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立话农业牛股
天风证券吴立团队研究发布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多相催化,Science! ·  2 天前  
募格学术  ·  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公告:2025年起,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立话农业牛股

【天风农业|公司深度】温氏股份(300498):养殖航母稳健前行!

吴立话农业牛股  · 公众号  ·  · 2017-10-27 10:45

正文

来源 | 天风农业吴立团队

成员 | 吴立 刘哲铭 魏振亚 杨钊 陈潇

核心观点

生猪养殖规模进入新一轮扩张期

生猪养殖是公司收入及利润主要来源。2014-2015年,行业的低迷使得公司放缓了产能扩张的步伐,导致2016-2017年出栏规模的低增长。但从2016年起,公司加快了产能建设步伐,预计从2017年四季度起,公司生猪出栏进入新一轮扩张期。预计2017-2019年,公司生猪出栏规模分别为分别为1913万头、2363万头、2813万头,年增长200万、450万、450万头。

受环保政策收紧以及养殖规模化快速发展,能繁母猪补栏进程缓慢,我们预计,2018年猪价仍将维持在13.5-14元/公斤,这意味着公司盈利将在产能扩张下有望实现增长。


黄羽鸡养殖景气回升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黄羽鸡养殖企业之一,我们预估占到全国约20%的市场份额。2017年上半年,受禽流感频发的影响,公司黄羽鸡养殖业务出现巨额亏损。随着禽流感影响的消除以及行业大规模去产能,黄羽鸡价格快速回升,进入景气高峰,带动盈利大幅好转。我们预计,黄羽鸡养殖已经回归产业正常周期,预计公司黄羽鸡业务将实现持续盈利。


养殖服务模式实现轻资产扩张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养殖集团之一。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以“公司+农户”为核心的温氏模式,是推动公司在重资产行业实现请轻资产快速成长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温氏“公司+农户”将成为国内养殖尤其是生猪养殖的主要经营模式。原因有三:

1)商业逻辑上,“公司+农户”模式解决了农户怎么养、如何卖以及从哪融资的三大核心痛点。公司与其说是养殖企业,不如说是养殖服务企业。

2)经营结果上,“公司+农户”模式规避了自繁自养模式下的重资产陷阱,通过可变的人工成本来平滑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盈利风险。由此带来低资产负债率水平下的10年平均高达31%的ROE。具备更强的可复制性与盈利性。

3)社会责任上,“公司+农户”模式不仅能够更好的利用农户分散土地,而且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户获得收益,更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投资建议:

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养殖集团之一,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有望助力公司2018年盈利实现稳定增长。我们预计,2017-201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2.71亿、87.21亿、82.49亿元,EPS1.2、1.67、1.58元,同比增长-46.81%、39.07%、-5.41%,给予2018年18倍市盈率,目标价30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疫病风险;政策风险;产品价格风险



1. 养殖服务实现轻资产扩张

1.1. 首创“公司+农户”,实现轻资产扩张

温氏集团前身为1983年创建的新兴县箭竹鸡场,为国家瘦肉型猪生产技术示范基地、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和国家瘦肉型猪良种工程示范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公司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务,从农户领苗、代工饲养到产品上市,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根据公司公告,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肉鸡养殖企业之一、黄羽肉鸡产业化供应基地和国家肉鸡HACCP生产示范基地,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种猪育种和肉猪养殖企业之一。

公司的成功,离不开公司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以紧密型”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为核心、以适度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即“温氏模式”。

“温氏模式”是对公司经营模式和理念的总结。主要包括:科学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创新的产业化分工合作模式、高效的养殖产业链一体化管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健康的企业文化。公司在 30 多年的创业发展历程中,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以公司为载体,将养殖产业链中的市场、技术、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稀缺资源进行流程创新与整合,从而提升综合效益,并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养殖产业链中的鸡、猪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环节进行产业整合,由公司与农户(或家庭农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其中,公司负责鸡、猪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及配套体系的建立,并向农户(或家庭农场)提供商品肉鸡和商品肉猪在饲养管理过程中的饲养技术指导;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负责商品肉鸡和商品肉猪的饲养管理环节。公司根据与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签订的委托养殖合同回收商品肉鸡和商品肉猪进行统一销售,并在完成销售后,与合作农户进行结算。

