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极养生堂
以太极养生为核心理念,弘扬太极文化,分享更多有关国学经典、儒释道文化、中医养生、饮食保健等智慧。提供养生保健,养生之道等精选养生常识,将养生贯穿于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让养生大众化,全民化,科学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证券报  ·  宇树科技,最新动作 ·  2 天前  
华泰睿思  ·  华泰 | 军工:eVTOL投资机遇探讨 - ... ·  2 天前  
华泰睿思  ·  华泰 | 策略:A股交易性资金热度回暖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密集公告:回购 ·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马云,现身阿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太极养生堂

太极秘要 | 内劲之培养方法

太极养生堂  · 公众号  ·  · 2018-05-07 23:25

正文

很多学太极拳的朋友,在没有练出内劲之前,就开始练习发力,猛蹬地、猛转腰,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衣服被抖动起来,看起来潇洒极了,殊不知这其实根本不是太极内劲,相反只会越练越僵。


关于力和劲的问题我不想再讨论了,刨根问底的来区分两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在这里把内劲的特点阐述一下,供大家参考:

1. 内劲是活的。内劲在体内是流动的,变化的。产生这种劲特点的原因是筋骨节节贯穿的运动形式,而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力是死的,没有阴阳变化,不是全阴就是全阳。

2. 内劲催发时全身的骨节是向外松张的。这和常人发力时全身拘紧的状态恰恰相反。

3. 内劲是一波三折的。即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会自断其根。

4. 内劲是隐于内的。内劲的运转很少依赖于外形的变化,是一种内在的传导,如果练习者在过分的拧腰旋胯中去追求内劲,方向显然是错了。

5. 内劲可在任何部位透发出来。这仍然是因为其独特的传导特性所铸就的,而普通的肌肉发力会严重受制于发力的角度、力量,以及肌肉分布位置等因素。

6. 内劲的整体性。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误区,所谓的“整体”,并不是指“同时做相同的事情”,而是“同时做不同的事情”,而当这些“不同的事情”能够协同起来的时候,“整体”便产生了!“同时做相同的事情”便是僵、硬,“同时做不同的事情”便是活、松、柔。例如鞭子,如果每一节“同时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成了一根硬棍儿,静则“懈”,动则成“僵”,便毫无阴阳可言了。

在了解了内劲的六个特点后,我们总结一下,应该如何培养内劲:

1. 练拳时要慢,悉心体会每一骨节的“动”,一定要“顺序”而动,该哪节动时哪节要动,其它的节要等待,不要动;

2. 太极拳的操作要“全凭心意用功夫”,心越静、越细,对骨节的操作才会逐渐精准起来,从而逐步达到“节节贯穿”的要求;

3. 静功的练习。太极静功讲究“静中求动”,如在站桩时,从心意上操作周身骨节不断的对拉拔长、向外延伸,忽略肌肉的存在,体会筋骨自然松拉的感觉。

以上三点只是产生内劲的基础条件,并不是内劲本身。当经常这样做以后,气血便开始在全身活跃起来,肢体会产生麻、胀之类的反应,身体某些部位会不知觉的动起来,这是内气在“穿”骨节,内劲初步产生了,但这时的内劲还只是被动的,不能为我所用。当内气的活动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可开始训练这些“可爱”的内劲了!


太极拳内劲的追求应循序渐进,可按照四字求达,即:通、充、疾、冲。

1.通:

就是要求内劲内气通达四梢。当拳架练习正确熟练后,骨节和筋脉畅通,气流运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气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只能通过人物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气”好似一种水,腹式呼吸似压力器,丹田好似压力容器罐,浑身经脉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较大的管道,心是指导气流的总机关,先用心意调整腹式呼吸,使内气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荡,加强压力器——呼吸的功能。呼吸要做到深、长、细、缓、匀、柔,务必与动作合拍,通过呼吸使压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气水。

从压力罐向四肢分发的过程是,用意识将六分气水上流,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膊、肘、腕、掌,透达于两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同时将四争气水分发流向下,运行经胯,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至足,透达于两足尖。先小趾,依次至趾。这是气流随着动作的开展,引申,呼气而运转缠绕到达四梢。

2.充:

