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愈浓,烟台黄渤海新区兴起一场对新质生产力的“大开发”。从工业战线的分秒必争到项目建设的如火如荼,黄渤海新区正以拼抢之势开工开干,加快产业升级焕新助力“老树发新芽”,布局未来产业积蓄发展新势能,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锻造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夯基石。深谙于此,黄渤海新区做好存量工业提质增效,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把现有产业优势、现有发展赛道做得更加稳固、更加平稳。
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并销售工程机械空调、农机空调、中巴空调、冷冻机和水箱散热器等产品。日前,在企业数字化工厂,一个个零部件产品从生产到包装、质检到装配,一气呵成。
智能化生产的背后,源自数字化系统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增长,系统之间海量数据并未做到互融互通,数据间的传递并不顺畅,亟需打通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以便于企业进行深层数据价值的挖掘分析,进而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首钢电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实现数据互通,企业与华为云达成了全面促进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共识。借助华为物联网技术为首钢电装搭建设备与能耗管理平台,实现了产品100%追溯管理,障碍维修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约0.5小时,为节能降耗和能源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节省备件费用约4—6万元。
当好技术改造的标兵,才能成为产业突围的尖兵。作为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代表,首钢东星并不是个案。据经发科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一年来,黄渤海新区多措并举将技改作为巩固产业基础、提升产业优势的主抓手,通过标杆引领示范带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去年,全区列入市级技改导向目录项目70个,滚动实施技改项目100个,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53.8亿元,增长22%。根据规划,今年黄渤海新区将实施技改项目60个,其中,30个技改项目入选全省重点项目导向目录,总数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技改孕育滋润着新区工业,助力企业乃至产业穿越周期,锻造出“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
锻造新质生产力,现代产业是主力军。当前,山东正处于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各地都在发力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做强绿色制造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传统汽车加油大家司空见惯,但氢燃料汽车加氢却复杂得多。最近,在位于黄渤海新区的山东凯格瑞森能源科技公司,一套混动式氢气循环总成系统研发成功,并与上海一家客户成功签约1500台套订单,总额达到3000万元。“氢泵创新应用了磁悬浮原理,实现叶轮和电机的无轴连接,在无油状态下达到零摩擦,相比传统氢气循环泵,做功功率提高了30%—40%,能耗降低了3%。”公司副总经理倪伟新介绍。
瞄准氢气循环系统面临的技术路线单一、安全性差、功耗大等难题,凯格瑞森在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下,迅速整合科技资源,投入研发资金2000余万元,在加氢装置的关键应用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引进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6所高校的科技领军人才,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公司成功申请专利40余项,目前与国内外近百家客户建立了供货关系,今年产品市场占有率有望达到60%。”公司总经理于莉说。
以创新为第一生产力,凯格瑞森勇闯技术“无人区”的发展路径,是黄渤海新区现代产业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黄渤海新区在升级高端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优势,又提出培育新型储能产业和特色半导体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烟台力华电源科技有限公司25GWh大圆柱储能电池项目效果图
产业集群强筋壮骨已初见雏形
:新型储能产业,黄渤海新区聚集了万华、泰和、力高等企业,产品覆盖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终端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半导体产业,已聚集32家企业,形成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产业链条,特别在光电、功率、通用半导体三大细分领域优势明显。
为加快两个产业发展,黄渤海新区还专门成立两个工作专班,全面提速力华综合储能基地、万华电池正负极材料、泰和芳纶锂电池隔膜等项目,力争到2025年,两大新兴产业分别集聚企业50家以上,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
随着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黄渤海新区新质生产力积聚成势,动能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