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城新貌 李剑锋/摄 来源:南方网
据南方网消息,近日,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提出:广州科学城总体定位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到2023年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完成21项重点任务。
其中,五个方面大变化包括: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
高端产业引领城市高能级发展
这五大方面主要聚焦于科学城的产业规划。显而易见,产业是一座城市的未来与希望。有产业集聚才有人口流量。产业集聚优质人才,高端人才又反过来引领产业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下面对这五大目标简单梳理一下:
1、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
未来几年,广州科学城将开展空间扩容提质,
规划面积扩大至145平方公里
,打造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核,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区、创新服务区和创新拓展区,构建产研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轴和先进制造业提升轴,形成“一核三区两轴”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所谓“
一核三区两轴”
,即——
★
“一核”:
科技创新核
★
“三区”:
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区、创新服务区、创新拓展区
★
“两轴”:
科技创新集聚轴、先进制造业提升轴
2、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
包括:
建设1个以上大科学装置、10家以上中科院系列科研院所、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
支持建设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装置、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
等重大科技设施,对标国家实验室加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支持诺贝尔奖科学家领衔建设一批国际化实验室;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率先推进生物安全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
与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等大院强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研究院集群。
目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项目已在黄埔区落地,并动工建设。其中,中国纳米谷项目落户知识城龙湖街,已入驻园区的5G通信射频前端声表面波滤波器、全息衍射波导显示器件、纳米表面处理等多个项目已于2020年2月28日动工。
此外,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总部园区纳米生物安全中心,已落户黄埔机械谷园区(位于丰乐北路以西、护林路以北、广深铁路以南地块),并于2月28日举行动工仪式。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效果图
3、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
包括: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建设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道70%以上。
4、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
包括:市场主体数量实现翻番、产生1-2家对全球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培育100家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单打冠军、打造“中小企业办大事”先行示范区。
5、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包括: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000件以上,设立境外海外研发机构或技术合作平台20个以上。
➤
未来几年规划建设黄埔高铁站
对于普通街坊而言,可能更关心《行动方案》在交通、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领域所带来的变化。
产业规划和城市建设是一体两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同步需要高品质科创智造新城来支撑。在城市建设方面,《行动方案》也进行了周密部署。
根据《行动方案》,未来,广州科学城的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行动方案》明确,在行动期内,
将
规划建设
广州东部新高铁站枢纽
,完善高快速路网,加快建设广州地铁5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
规划研究
19号线、23号线
等。
同时,打造内连外通的区域交通枢纽,实现广州科学城30分钟可达白云机场、广州南站等交通枢纽,建立便捷联系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
黄埔观察注意到,《行动方案》提到的“广州东部新高铁站枢纽”,正是去年官方公布的广州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中的11个高铁站之一——
高铁黄埔站(即“黄埔新客站”)
。
根据《行动方案》对上述多条轨道交通的表述,在行动期内(即2023年前),高铁黄埔站的进度,将比处于规划研究阶段中的另外两条远期规划地铁线19号线与23号线,要快得多。
➤
高铁黄埔站选址哪里?
值得注意的是,高铁黄埔站在《行动方案》中被提及,也说明了这个枢纽站是在扩容后的科学城范围。
那这个高铁站位于哪里呢?黄埔观察比对扩容后的科学城规划范围图,从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
科学城扩容后,南边中间部分主要以广园快速路为界,但未包括广深铁路线在内。而从目前和规划来看,新规划的高铁黄埔站大概率与广深铁路线共轨,并引进广汕高铁。
再看科学城规划图,只有
南边西侧机械谷智能产业园区,恰好囊括了广深铁路线
。而从该地块目前现状来看,基本为农地,具备良好的建站条件。
根据以上条件来看,其选址示意图大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