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司拥有5.74万户合作养殖农户(或家庭农场),其中养鸡户3.45万户、养猪户2.11万户。

1.2. “公司+农户”将成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主流趋势

随着温氏集团的成功,“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始在国内推广开来。从商业逻辑、财务特征以及社会条件来看,这种模式必将成为国内生猪养殖规模化的主流趋势。

商业模式来看,当前农民的核心痛点在于: 怎么养、如何卖以及从哪融资 。想要解决这三个痛点,就必须构建了一个闭环的养殖生态圈。温氏的“公司+农户”模式,首先,通过技术指导及标准化养殖流程,帮助养殖户 提高养殖效率 。其次,在预交保证金之后,养殖户每次通过记账方式即可领取仔猪、饲料、疫苗等生产资料。养殖户不需要像自养时以现金支付饲料、疫苗等投入,这实质上是变相帮助养殖户解决了 融资问题 。最后,育肥成功的生猪,由公司负责收购,农户获取相应的代养费用,帮农户承担了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为农户解决了 销售问题 。这种经营模式,与其说是养殖公司,不如说是 养殖服务公司

从财务角度来看,养殖行业属于重资产投入行业。资金及土地是限制行业内公司养殖规模扩大的最大约束因素。高固定资产投入严重制约了养殖规模的扩张。这也是为何国内养殖规模靠前的企业,如圣农发展、雏鹰农牧、牧原股份均为上市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为这些公司提供了融资渠道,支撑了其规模的扩张。而随着融资渠道的打开,也为这些公司上市之后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表1:养殖上市公司上市之后融资规模(单位:亿元)


IPO

定向增发

配股

优先股

债券融资

合计

温氏股份

--

--

--

--

25.00

25.00

牧原股份

7.22

40.77

--

24.76

27.00

99.75

正邦科技

2.11

42.73

--

--

5.50

50.34

天邦股份

1.90

19.30

--

--

--

21.20

雏鹰农牧

11.73

23.28

--

--

47.50

82.50

圣农发展

8.10

39.60

--

--

55.50

103.20

益生股份

6.48

5.93

--

--

--

12.41

民和股份

2.86

8.40

--

--

--

11.26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但是温氏集团是个例外。公司在上市之前就已经达到1200万头的养殖规模。这主要就是得益于“公司+农户”模式的轻资产投入。根据2016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募投项目预案,公司头均出栏的投资额在三家上市公司中是最低的。

表2:2016年上市公司募投项目预案

公司

项目

年出栏(万头)

总投资(万元)

投资额(元/头)

正邦科技

游城1.5 万头生猪繁殖场建设项目

30

25,155.95

838.53

古县渡镇1万头生猪自繁自养场建设项目

20

27,753.80

1387.69

临武汾市10,000头自繁自养场

20

28,197.12

1409.86

临武茶场5,000头自繁自养场

10

17,323.16

1732.32

红安永佳河寒塘村2,400头自繁自养场

4.8

9,054.67

1886.39

合计

84.8

107484.7

1267.51






温氏股份

赤峰市松山区生猪养殖一体化一期项目

42

44,100.86

1050.02

永寿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一期

40

44,000.00

1100.00

亳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50万头生猪养殖建设项目

50

50,000.00

1000.00

江永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一体化养猪建设项目

50

51,000.00

1020.00

合计

182

189,100.86

1039.02






牧原股份

通许牧原第一期52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52

61,319.40

1179.22

商水牧原第一期45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45

49,763.65

1105.86

西华牧原第一期27.5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27.5

30,254.53

1100.16

太康牧原第一期25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25

19,584.81

783.39

闻喜牧原第一期20万头产业化项目

20

18,100.00

905.00

扶沟牧原第一期2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20

20,965.95

1048.30

正阳牧原第一期18万头产业化项目

18

25,150.03

1397.22

合计

207.5

225,138.37

1085.00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天风证券研究所

在财务表现上, “公司+农户”模式 由于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少,由此导致折旧摊销成本低以及财务费用等三项费用占比低。 但占到其15%-18%比例的委托养殖费用,则从本质上讲,是对自繁自养模式下折旧成本以及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的补偿。此外,“公司+农户”模式下,委托代养费用将随着猪价行情的改变而改变。当猪价景气,委托代养费用增加;当猪价低迷,则委托代养费用下降。 在将公司与农户看成一个整体时,其背后的商业本质即为员工薪酬(养殖户代养费)是可变的。而自繁自养模式下,员工薪酬则是刚性的。这也就导致了自繁自养的盈利弹性将强于“公司+农户”模式。