就是要求内劲要充满之意。当内气能运行四梢时,还要追求内劲的充满。武禹襄拳论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怎样使内气无微不到呢?关键还是意识指导呼吸。通过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腹荡性逐渐加强,在呼与吸换接时,要有稍微停顿,使丹田腹部充实圆满,浑身上下就像打足气的气球,有外似棉花内似钢的表现。此阶段会出现手指尖有麻胀如针刺的感觉,手臂有膨胀的感觉,以致有爱莫能助,气遍身躯的感觉。在格手时,掤劲充足,沾连粘随劲增强,处处能与对方气力相吸合。久练既有抗击力,又有爆发力。

3.疾:

指的是气流的速度要快。内劲潜转,要疾如闪电,意之所注,气即至焉”。在推手中,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才能有依着何处何处击的随心所欲的功夫。

内气疾,送气快,关键还是用意,这里的用意,要有较复杂的想像,要刻意揣摩调兵遣将”的练习方法,加速内气运转速度。如向前必想后,有左必想右,有上必想下,有来必想回,有攻必想防。要有轻重刚柔、快慢虚实、忽隐忽现等形象思维练习,逐渐能在转瞬之间完成各种想像及动作表现。

练拳时要先定好目标,循标求功。要顶劲领好,腰劲塌下,裆劲沉着合住,胯根撑开,撑圆,脊柱节节松沉,骶骨有力,随着呼气而膈肌下降,气沉丹田而充满,重心下降而沉稳,内气下行到足跟,腿劲如植地生根,蹬下而借力,腰胯要松沉而旋转自如。内劲由脊背达于手臂,臂划弧形微向前上方而去,运用在推动时,容易使对方失衡,脚跟浮动。

劲速在腰胯。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日: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与腰腿求之。”腰裆劲练好,灵机一动,鸟难飞。要多练太极的抖劲,抖劲就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爆发力量。要明白抖劲特点,按照快速、螺旋、气足、力猛、劲长、动短、意远练习。

4.冲:

就是要求内气冲出体外,这是更高的一层功夫。推手时发之刚如矢离弦,击敌即倒。这种功夫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时常要有想当然”的想像力,不论练拳或推手,要有无数个圆圈的想像,无数个圆切线想像,然后确定落点位置,出、劲的方位,发劲的速度,发劲的力度等想像。 就像练习郑多燕减肥舞一样。

太极发劲是圆走化, 方出点的快速刚劲。当对方落空之机已成,应当采用合力而击之。此时必须审明机势、方向、时间,三者不可缺一,发劲如弹丸,无往不利。发劲又如放箭,曲中求直,直达肢端。发劲时须敛气凝神,先内动然后随意识指导下,松腰落胯,含胸拔背,开裆合裆,脚跟蹬地产生地面操纵台作用力,目视对方受力点,形不到而气力应先人。如枪弹出膛,迅猛异常。

方法二、快练法

请大家两手交叉放在小腹上,做逆腹式呼吸,鼻吸鼻呼。

1、吸气

吸气要慢慢地吸满,双手要随着吸气收腹用力往里按。

2、停

吸满后略停一下。

3、呼

然后猛地快速呼气,同时丹田瞬间膨胀外鼓,把手弹起。快练的目的是为了丹田发力做准备,练的是丹田气的发。 请大家连续做100次。


练太极拳学推手,力与劲是一对冤家,如外力不舍弃,内劲就不长


有些人练了几十年见效甚微,主要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总想摆老资格、“露一手”,开始用“小力压人”,慢慢用“大力压人”,小力、大力逐渐变成僵劲拙力,到时后悔晚矣。切记“舍己从人”不要“以力压人”,否则越练越背道而驰。力与劲不仅是冤家,而且“脾气”“性格”截然相反,力有形、劲无形,力方劲圆,力涩劲畅,力迟劲速,力散劲聚,力浮劲沉,力钝劲锐等等。


谈到劲,除了上面着重提到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沾连粘随”外,还有诸如“听劲、懂劲、走劲、化劲、接劲、借劲、引劲、拿劲、发劲、提劲、沉劲、截劲、断劲”等等,在推手中也各有特色,今分别探讨如下:


(一)听劲

听劲在推手中贯彻始终,“听”并非用耳朵去听,而是以周身皮肤之触觉去感觉。只有练拳架能松、能沉,推手时能做到粘连粘随,才能通过皮肤接触感觉到对方劲路的来路去向。练听劲就是练感觉的灵敏度,僵劲拙力者不能练出听劲,一定要在练拳时就注意力与劲的运用,所以练好拳架是进行推手的必要条件。


