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了!听得懂话的理发师!”
“终于能笑着走出理发店了,能不能让她全国巡剪啊!”
这几天,一位“人民的理发师”——
发型师晓华
,温暖了无数被理发师伤害过的心,给再也不相信理发店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她手下,两边剪短就是剪短,绝不会给你剪成宛如头顶着一口锅盖;
稍微修一点就是稍微修一点,马上让你理解“修”这个字的含义是修饰,而不是“回家我想一下怎么修补”;
在“老师,求你全国巡剪“的呼声中,这位理发师的直播间里,从榜一到榜十全是同行。
弹幕里,大家纷纷祈祷自己家的理发师能够学业有成,脱胎换骨。
毕竟,理发,可是世界上成本最低、伤害最直接的一种豪赌。
“21岁女孩烫发过年超级加辈变大姨”“被朋友追要红包”,和“大叔烫头后感觉年轻了一个辈分”形成了鲜明对比。
只能说,小小的理发店,展现的是技术的参差、友情的真相,
人类的悲欢,原来真的并不相通。
“我说稍微修一修,理发师直接把我的齐肩发修成爱探险的朵拉。“
剪发和染发,只能算是物理变化,翻车的几率稍低,补救也相对容易。
烫头,则是物理和魔法的双重攻击,事情往往会脱离控制、超出想象。
就像一段失败的爱情,从不知何时开始,一切都已变得不对劲,想要挽回却无从下手。
当你精心保存了一百多张绝美发型,在各种款式和造型之间精挑细选;
又翻遍了本城所有理发店的评论区,按收费、评价、回头客数量反复排序……
最终确定了一款“适合自己”的造型,走进那家“理应不会踩雷”的理发店。
你不会想到,现在的你,在走进理发店,几个小时之后,你将走近科学:
毁灭吧,赶紧的/图源:@鱼饼,已获授权
有多少人,极力嘱咐自己的托尼老师,不要太短,不要太卷,价钱到位,必须洋气。
但是,当冲水完照镜子的那一刻,你还是在镜子里看到了朵拉,或者步惊云。
注意,这只是把步惊云的脸换在了自己脸上,发型是本人原装的/@王语文,已获授权
头发长一点,家庭聚餐、部门团建时,可以上场扮演迪克牛仔老师:
有多少烫头可以重来?有多少托尼值得等待?当头发已经桑田沧海,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你可能想象不到,我老公每天早上都觉得自己看到了牛顿。”
头发稍短一点,就变成了罗文姬、李俊河母子,走在大街上能直接认亲。
头发一烫,直接超级加“辈”/豆瓣@一条盐树枝,已获授权
运气好的,能和妈妈当上亲姐妹(你是姐姐);运气差点,上街去跳广场舞,都会被领队嫌年纪大。
不只是女生会遭遇理发滑铁卢,男生绝望地走出理发店的,同样不在少数。
准备锡纸烫前,多少男生幻想过,自己将成为人见人爱的帅哥、迷倒众生的“海王”?
锡纸烫后,自己本不平静的人生,似乎又多了一缕阴霾。
要不你还是把我删了吧,我咬紧牙关命令我发出这句话/豆瓣@明明就,已获授权
当然,上面这些都不是最惨的:至少钱花出去,咱看到了效果。
最惨的,是烫完之后,仿佛根本没烫,甚至像做了个拉直。
理发失败,就像不偏不倚落在新鞋上的鸟粪。只要经历一次,就会给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损伤。
毕竟,如果对烫完的头发不满意,想回去修剪,反而可能更加失败。
B站up主拉宏桑,曾经分享自己一次烫发经历——明明想要的是少年感,但是烫完之后:
这年头,烫发就像理财,当看到令人心潮澎湃的发型,跃跃欲试之时,千万记得提醒自己三遍:
去理发店的整个过程,就像一次地狱难度的《智勇大冲关》。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造型改变工程,光是操作手法的名字,就足以让你眼花缭乱。
好不容易决定了款式,托尼老师五分殷勤、三分引诱、两分担忧地向你扔来天花乱坠的术语:
“药水需要388的,688的,还是1288的呢?贵的药水不伤头发哦!”
即使你提前做过功课,坚定地拒绝了自己不需要的项目,药水涂上,头发烫上,剪好吹干……托尼老师温柔的声音,又像引诱水手的海妖歌声一样,从耳边幽幽传来:
此时头发显然成了次要的,刀光“剪”影间,与理发师的心理博弈,成了最大的难关。
“办卡充2000赠1000,一年就一次机会,过了这次可就没有了。”
“加一百元升级成总监套餐的话,烫出来的效果会更好,我们都是从业十几年的老理发师。”
意志坚定的,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和托尼老师大战三百回合:
办卡以后有优惠?不了不了,看你们挣钱不容易,不办卡让你们多赚点也好。
离开了托尼的帮助,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只能靠自己去打理头发。
一旦踏出它的门,你就再也洗不出理发店中的同款效果,也吹不出理发师的同款发型。
花了几小时精心弄好的头发,可能只是一次性的,洗次澡、睡一觉,就再也回不去了。
有网友烫完一周后变成了这样 / 豆瓣@鱼蛋圆啊圆,已获授权
即便你再多次祈求托尼老师“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到头来或许还是不得不承认:
“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美发总监,或许一开始便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