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阅读原文
”到
学习强国总平台
听精选内容
本文节选自《2024中国省域时政新闻融合传播蓝皮书》,泽传媒智库出品。
泽传媒大数据模型对本书亦有贡献。
2024 年,甘肃省的时政新闻融合传播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立体、高效的传播态势,展现了甘肃在媒体融合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
从传统的单一媒体传播向多元媒体融合传播转变。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在 “冬韵甘肃・春游陇原”2024 年甘肃省冬春季乡村旅游线路产品发布暨冰雪旅游主题推广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网红达人的力量,通过直播和镜头记录,将现场的特色节目表演、民俗文化活动等传播出去,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融合。活动当天现场群众近6万人,在线观看直播人数262.4万人,全网宣传量超过1868万人次,展示了融合传播的巨大影响力。
短视频和直播广泛应用。各级融媒体中心积极创作短视频和开展直播活动。如通渭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了《不忘通渭》《你好,通渭草编》《舌尖上的通渭》等一批生动鲜活的短视频,其中80余条作品播放量超过10万+。在甘肃文旅网红创意大会期间,“百人百场”直播仅4天就完成72场,观看量已超过4702万人次,销售订单已超过93万单,销售额超过4451万元。
如数字文旅虚拟空间《超级名片》第二季,以数字技术构建超写实虚拟空间,让观众在虚拟场景中体验甘肃的文化魅力,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甘肃文旅宣传注入了新活力。
新媒体矩阵的协同传播。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不断强化新媒体矩阵建设,旗下的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协同发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如《护航警官》栏目在甘肃卫视视频号、《护航警官》公众号、《视听甘肃》客户端及甘肃公安新媒体平台总观看量达372万余(次),通过多平台的传播,扩大了栏目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甘肃媒体积极与中央媒体、商业媒体等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民勤县融媒体中心强化 “善联媒体” 意识,借船出海、借势发力,中央媒体、省市主要媒体先后推出报道4000多篇,充分展示民勤经济发展的“时”与“势”。同时,一些地方媒体还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展话题互动、直播带货等活动,拓展了传播渠道。
在传播范围上,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甘肃时政新闻的受众不再局限于本省,而是覆盖到了全国乃至全球。例如,甘肃文旅的相关活动宣传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大量省外游客前来甘肃旅游。在传播影响力上,一些优质的时政新闻作品和活动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好评,如《护航警官》栏目成为展现平安甘肃、法治甘肃良好形象的亮色窗口。在传播效果的转化上,通过直播带货等形式,将新闻传播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甘肃文旅网红创意大会期间,实现了较高的销售额和订单量。
相比2023年,2024年甘肃时政新闻传播各项数据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整体发布量逾60万条,增长30%;受众辐射超4亿人次,覆盖面拓宽20个百分点。新媒体端的流量贡献突出,如“视听甘肃” APP新增下载用户多来自三四线城市及年轻群体,年龄在35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达60%,反映出其对下沉市场与新兴受众的拓展成效;政务号互动量翻倍增长,表明民众参与政务讨论、了解时政走向的热情高涨。
媒体号方面,“视听甘肃” APP下载量已突破600万,月活用户200万,较2023年同期上升约30%。内容不仅有文字、图片新闻,更突出视频直播优势,如重大会议、活动现场直播,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时政热度;旗下短视频账号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粉丝总量超800万,单条爆款视频最高播放量达3000万次,通过创意剪辑、趣味动画等形式将时政新闻碎片化、轻量化传播。