(二)懂劲

练成听劲后,使你对对方的意图逐渐了如指掌,逐步去掉顶、匾、丢、抗之病,这就开始进入懂劲阶段。能懂劲一定能听劲,但能听劲不一定懂劲,所以懂劲比听劲更难练。往往经过名师口授和自己加强练习,在细细揣摩中慢慢悟出。简单、急躁是难以进入懂劲地步的。


(三)走劲

上面说到,劲是无形的,推手时通过“意到、气到、劲到”,劲路在体内沿弧线虚虚实实、刚柔相济、忽大忽小、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地进行圆周运动。太极功夫越深,旋转越小即圈子越小,往往能达到闪电般一触即发地步,那就是圈子半径趋向于零,达到“化即发”的高乘阶段了。
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在《飞狐外传》一书中对太极走劲有较形象的描述:

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能拨千斤劲。
手脚齐进竖找横,掌中乱环落不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乱环诀”形象地说明了太极走劲出手招招成环,所谓乱环,就是说拳架虽为定型,但劲路变换取决于人;手法虽均成环,却有高低、进退、出入、攻守之分,划圈也有大圈、小圈、平圈、主圈、斜圈、正圈、有形圈及无形圈之别。

吴式太极拳走劲往往暗蓄环劲以无形克有形,引对方进入自己的无形圈内,那就要其左即左,要其右即右,变化越来越多。走劲时圆圈的一半是避实就虚,另一半是根据听劲,找到对方的弱点乘虚而入,就这样虚虚实实地以四两微力就能拨动对方千斤。


(四)化劲
化劲是顺人之劲,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快或慢,都能与之结合一致,粘而化之。一般都是前半圆圈(有形或无形)粘而化之,真正的化劲,在化中须有虚虚实实地折叠,使人不知劲路,直至对方失势为止。在化劲时劲中也略含棚劲,但强弱适中,注意弹性,在对方之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时随势而化,不要太早或太迟。化时走的圈视功夫深浅而定,功夫越深圈越小,直至到“化即发”地步。功夫深的听劲灵敏,对方稍有微动即“一动无所不动”,在对方尚未觉察时,腰跨腿意气劲都已作了调整,以不露形的无形圈还给对方,化时极柔软,还时极坚刚,往往使对方招架不住。


(五)引劲

引劲是对方不出劲而引诱他出劲,以便“后发先至”;或者引诱对方按自己理想的路线出劲,一般引劲是处于化劲和拿劲之中间。要引诱对方出劲对功夫浅的人来说谈何容易,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中了对方的圈套,因引劲是在对方不动的情况下出微力试探,如对方功底略高一筹,他会顺势来个“引进落空合即出”,反而中了对方圈套。为了不至于上当,在引劲同时即轻灵圆活地变方向变速度,当对方迷惑不解作同样试探时就引其入壳,实际上这是假引劲而促使对方真出劲,促使其神散气浮,正在惊慌之际,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引劲不仅是用手来引,也可用身法、腰法、步法等,一般初学者不易做到。


(六)拿劲

拿劲是拿对方实处、僵处或钝处,如对方非常轻灵,将拿而未拿到之际,要注意不露形。一般是拿活关节,拿到后不要使对方化脱,否则自己会受到很大威胁。拿劲一般不是用手拿,用手拿容易被对方化而反遭危险,主要是腰腿上的劲;不是用力拿而是用意拿,步法、身法方向是否合适也很重要。使用拿劲时,务使自己尾闾中正、顶悬步稳,对于自己重心更须注意,“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影响重心而不稳的不拿。一般功夫深的将对方拿而不发,这叫“入榫”,对方不是敌人,就不致使对方难堪,拿劲也分有形无形两种,功夫愈深拿的圆圈越小,这是一种高深功夫,非刻苦努力不易成功。


