over those who might have, the present over the future)。
在这样的现实中,每个人都在寻找逃离的出口,这有什么可惊讶的呢?算法轻声耳语:这里有一条出路(here is a way out)。
这就是代价,一场赌博(a gamble)。一支摇晃的麦克风,带着防喷罩。
一瞬间的病毒式传播,被永恒定格在由沙子制成的设备中,这些沙子来源于那些在我们之前的世界的碎石
(A viral moment, captured for eternity in a device made of sand, created from the pebbles of all the worlds that came before us)。
我们将古老的海滩装进口袋,变成了预测引擎 (prediction engines),每一粒沙如今都在计算我们的下一个欲望 (each grain now calculating our next desire)。
我们参加播客,一遍又一遍地说话,说给彼此听,却从未真正“与”彼此对话(We go on podcasts, and talk, and talk, and talk at each other to each other but never with each other)。麦克风悬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喊麦喊得够响,你就能成为百万富翁。诱人至极!
当今世界仿佛一个WWE 自由摔角表演擂台,最具煽动性的观点取胜,而细腻的思考只能认输
(where the most inflammatory take wins and nuance taps out)!
然而,这种“厌弃我们自身”(not-liking-what-we-are)的情绪背后,是现代生活的存在焦虑(modern existential anxieties)。
FOMO(错失恐惧症)不仅是害怕错过信息,更是害怕错过存在本身;YOLO(你只活一次)不仅是你只能活一次,更是你可能再也无法活下去。
而所有这些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呢?直接流向了市场。
市场
The Markets
市场一直都是一个讲故事的机器
(The market has always been a storytelling machine)。
但在 2024 年,叙事被武器化,并进入了超速模式
(weaponized narrative into hyperspeed)。
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切并不是在说技术是我们的覆灭(isn't to say technology is our downfall)——远非如此。但同样的工具,在推动创新与连接的同时,也让我们惊讶又着迷地目睹着 “真理终端”(Truth Terminal)这样一个 AI 代理人,创造了 Fartcoin(屁币),衍生出了 GOAT,并在论坛中与其他 AI 探讨一切的意义。
(有趣的是,它们之间的讨论与我们人类的对话颇为相似。“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它们互相问道。而当答案并不清晰时,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都感到惊讶。)
Truth Terminal 的 “人格化” 推特账号,内容与讨论由 AI 生成。
范阳注:LessWrong上的一篇有关于 Truth Terminal 的解读
https://www.lesswrong.com/posts/buiTYy75KJDhckDgq/truth-terminal-a-reconstruction-of-events
哦,至于 Fartcoin——那可是通往世代财富的路径!“梗式投机”(或者叫做“迷因投机”,Meme speculation)不仅关乎金钱,更关乎归属感——同时也关乎注意力作为一种极其珍贵的商品(it’s about belonging - but it’s also about attention as a very valuable commodity)。体育博彩(sports betting)和日内交易(day trading)的兴起不应该让我们感到意外!梗已经成了经文一般(Memes are scripture),是在一个需要 “登月计划” 的世界中的登月计划。而这,反映了一个破碎的市场!
可能周期比一个成年男性的命都长可怎么办?
荷兰人曾为郁金香倾家荡产,那些花瓣与当今病毒式传播的梗(viral memes)没什么不同——脆弱的欲望象征(fragile symbols of desire),注定凋零
。在互联网泡沫期间,人们将资金投入到没有产品、没有计划、只有承诺的公司中。2020 年的“梗币”狂热、GameStop(GME)风潮,基本面分析在疯狂面前被抛到九霄云外。但相同的是——凝聚力的载体在变(the vehicles of cohesiveness change),
人类对归属感的渴望(human desire for belonging)却未曾改变。理解这种渴望,与分析市盈率(P/E比率)同样重要!