政务号阵营,“甘肃发布”微博坐拥400万粉丝,年发博量2500条,转评赞总数超1.5亿,在政策发布、热点回应上做到及时迅速;微信公众号推送时政文章平均阅读量6万,多篇10W+文章聚焦民众关心的政策落地细节、民生改善实事,搭建起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便捷桥梁。
2024全国两会期间,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组建多元化的融媒体报道团队,统筹广播电视两个新闻中心、视听甘肃客户端及北京前方采编队伍,实现了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个平台的有机联动,大屏小屏全景呈现,虚拟现实融合创新,利用“5G+4K+AI”等技术,运用云采访、云访谈、云录制、短视频、可视化图解、AI、H5等全媒体报道手段,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端、网、号以及商业平台等新媒体优势。
在《甘肃新闻》等主干新闻栏目中开设《喜迎全国两会.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履职一年间》《两会“云”访谈》《“甘”出新答卷》等专栏报道,并以碎片化形式在移动端首发,实现小屏先行引流,大屏深度展开,其他媒介配合。并打造了以《甘肃新闻》栏目主播丁晓娟为原型的AI超仿真数字人“晓娟”,推出《“甘”出新答卷》《两会热词AI主播说热词》系列融媒体节目,实现真人、数字人主播同屏互动。运用MG动画的形式推出《数说两会》报道,以信息图形化为手段,采用以虚补实法,将复杂的数据通过简洁、直观的图形和动画进行展示。视听甘肃客户端运用最新的智能生成短视频(文生视频)技术,自主制作AI系列短视频,如《AI视角中的2024发展目标》。
据2024年全国两会省台联播泽传媒数据显示,《甘肃新闻》融合传播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五。在广播、电视、视听甘肃客户端等平台先后刊播各类稿件1300多篇,网络直播20多场次,其中《喜迎全国两会·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增效提质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等5条新闻报道在广电总局《全国两会宣传工作简报》刊发。
甘肃日报在政策解读上发力精准,“政策精读” 专版邀请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撰稿,80余篇深度剖析文章从理论依据、实践路径、预期效益等多维度阐释甘肃 “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 等系列重磅政策。例如对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解读,详细列出补贴标准、技术门槛、产业园区规划,为企业入驻提供清晰指引。
此外,新媒体端创新形式助力政策 “飞入寻常百姓家”。媒体号推出的H5动画 “甘肃科创蓝图速览”,以可视化交互形式展示科技创新规划布局,互动量超800万次;政务号联合工信、科技等部门组织线上答疑50余场,专家针对企业困惑实时解答,覆盖企业超3000家,使政策知晓率同比提升30%,有力推动政策落地转化,从政策发布到企业反馈的时间周期缩短约20%。
重要会议报道零时差传递,掀舆论热潮。在会前预热阶段,新媒体平台成为 “排头兵”。短视频、海报在全网多点开花,制作精美的会议主题海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吸引眼球;抖音、快手上的预热短视频以轻松活泼风格介绍会议背景、亮点议题,播放量、曝光量合计超1亿次,成功点燃公众关注热情。会中报道争分夺秒。全媒体记者团队全方位出击,如《甘肃新闻》利用自身频道优势实时插播动态,重要讲话、关键决议第一时间传递;“视听甘肃” APP开启滚动更新图文视频模式,专题页面整合会议资料、代表访谈、实时报道,方便用户一站式获取信息;微博话题#甘肃奋进新征程#阅读量高达2亿,话题讨论超50万条,民众参与度爆棚,会议要旨瞬间传遍陇原大地,传播时效较2023年缩短25%,实现从“现场”到“线上”的零时差传播。
地域文化融入时政报道,讲好甘肃故事,传播本土魅力。甘肃时政新闻巧妙融合地域文化元素,让新闻富有“本土味”。在报道祁连山生态保护时,深入裕固族聚居区,讲述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民俗传承的故事,展现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理念碰撞融合;河西走廊新能源产业报道关联丝路历史底蕴,强调新能源发展是新时代“丝路之光”传承,赋予产业文化内涵。外宣稿件巧用飞天形象、黄河文化符号,如以敦煌壁画风格展示甘肃科技创新成就海报,海外社交平台传播量同比增长25%,吸引国际目光,使甘肃在世界舞台上形象更立体饱满。
民生视角深耕,聚焦百姓冷暖,提升传播温度。记者深入基层挖掘民生故事,使时政新闻贴近百姓生活。《甘肃新闻》“民生聚焦”板块年采访基层群众800余人次,像跟踪报道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全过程,展现政府惠民政策落地细节、居民生活改善变化;新媒体端“民情直通车”实时收集反馈群众诉求,政务号协调多部门解决民生诉求3000余个,群众满意度达85%。如某县城居民通过“甘肃发布”反映就业培训需求,政务号联动人社部门迅速组织培训,后续报道引发网友点赞,以民生“小切口”展现时政“大作为”,增强民众对时政新闻关注度与认同感。
