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葛岩教授在暑期学校讲授了实验方法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与创新,介绍了传播研究的目标和方法,包括质化和量化两类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方法的论证逻辑。同时,阐述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不同以及实验方法带来的益处和挑战。此外,还讨论了新技术对实验研究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实验发现和方法深入理解传播现象并推动传播理论生产。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质化和量化两类,以及兼具两者的混合研究方法。量化研究过程包括现象观察、问题探索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论证逻辑上颇为一致。
现场实验通过设计巧妙的实验来检验假说,而无需付出不切实际的代价。例如,“注视效应”在自然环境中得到了验证。
实验方法不断引入新技术,为检验假说和发展理论提供新的手段。例如,事件相关电位测量(ERP)和人脑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课程简讯 -
7月13日,在复旦大学“中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方法”暑期学校(第14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特聘教授、人文艺术研究院社会认知与决策实验室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葛岩教授讲授了实验方法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与创新,并结合研究实例,展示实验设计和操作的技术要求。本期推送为该课程内容摘录。
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最理想的目标是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Law),退而求其次,是建立理论(theory)。所谓理论,指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现象间关系的理性推测,判断现象间有关系,还是无关系。如果有关系,需要知道是相关关系,还是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关系,还需要追问因果关系所需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概言之,研究的目标是发现法则(law);其次是建立理论(theory)或推测,理论可能有误的,但必须得到经验证据支持;最后是构造模型(models),用来简明表示对现象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想法(idea)。
传播研究方法有质化和量化两类。质化方法如观察、访谈、扎根理论,案例研究等;量化方法如实验、调查、内容分析、元分析,以及近年热络起来的计算社会科学方法。此外,还有兼具质化和量化的混合研究方法。量化研究的过程包括现象观察、问题探索、假设建立或可验证性预测、数据采集和检验、以及理论发展。
在论证逻辑方面,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颇为一致。比如说,通过观察建立起一个假说:
A
对
B
的影响只有在
C
出现的条件下才会发生。为了检验假说,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出
A
和
B
存在的情境,再制造出
A
、
B
和
C
都存在的情境,以观察不同情景下
A
对
B
产生的影响有没有差别。最简单的方法是请一组被试处于一种情境中,另一组被试处于另一种情境中,测量两组被试的反应是否有差别。如果只能在第二种情境下测量到
A
对
B
的影响,这个结果便支持假说,否则,便拒绝假说。这是所谓组间设计。也可以只用一组被试,请被试把两种情境都经历一下,然后测量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应有没有差别。这是所谓组内设计。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设计方法,以及混合的组内和组间的设计。
测试情境是在实验室制造出来的,通过操纵,能够突出研究关注的变量(如上例中的
A
、
B
、
C
),把可能带来影响的其他变量屏蔽掉。因为使用人工手段控制干扰因素,实验室里做的实验又称为控制实验。控制有助于理清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实验方法带来
“
最为科学
”
的美誉,同时也使实验遭受质疑:实验控制是人为的,和现实距离甚远。
研究者用自然环境中的现场实验(
site experiment
)来弥补这一缺憾。现场实验中,研究者仍然会操纵自变量,测量因变量,但对其他变量不做控制。许多人都知道
“
破窗效应
”(broken window effect)
的假说,但无法知道人们能否如假说宣称的那样,在周围建筑的窗户都被打破的环境中变得不守规矩。研究者设计出巧妙的现场实验,不必付出不切实际的代价
—
把许多大楼的窗户打破,却也在自然环境中发现了支持假说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