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建议从“知道、做到、防到”三个方面来解决采购品质问题,以确保交期可控。
1、知道:标准、语言要一致。
采购方要什么,供应商供什么,应保持共同的沟通语言、标准,首先要保证双方都知道,并形成标准的书面文件。
根据采购方规格定制的物料,除了规格参数、检验项目、认证……等等必要的标准,物料的公差、色差、运输包装、生产包装要求,却往往被采购方所忽略。这与研发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对供应商设备适配、生产可行性、制造型企业运作流程的了解程度有关。比如阳极氧化,批次不同,有可能存在色差。这时就要做出色差允收范围,及时调整双方的标准要求,以便供应商生产可供,采购方按新标准收料、检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商早期介入产品开发,与供应商联合开发与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设计阶段,就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采购方的标准、要求,供应商也可以在厂内落实你的标准和要求。
2、做到:执行、跟踪要落地,保障所获。
知道,更需要做到。根据物料特性,涉及到定制的技术和品质工程师,应在供应商的首批量产之前,实地参与检验供应商的关键来料,深入供应商生产制程,参与品质的过程管理,尤其是关键控制点,以确保所交的物料是合格的物料。简单来说,就是驻厂品质代表。供应链管理标杆企业,会继续向上游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以保障整个链条的顺畅运转。
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状,缺乏品质控制体系、流程和规范,不要说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也不要说介入供应商的制程,公司内部也是各自为政。研发埋头设计承认,采购埋头下PO,供应商埋头生产,送货过来IQC埋头检验,大家都在埋头干活,但结果却是不合格,不是生产所需,驴唇不对马嘴。
3、防到:建立反馈、处理、修正的“螺旋式改善体系”。
采购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最大化地控制异常发生,不是简单地“0或1”、“黑或白”二元管理,而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采购质量问题反馈、处理、修正的“螺旋式改善体系”。
来料不良一旦出现,应立即触发螺旋式改善机制。和供应商一起成立改善小组、进行问题调查及追踪、清查相关原材料和在制品库存、检讨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制定临时和长期改善措施,并持续跟踪。落实“螺旋式改善体系”,需要供应商品质管理体系来保障。再往下游延伸,售后、客户服务也可纳入“螺旋式改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