这种差别反应到财务结果上,公司ROA远高于同行。从ROE角度来看,公司过去10年平均ROE高达31%!而这种高ROE,是在10年平均37%的资产负债率情况下取得的,而牧原股份是依靠53%的财务杠杆才能够达到。

从社会贡献来看,首先,土地是规模化养殖最重要的要素资源。而“公司+农户”模式通过整合农户的自有土地,最大限度的突破土地资源的瓶颈。其次,由于养殖并不贡献税收,“公司+农户”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受地方政府的欢迎和支持。而最为温氏股份所津津乐道的,正是其自身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带动了合作农户收入的提高。过去5年,公司的肉鸡及肉猪的委托养殖费用,一直保持稳步提高。2016年,公司合作农户达到5.86万户,实现收益约45亿元,户均收益达到8.5万元。

2. 生猪养殖盈利稳步提高

2.1. 进入新一轮养殖放量期

生猪养殖目前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及利润来源。截至2016年底,公司公拥有15个原种猪场(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和省级核心育种场、3个省级核心育种场)、47个扩繁猪场、141个父母代种猪场和1.78万户肉猪合作养户;公司拥有存栏种猪约112.83万头,其中,核心群种猪和纯种扩繁群种猪共约2.8万头。公司生猪养殖规模一直保持稳步扩张,从2008年的250.7万头增加到2016年的1712.73万头,复合增速23.8%。2017年上半年,公司商品肉猪销售量达到897.12 万头,同比增长11.46%。

出栏规模的增长是基于产能的持续扩张。2013年,生产性生物资产的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禽流感对黄羽鸡养殖冲击巨大,公司缩减了黄羽鸡养殖规模。而2014-2015年生产性生物资产以及在建工程的低增长,导致公司了公司2016-2017年生猪出栏增速的放缓。

从2015年3季度开始,公司再次加快了产能建设力度,在建工程再次增加。与固定资产建设相匹配的,2016年4季度起,公司核算种群产能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加速增加。按照产能投放进程计算,这部分新增产能将从2017年4季度开始逐渐转化为生猪出栏的增加。我们预计, 2017-2019年,公司生猪出栏规模分别为1913万头、2363万头、2813万头, 年增长200万、450万、450万头。考虑到委托养殖费用的可变性,我们预计2017年起,公司养殖成本有望下降到12-12.2元/公斤,进一步增强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的盈利能力。

2.2. 2018年猪价平稳,有望持续盈利

由于猪肉消费需求相对刚性,年度之间变化不大。价格的波动主要是受供给端产量变化的影响。因此,供给端的变化趋势是猪价分析的核心。猪肉的供给量有三方面因素决定:能繁母猪(产能)、MSY(生产效率)、出栏体重(库存水平),三方面的分析缺一不可。

2.2.1. 出栏体重:2018年基本稳定

出栏体重主要是取决于养殖成本。 长周期中, 出栏体重主要依赖于养殖效率的提升。 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生猪生产速度加快,出肉率提升,将带来增重成本趋势性下行,出栏体重则随之趋势性增加。例如,美国当前一头生猪能够产出约90多公斤的猪肉,而国内仅能产出77公斤左右。

中周期中, 出栏体重主要受饲料成本的影响 。随着生猪体重的增加,料肉比上升,增重成本在提升。因此,存在一个成本收益最优的出栏体重。饲料成本趋势性下降使得生猪增重成本下降,则养殖出栏体重将出现系统性的上升。如前文所述,随着2015年开始玉米收储政策的转变,玉米价格的下降使得饲料成本大幅降低。受此影响,2016年以来,出栏生猪体重出现了系统性的提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