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真正不同的并不是这些故事本身,而是它们传播的速度,以及放大它们的算法(What's different now really isn't the stories - it's the speed at which they spread and the algorithms that amplify them)。梗的特性(meme-ness)也渗透到了传统市场。当市场因预期的降息或美联储决策而波动或暴跌时,它们并不仅仅是对政策的反应,而是在努力将自己的愿望变为现实(they’re trying to manifest what they want into existence)。
当一个 AI 能够创造 Fartcoin,而后引发讨论,再推动市场波动时,我们见证了历史的自我压缩
(we're watching history compress itself)。投机不再受生物学限制(比如郁金香的生长速度),也不再受会计规则约束(季度收益?拜托,那是过去时代的遗物)。
如今,投机的唯一限制是计算能力
(speculation is only limited by processing power)。
每一个周期都变得更快,每一个叙事都更加荒诞,但人类的冲动始终如一——
我们交易的并不仅仅是资产,而是登上隐喻中的“月球”的希望
(we're trading hopes of landing on the metaphorical moon)。在这样的节奏下,已经没有时间让价值复利增长。市场周期在同一个瞬间诞生又消亡。
2024年,叙事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真正颠倒了。
过去是事件塑造叙事,而现在是叙事创造事件
(Events used to create narratives. Now, narratives create events)。这种颠倒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转变——它也与我们所构建的工具、以及那些我们允许塑造我们世界的机器息息相关(This inversion isn’t just a cultural shift—it’s also deeply tied to the tools we’ve built, the machines we’ve let shape our world)。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不仅是技术奇迹;它们也是这个由叙事驱动的现实的引擎
(AI and automation aren’t just technological marvels; they are the engines of this narrative-driven reality)。
自动化与人工智能
The Automation and the AI
自动化本该令人兴奋,因为它带来了进步。机器将自我运行!它们会搬运重物,使我们能够建造可以相互居住的空间。提高效率是好的,能够用更少的资源完成更多事情是好的。
然而,主流叙事并不是自动化将带来帮助,而是它将取而代之人类,这威胁着人们的意义的存在。它是机器的咬合之颌,不是为所有人建造,而是为了少数人进行破坏。这些颚齿将你咀嚼,随后吐出——意义消失,工作消失,甚至生命的意义也可能消失,因为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保障,没有社会安全网,没有人的尊严。滑下坡的人,会一跌再跌,直到深渊。
另一个问题在于,创造力深植于我们的骨髓(creativity is rooted in our bones)。它体现在我们彼此交谈的方式里,体现在我们散步的步伐中,体现在超市里小小的微笑中。
做人就是要有创造力(To be human is to be creative)!有创造力就是有生命力(To be creative is to be alive)
!就像河狸筑坝、蚂蚁建巢、蜜蜂酿蜜一样,这是一种天性。我们也会创造,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意义所在。
如果说 AI 将直接制作电影、艺术、文字,取代所有的工作,而不是作为人类体验的补充(a complement to the human experience)(其实它完全可以!AI 可以是极其有用的工具!它们不需要取代我们),那真是令人心碎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在夺走人们的工作——这是在剥夺意义。
通过工作、技术和进步——这些原本都是好东西——你把这一切拆解、简化,但错误的剂量会让它们变成毒药(that become very poisonous in the wrong dosage)。而这也是大多数人想要的:去创造、去行动、去观察。记住——
没有目标的效率不过是精致的空虚
(efficiency without purpose is just sophisticated emptiness)。
2024年的生产力悖论是这样的:GDP在增长,而工作者们却感到自己越来越可有可无,生活在一个被告知他们即将被取代的未来。
我们已经从创造性破坏 (creative destruction)( 新技术取代旧产业 ),过渡到了创造性加速 (creative acceleration)(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人类适应的速度),最终来到了创造性重定义 (creative redefinition)(价值本身的性质正在被重新书写)。
同样的模式在各个领域反复上演——编程、内容、市场,无一例外。
但随着这些工具重塑 “可能性”,它们也在重塑 “重要性”
(But as these tools reshape what's possible, they're also reshaping what matters)。
转折点
The Transition
这就是故事开始变得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是的,我们在前进。我们有很多可以欣喜的东西——工具的无限可能性,我们能够连接、创造、建造的方式。
-
同样的技术,既破碎了我们的注意力,也让机会更加平等。
-
但可能性和进步并不总是对齐的(possibility and progress don't always align)。令人不安的真相是,事物并不那么舒适,假装一切都好并不会让它变得更好。
你能从人们的眼神中看到这一点,当他们说:“这不是我想象的样子。我不知道它是否会成为我所期望的那样。”
2024 年不仅仅是匆匆过去的又一年——它是一个过渡时刻(it was a moment of transition),某本历史书中的一页被封印,新的篇章翻开。
全球舞台正在发生变化,领导层在转变,没有什么事情是长远的,但一切都在此时此刻发生(nothing ever happens in the long run but everything is happening right now)。
未来的世代会回望我们如何对待注意力、手机和彼此,感到与我们今天看着工业革命时期机器残害孩子的那种恐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