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七公片区开发
高端基建融资:片区开发,ABO/F-EPC,PPP,专项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业洞察  ·  全面拆解!梁文锋和王兴兴的底牌 ·  4 天前  
安徽消保委  ·  第四届安徽特色伴手礼 | ... ·  3 天前  
安徽消保委  ·  第四届安徽特色伴手礼 | ... ·  3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勇敢的行动者:2024年度商业模式创新公司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七公片区开发

不会出大招: 政策组合进入“复方三明治”阶段后的筹资方向选择

七公片区开发  · 公众号  ·  · 2024-07-16 08:18

正文

◆◆
七公片区开发

◆◆

七公片区开发是基建融资领域遥遥领先的专业公众号。七公具有20年超1000亿元的政府基建项目筹融资经验, 专注于片区开发的顾问咨询和业务指导,尤其擅长搭建片区开发合规架构和融资路径 。七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咨询机构, 现已分布在全国十几个地区, 诚恳邀请咨询机构建立合伙人合作机制,并支持合作机构为客户提供快速响应服务。

写在前面

近期忙于一些开会的事情,停更了半月。

同时,我们也在持续地思考:改革进入深水区,在滚石上山的阶段里,很难有像“联产承包”、“市场经济”、“开明渠堵暗道”、“特许经营新机制”这样立见神效的大招,政策组合进入“三明治”阶段或者叫“复方”阶段。


一、组合拳进入复方阶段

(一) “组合拳”的涵义发生了变化

现在的组合拳,跟以前的组合拳的含义不一样,以前的组合拳,是左一拳右一拳,以打趴下为目标,比如说严禁新增隐性债务的组合拳。

现在的组合拳是打一拳,扶一扶。

不要一下子打倒,而是要先立后破。


(二) 破解“基建”与“举债”矛盾
就好像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充分 就业与抑制通货膨胀存在的矛盾关系一样,“基建拉动经济”与“控制举债”也成为了近20年来最重要的矛盾之一,即:从总体数据上来看,很难在不新增债务的情况下完成基础建设。
因为,资产=负债+权益

不可能有那么一种行为,在增加等号左侧资产的同时,又减少右侧的负债。

所以,破解这对矛盾的唯一方向,是增加财政支出行为的盈利性,

而在当前,这种盈利的唯一可行性,仅能来自于土地财政。


(三) 土地财政仍是唯一可行路径
土地在3-5年内仍然是绝大多数地方财政增收的唯一抓手,土地财政仍然是地方筹集资金的唯一可行路径。
无论土地市场回暖不回暖,除非科技上有翻天覆地的进步,3-5年内也不会产生出来其他任何替代品。三扇门堵上了一扇,就去找其他两扇,没有什么上帝会给你再开窗户:

(四) 其他路径不能实现资金筹集
其他政策,不是说不能实施,也不是说没有效果,而是,一律没有直接筹资作用(地方政府债券除外)。
从地方财政筹集资金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人才政策、招商引资政策,都只能是通过促使其增加房地产购买力,来盘活土地市场,来增加地方筹资能力。
至于什么股权财政数据财政的融资,都是扯,本身有意义,但用来融资的话,那都是做梦,都是中间商赚差价的噱头和博傻的剧本。


二、特许经营新机制 Vs 基建融资

以115号函为首的一系列特许经营新机制政策,政策出发点是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它要封杀的,是之前民间的“靠新增财政支出责任”实现基建投资的筹资思路;它要放行的,是使用者付费收入足以覆盖建设投资的基建项目。
这是特许经营新机制与管理库PPP的唯一主要区别,也是特许经营新机制掀起了基建融资领域剧变的唯一根源原因。
实施特许经营新机制后,举债模式,仅有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模式,仅有以土地一级开发为核心内容的片区开发,比如城中村改造。
特许经营、城市更新、EOD、TOD等一系列市场化模式,不能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特许经营新机制在基建融资领域 所引发的 剧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强力政策,没有之一。
也不要幻想新机制系列政策能够起到拉动基建融资的作用, 不是 “拉动基建”那一头的,它 “遏制举债”那一头的。