“甘肃时政速览” 抖音号开辟时政亲民传播新路径,打破传统时政报道冗长、严肃的刻板印象,将复杂政策、政务活动拆解为30秒短视频。如“市长1小时招商推介精华”,运用动画特效突出重点项目、优惠政策,配上简洁有力解说,单条点赞量屡破150万。凭借这种 “秒懂时政” 模式,吸引大批年轻网民 “追剧” 时政,粉丝年龄中位数降至32岁,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40%,高学历年轻群体的涌入为时政新闻传播注入新活力,改变以往受众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不均的结构。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牵头的“寻迹陇原红色根脉”大型融媒行动堪称典范。行动整合广播、电视、网络、报刊资源,立体式讲述甘肃红色故事。系列报道80组深入挖掘各地红色遗迹、英雄事迹,从不同角度展现陇原大地红色底蕴;5部红色纪录片以高品质影像留存红色记忆,在央视纪录频道及网络平台热播;线上直播 30 场带观众实地探访红色景点,实时互动答疑。跨平台曝光量超 5 亿,引发央媒及省外媒体转发 50 余次,让甘肃红色文化走出本省、走向全国,极大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与知名度。
甘肃卫视《护航警官》栏目作为融媒体电视栏目,通过多平台传播,展现了甘肃公安的工作实践和精神风貌,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好评。同时,总台在重大活动的直播报道和日常时政新闻的短视频制作方面也不断创新,如对一些重要会议、文化活动等进行现场直播,并及时制作发布精彩短视频,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
甘肃省处于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关键节点,承载着多重战略使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甘肃时政新闻的全媒体传播迎来全新机遇与挑战。如何紧扣国家战略,紧密围绕甘肃省的发展规划,借助全媒体的力量创新传播形式、拓展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能,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时政新闻舆论场,对于凝聚全省力量、展示甘肃形象、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日报新媒体联合商务、海关等部门,打造“丝路陇企·逐梦新程”融媒体专题。聚焦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敦煌国际空港等开放平台,运用3D建模与VR技术,为全球客商呈现线上虚拟展馆,全景展示甘肃特色农产品、新能源产品及文化工艺品等,预计单场线上展销活动吸引客商访问量超200万次(泽传媒大数据模型预测,下同)。同时,跟踪报道甘肃企业在中亚、西亚等沿线国家的投资项目,如某风电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风电场建设,以短视频形式每日推送,单条视频平均播放量目标15万次以上,展现甘肃作为“一带一路”经贸枢纽的活力与潜力。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新闻》推出
“
情系丝路
·
陇原风采
”
系列节目。深入采访甘肃与沿线国家在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故事,制作成
20-30
分钟的专题纪录片,在丝路沿线国家电视台及腾讯视频海外版、爱奇艺国际版等平台播出,预计覆盖海外受众超
600
万。配合多语种社交媒体推广,如在
Facebook
、
Twitter
等平台发起
“
我眼中的甘肃丝路风情
”
话题互动,吸引海外网友分享在甘经历,评论互动量预计年超
10
万条,以文化为纽带拉紧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甘肃省内媒体与生态环境部门合作,推出“黄河安澜·陇原担当”大型系列报道。深入黄河石林、刘家峡水库等重点区域,运用无人机航拍、水下摄影等技术,记录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成果,如展示湿地植被恢复后鸟类栖息地扩大的生态景观。制作40分钟专题纪录片,电视端播出收视率预计达2.5%以上,全网传播量目标5000万次以上。同时,在微博、抖音等平台发起“守护黄河甘肃段”话题挑战,鼓励市民拍摄身边黄河生态变化,话题播放量目标超3000万次,激发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热情。
兰州本地新媒体聚焦白银、临夏等地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推出“绿韵陇原·生态红利”专题报道。走进枸杞种植园、黄河三峡生态旅游区,以短视频、图文直播展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项目运营,单条视频播放量预计超25万次,点赞超3万。举办线下“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邀请专家、企业研讨产业发展路径,场均参与人次超2万,推动甘肃生态经济蓬勃发展。