(七)发劲
发劲就像抛物与射箭那样,均在一刹那间,欲抛即抛,欲射即射;发时敛气凝神,目注对方,尾闾中正,虚领顶劲,涵胸拔背,沉肩坠肘,伸指立掌坐腕,向下松腰坐胯,真正做到“意到即气发,气到即劲到”,发者本身愈觉未使劲,而对方却愈觉沉重。发劲时决不能犹豫不定,欲抛不抛,欲射不射,欲发不发,倘犹疑不决,意气一断则全功尽弃。劲发出后,最好是对方双足离地一次腾出,如对方只能带跳带退则次之,主要是气与劲不足之故。如发劲不通畅,或给对方威胁不大,就要找出其中原因,一般发劲不通畅就需检查自身,肩是否坠而松,肘是否沉,往往要在腰腿脚上找原因,腰腿配合不当,其身散乱,发劲就不能“完整一气”。如发劲后给对方威胁不大,原因就更多了,从机势上找原因,即发劲是否正处得机得势时发的,还是过早或过晚,过早即易与对方发生顶撞,过晚则对方已开始转化;从方向角度上找原因,在方向角度上是否最奏效时发劲的,这就要看听劲、懂劲程度如何,化劲水平如何,稍有欠缺都能使发劲造成方向角度上的偏差;从时间上找原因,发劲是否恰当其时等等。


发劲种类颇多,有其极猛的冷劲,是在对方不知不觉中下手,危害极大;断劲是在引人得势后内劲稍微缓了一缓,随即以全身蓄劲向对方要害发去,猛烈异常;抖跳劲是当自己被对方粘住时,即用腰腿劲抖拍对方,使对方双脚腾起,像排球一样;钻劲较沉劲厉害;分劲较寸劲狠;截劲较长劲为猛。


初学发劲,先要知道劲路,能通达一种劲后,其他劲也可以逐渐通达。可在推手中先向对方进行侦察探知,避其长处,攻其薄弱环节,有时发其呆实处;有时发其不变处;有时轻轻引劲而以掌发之;上下轻重相当者发其中部;如对方散乱就发其散乱处,失势就发其失势处。话虽然如此讲,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急于学发劲,应先练好拳架和学听劲、懂劲和化劲,虚心学习功夫深的师父发劲,从中逐步探索其奥秘。


(八)提劲

是提高拔上的意思,即将对方之根拔起,使其重心倾斜。提劲的方法全在腰腿,而不是用手提,用手提则重而且笨,易被人发觉。用提劲时,脚步要站稳实,虚领顶劲,气贴背,尾闾中正,敛气凝神,两眼注视对方,运用时随机应变,如提之得势,再后引,当对方身不由主时就可用按劲发出。如提手上势功夫深常用。


(九)开劲

开劲即化开,但对方之劲刚猛,即以轻柔之劲化开,“引进落空合即出”中的引进落空就是将对方之劲引进化开然后再合而发之,如封似闭就是这样用的。功夫深者往往自开其门,待对方深入即反击之。开劲不但能化也能发,不要失去良机。


(十)合劲

合劲发出时特别紧凑完整,因将全身之气集中在一起,发出后对方无法逃避。发合劲须用腰腿劲、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气贴背,合劲在发劲时起很重要作用,是最常用的一种劲。

还有长劲、沉劲、截劲在推手中都有较强的技击性,放长劲能使对方跌出很远;沉劲如海底针,劲由背经过臂、手直达对方,对方身体也随之急剧下沉,一股反弹劲直冲脑门,常被震得嗡嗡作响;截劲出手刚且快,主要用于手、臂、肘、肩、胯、膝、腿、脚,正当对方欲变化而又不能变化处于发呆之时,运用带弧线和直线的截劲向其中心发去,其势威猛无比,容易伤人。初学者不易掌握,功力深的虽能运用自如,也很少采用。


综上所述,读者对劲略有所了解。但须知在推手时,两人比手犹如用兵:多算胜少算,无算者虽勇必败;比手则意多者胜,无意者败。如对方身壮力大,我却弱不禁风,但对方之力我知之甚意,而我用之“意”却虚实无定,变化无穷,随着“意到气到劲到”,使“劲”也随时随处变化,则意多力少者,屈身自由纵横莫测,机至发动如电光之闪,炸弹之威,对于力多意少者,一旦跌出尚不知所以然。所以推手用“意”仍是上策,即拳架上注意用“意”的,在推手上定能见效,这也说明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之间的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上海证券报  ·  宇树科技,最新动作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密集公告:回购
2 天前
上海证券报  ·  马云,现身阿里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