三、城中村改造 Vs 救房市

从三道红线,到三支箭,救房市政策密集推出,这让一些读者误以为城中村改造也是救房市政策。
不是,城中村改造政策是与其相反的。


产生“城中村改造救房市”误解的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对城中村改造历史的不了解。反证法去思考,会比较简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房市在多数时间是上涨的,那个时候就有城中村改造政策,那时候的城中村改造政策,就不是为了救市而推出的。
一般的来说,城中村改造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土地要素的供应,但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土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城中村改造对于房地产市场影响是不确定的:增加小麦种植会加大面粉供应,但对现有面包市场是什么影响是不确定的。大概率是导致面包市场价格下降,至少不确定能起到救援面包市场的作用。

我们也关注到,在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同时,主管部门立刻发布了限制高去化周期城市出让土地的政策文件通知,救房市就是这一通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保障房政策 Vs 救房市

保障房建设是本轮城中村改造的重点之一,也是谣言和误解的最高发区。

房价上涨,一方面可能给开发商和地方带来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后进入城市人口的进入成本,抑制了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也阻碍了低收入困难群体刚性和改善性需求的满足。

这种双刃剑的现象,在很多一、二线城市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也是本轮城中村改造政策重点强调保障房建设的原因,以实现低成本吸引人才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仅要考虑眼前的卖地卖房,还应当考虑吸引人才的诗和远方、扶助贫弱的社会福祉。“稳定‘房住不炒’预期,助力构建‘低端有保障、高端有市场’的新格局”。

通过保障房政策,为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居者有其屋”,促进引进人才,推动远期可持续性GDP的拉升,是保障房政策最重要的兜底意图。


保障房政策,对于地方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土地出让收入净减少,所以
①由于资金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铺开,也难以成为满足刚需的主渠道,

②更难以对房地产行业雪中送炭;低价的保障房供应也会拉低市场的平均价格,很可能对现有市场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但也有可能对现房去库存起到一点作用,但由于吸取了之前完全货币补偿的经验教训,加上房票方式造成新增隐性债务的缺陷,总体来说,通过购买现房去库存而能起到的救市作用,预计将是非常有限的。

③双刃剑的另一面是,也不会在实质上严重冲击房地产行业。


五、统一大市场 Vs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2024年上半年,我们关注到了恒大汽车、黄山胶囊、 博迁新材料等 多个清理地方违规承诺税收返还的案例。
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进的企业的税收贡献范围内,向企业提供投资软硬环境支持,这本是招商引资的应有之义。
但是,如果采取了“按比例返税”或“土地收入分成”等方式,则不仅 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原则,也违反税法、财经纪律和其他法律。

这对于仅靠“返税”来招商的地方来说, 不啻于是当头一棒。 给地方招商引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对招商引进的企业必须给予一定的支持;还要保证合规性,否则给出去的都会被要回来;同时,还要保证这个支出责任不超出地方的支付能力(企业税收等贡献),不新增隐性债务。
七公片区开发工作室,具有11年装备制造业园区和10年高端服务业园区招商引资经验,并在20多年片区开发的工作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将招商引资转化为绩效考核的经验技术,欢迎同行参与合作,推进建立新的片区开发交易结构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机制。


无论是对于依托于房地产的土地财政,还是依托于优惠政策的 招商引资,未来的政策体系,必然是“复合配方”,必然既要强调“趋利”,又要保证 避害”。

读懂了政策体系的这一特性,并在这一特性中谋求更先进的交易结构设计,才是地方 筹集 投资资金和推动招商引资的必经之路。




广告





















学习课程请添加课程顾问微信


微信号|aney_spring
公众号|七公片区开发
47, 14, 35, 115号文PPP新机制下,债务高风险区域的政府投资项目和平台公司举债融资受到严控,特许经营等市场化模式不能够再为地方政府基建实现融资,只有按照2023年7月城中村改造会议的方针,由社会资本投资城中村改造的片区开发模式,才能应对局面,筹集资金和化解债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