甘肃卫视联合农业农村部门,打造“陇乡新动力·产业富农”栏目。聚焦定西马铃薯、陇南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农户、合作社负责人,展现产业发展历程与致富故事。每期节25分钟,电视端收视率预计提升20%以上,网络端单期播放量超30万次。配套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推送,单条平均播放量超15万次,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视听甘肃APP、新甘肃APP开设“美丽乡村·甘肃样板”专栏。利用无人机航拍、VR全景等技术,展示康县阳坝镇、榆中县李家庄村等乡村建设新貌,包括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等方面。专栏文章阅读量平均提升30%,VR全景体验页面访问量超150万次,让更多人领略甘肃乡村之美,吸引游客、投资助力乡村振兴。
《兰州日报》新媒体打造“陇中文脉·璀璨非遗”专栏。深入挖掘敦煌莫高窟壁画技艺、庆阳香包刺绣等民族文化遗产,邀请非遗传承人线上教学、展示技艺,文章平均阅读量预计超3万次。制作“甘肃非遗之旅”VR体验H5,以互动形式展现非遗传承场景,参与人次目标超40万,让古老文化“活”起来,吸引游客关注。
甘肃省内电视媒体联合景区、旅行社,推出“畅游甘肃·四季精彩”系列报道。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特点,推荐张掖七彩丹霞、甘南草原等景区旅游线路,拍摄2-5分钟短视频展示景区美景、特色活动,单条播放量预计超20万次。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起“甘肃最美打卡地”话题,话题阅读量目标超3000万次,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提升甘肃旅游品牌知名度。
在甘肃省两会、敦煌文博会等活动期间,掌上兰州APP运用5G + VR/AR技术打造“全息现场·沉浸两会”“文博会奇幻游”等直播体验。观众借助VR设备身临其会,实时切换视角观看会议进程、展览展示,预计每场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 800 万,平均观看时长超20分钟,提升活动影响力与公众参与感。
天水晚报新媒体与文物保护单位合作,针对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等历史遗迹,推出AR历史导览。游客扫描特定标识,即可通过手机屏幕看到昔日石窟开凿场景、原始部落生活复原,相关报道因互动体验阅读量提升40%,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
腾讯甘肃联合媒体发起“我眼中的甘肃2025”话题征集,涵盖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鼓励网友拍摄照片、短视频分享身边变化,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传播,话题总阅读量目标超1.2亿次,精选作品在户外大屏、地铁公交屏展示,激发市民家园自豪感。
“甘快办”政务小程序开设“时政民意直通车”板块,市民可就关心政策法规、项目建设提意见。结合AI智能分类、人工审核,确保建议有效处理,年征集意见超2万条,处理反馈及时率超85%,提升公众参政议政积极性,实现民意从收集到落实的高效流转。
如《甘肃新闻》升级智能推荐系统,依据观众地域、年龄、职业等标签,推送个性化时政新闻。如向河西走廊地区农民推送节水灌溉政策,向兰州新区企业职工推送产业扶持政策,个性化推送内容点击率预计提升30%以上,增强用户粘性。
如《甘肃日报》APP全面适配5G网络,提升高清视频、全景图片加载速度。引入虚拟主播,在早晚高峰时段用短视频播报时政简讯,单条视频播放量预计超10万次,以新颖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巩固主流媒体舆论阵地。
行业细分聚焦受众。如“甘肃新能源洞察”微信公众号专注新能源产业动态、技术创新,精准吸引新能源企业高管、科研人员关注,2025年粉丝量预计增长50%,突破30万大关。定期举办线上“新能源技术研讨会”,为行业交流搭建平台,每场研讨会参与专家、企业代表超15家,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地域特色凸显优势。如《酒泉日报》新媒体扎根航天城,打造“酒泉航天”抖音号,分享神舟飞船发射、航天科普等内容,单月新增粉丝超1.5万。联合电商平台开展“酒泉航天纪念品”直播带货,推广本地特色产品,年销售额目标超2000万元,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省内协同抱团发力,共筑发展强音。河西走廊地区与陇东南地区媒体组建联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等时政热点,联合采访、同步报道。如“河西—陇东南产业对接”报道,两地媒体统一发声,稿件互荐互转,跨平台曝光超2000万次,为区域均衡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