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阿里开发者
阿里巴巴官方技术号,关于阿里的技术创新均将呈现于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节后复工“丧”到不行?3招让你满血复活! ·  23 小时前  
学习曾国藩  ·  内核强大的人,都有这5个特点! ·  2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不低于1000亿!又一长期资金来了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破90亿了,全球第一! ·  4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泽连斯基“急了”:将“非常危险”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阿里开发者

跟着ChatGPT4o学全栈,我看到未来“学习”的模样

阿里开发者  · 公众号  ·  · 2024-06-20 08:30

正文

阿里妹导读


本文作者用一个GPT4o学习全栈的例子来阐述大模型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学习的思考。

引言

大模型是否会取代人类,以及它将取代哪些工作,这或许是许多人焦虑的问题。对此,众说纷纭,网络上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虽然这些问题对未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它们对于当下的我们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不妨暂时将这些问题放在一边,转而关注那些对当前,以及可见的未来都有实际影响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有影响的问题呢?我认为 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运用大模型 。这一观点可能会被一些人所不屑。自古以来,我们对‘器’和‘术’的轻视,往往导致我们忽略了工具的重要性。
事实上,工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没有马镫之前,骑兵的优势并不明显,只是冲锋那一下而已。但是有了马镫之后,骑兵可以在奔劳的时候保持平衡,从而更精准地射箭和使用长矛。这个细微的变化让骑兵在战场上具备了更大的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战斗力。
在今天,我认为 大模型在生产力和学习上都会带来深刻的变革 ,尤其是在学习方面。 接下来,我以一个用GPT4o学习全栈的例子来阐述一下大模型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对于未来学习的思考。

学习过程

我开始设定一个目标,即 期望在一天内搭建一个前端项目 ,理解其核心代码,并实现一个需求变更。 


漫不经心提问=糟糕的回答

首先,我试图向ChatGPT询问一些学习路径。它的回答显得比较机械化,与网上的答案相差不大。实践周期也较长,无法让我满意。
 


Prompt是决定性的

我意识到,我的Prompt写得有问题,我需要给GPT更明确的背景和要求,所以我重新编写了一版Prompt。
角色:前端技术专家
背景:Java开发工程师,有不错的编程基础,也有一些前端基础,比如HTML,CSS和JavaScript基础
任务:根据上下文中提到的,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学习时间,帮助完善前端学习路径,学习路径如下:1、开启一个Helloworld项目2、学习基础语法3、学习框架React4、项目进化,实现一个待办事项功能
要求:1、Helloworld项目要使用React技术,给出Helloworld的实现步骤,包括环境搭建,使用命令行,以及每个命令的解释2、基础语法要提供ES6的一些基础语法概念,以及这些语法概念的解释3、列举React的一些基础概念,以及这些基本概念的解释4、基于React,给出核心实现代码,以及实现代码的解释

这次GPT的回答结构更清晰,更实用,也更符合预期。

  
 

详细的步骤,请参考:

https://chatgpt.com/share/f0b61434-3302-4140-88a9-b64fe8ae986e 

先让项目run起来

1. 环境安装
这一步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我们让GPT给出更详细的步骤。
  
非常nice,GPT给出了可执行的步骤~ 同时它也给出了其他可选项(使用nvm安装)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理解nvm,可以接着追问,这里不再赘述。
2. 运行项目
首先,按照HelloWorld(GPT答案中提供的案例)创建项目,并确保能够正常启动。然后,将TodoApp的代码复制到HelloWorld项目中,直接执行即可。如遇到编译或执行问题,可直接向GPT提问,GPT通常能解决这类问题。
以上过程较为简单,故不再展示。

不熟悉的前端

作为一名后端程序员,入门前端最头疼的有两个方面:
首先,各种“乱七八糟”的符号,变量和函数超级多的定义和赋值方式。
  
其次,前端框架(如React)的概念理解,例如什么是生命周期,什么又是状态(state)。
 
没关系🙏🏻,糟心的事情就让GPT去搞定吧!

理解它,吸收它

搞定糟心的符号

对于无法理解的语法 const [todos, setTodos] = useState([]); ,让我们交给GPT来解释。
  
不先考虑表达式右边的useState,我们看一下左边的部分。GPT只解释了[todos, setTodos]是“解构赋值”。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const是什么。
 
好的,我们现在大概了解了const是用来定义常量的,特别是它的“不可重新赋值”的特性。这是否与Java的final关键字非常相似?让我们让GPT进行一下对比。
 

难以理解的概念

我们以组件生命周期为例,来看如何利用GPT理解这一概念。
 
被惊艳到了🤩,GPT用到了”类比“的方式帮助我们理解生命周期的概念。
对于自己理解上不太确定的点,同样可以向GPT提问。
 
以上,我们已经基本入门了全栈开发,并且运行了项目。整体来看,我们大概花了2-3个小时,这比预期的一天要快得多。
下面,让我们暂时忘记GPT的神奇,回到文章的初衷,重新思考GPT为学习带来的变革。 

大模型为学习注入新的可能性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了解下学习过程

学习是一个复杂而多阶段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标。我们可以将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接触(Exposure): 学习的起点。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新的信息、知识或技能,并对其产生兴趣。

2. 收集(Gathering): 系统地广泛地获取更多相关的信息和资源,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或技能。

3. 理解(Understanding): 指将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消化、分析和综合,以便形成对新知识或技能的全面认识。

4. 记忆(Memorization): 涉及将理解的知识或技能存储在长期记忆中,以便将来可以方便地检索和应用。 知识的理解程度对记忆的影响非常大。

5. 应用(Application): 指将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在实际情境中加以运用,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6. 反馈(Feedback): 根据应用的结果和他人的评价,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 


失败的学习随处可见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中最耗费精力的是收集资料。寻找资料源、筛选高质量资料、系统化组织资料,这些任务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阅读、训练和思考。由于缺乏系统指导,学习者常常感到困惑和迷茫。
长周期的学习需要及时反馈。比如,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从基本语法开始逐步掌握,可能需要一到两个月才能开始实际操作项目。这么长的学习周期可能让我们失去目标感,增加中途放弃的风险,最终可能感到挫败。 
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信息过载、容易陷入单调重复、缺乏实践应用场景、反馈时间过长或无法得到反馈等都是障碍。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人们放弃学习。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失败的学习案例,而成功有效的学习案例则寥寥无几。 

大模型让学习更容易成功

通过上述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大型模型在各个学习环节中都能提供巨大的帮助,甚至在某些方面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这些影响能够提高学习成功的几率。
在资源收集方面,传统的模式(主要是搜索)需要在许多来源中收集。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做筛选和判断,这将消耗大量的精力。 
然而,大模型在资源收集上有两个优势:
  • 高度整合的知识: 大模型拥有大量的高质量知识,尤其在编程方面;

  • 按需定制: 大模型可以根据个人水平实现定制化的教学课程;

当然,GPT在这里也有一些限制:
  • 知识更新不及时: 通用的大模型不会使用未经验证的知识进行训练,虽然如此,但目前大模型的知识水平已经足够应对大部分的学习需求了。

  • 知识缺乏系统化: 大型模型就像一只具有优秀记忆力的鹦鹉,它本身并未形成系统化的知识,需要借助prompt(像本文中学习前端的例子)或agent来实现结构化和系统化。

我们都知道, 理解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关键,而通过知识的类比和迁移来理解新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然而,建立类比和迁移这座连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并不容易。这不仅需要学习者理解新的概念,还需要将这些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以便在新的情境中使用。如果对新概念理解不足,或者旧知识基础薄弱,就无法建立这种联系。
大型模型在我们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带来了新的启示,它具备非常强的知识类比能力。 大模型以Java工程师的角度解释了如何理解React组件生命周期。它通过类比Java类的生命周期来讲解React组件,这个方法非常有效。我相信只有既熟悉前端又熟悉后端的人才能如此解释,而GPT的回答如此自然。 
同样,当我们尝试用类比(如将state与Java的成员变量进行比较)来理解新知识时,它会给我们提供更丰富的建议,更深入的解释,以及更多样的案例。 
反馈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毋庸再言。在这一阶段,大模型同样展现出强大的能力。
  • 实时反馈: 大型模型能够提供即时反馈,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了解自己的表现。 例如,当我们完成一段代码或者一个功能时,大型模型可以立即进行审查并提供改进建议。 这并不止是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引发更深层的变革。

学习是反人性的,人类也并不擅长学习,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过程充满未知,可预期性差。尽管人类天生好奇,但遗憾的是这种好奇心并不能维持很长时间。聪明的教育者会运用各种技巧来提升学习的可预期性(更明确的奖赏),以尽可能地延长好奇心的持续时间。
提升反馈效率不仅表面上会提升效率,同时也会提升学习的可预期性,可能大模型会使学习这件事情不那么反人性。
  • 多样化的案例: 大模型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案例,甚至我们可以用大模型创造案例;

面向未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