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供应链管理俱乐部
专注采购供应链管理,干货文章持续分享。也许是最专业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社群,创于2004,专注于采购和供应链管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2 天前  
青岛日报  ·  知名巨头宣布解散!曾风靡全球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供应链管理俱乐部

再好的采购,也会被不作为的品质所累。

供应链管理俱乐部  · 公众号  ·  · 2017-10-27 17:23

正文



采购物料不齐套,往往因为来料不良。

那么 造成来料不良的原因是什么?

毕竟,如果品质不作为,那么作为采购,即使再有能力也会为品质问题所累所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以发现来料不良为节点,按时间为序倒推,剖析如下:


1、 上线后发现来料不良,需退料、补料,IQC检验存漏洞。

2、 料号、PO号/批次、供应商编码、数量等标识不清晰,影响仓库收料。

3、 包装不合适,设计未考虑,运输保护不够,造成来料不良。

4、 IQC检验标准与物料认可标准、供应商生产标准不统一,相互打架。

5、 供应商出厂检验OQC不到位,不良品流出。


6、 供应商制程IPQC控制不到位,关键工艺品控缺乏,工艺路线、作业指导不清。


7、 采购方对供应商的物料认可标准含糊不清,IQC检验无据可依。


8、 采购方认可工程师从10个样品中挑出1个合格品,为了封样而封样,供应商不具量产性。


9、 供应商的供应商来料不良。


10、……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看似一个小小的来料不良现象,竟然有这么多的影响因素,令人咋舌。


改善交期是公司体系的优化和改善。然而,在大多数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下,只有采购部门承担着齐套责任,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在品质体系健全的公司,品质是“防”出来,而不是“检”出来的。品质管理是贯穿公司内部、外部的全流程行为。而现实却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品质部门只做判官,只说“NO”,没有从体系、标准上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对此,建议从“知道、做到、防到”三个方面来解决采购品质问题,以确保交期可控。


1、知道:标准、语言要一致。


采购方要什么,供应商供什么,应保持共同的沟通语言、标准,首先要保证双方都知道,并形成标准的书面文件。


根据采购方规格定制的物料,除了规格参数、检验项目、认证……等等必要的标准,物料的公差、色差、运输包装、生产包装要求,却往往被采购方所忽略。这与研发设计师的专业水平、对供应商设备适配、生产可行性、制造型企业运作流程的了解程度有关。比如阳极氧化,批次不同,有可能存在色差。这时就要做出色差允收范围,及时调整双方的标准要求,以便供应商生产可供,采购方按新标准收料、检验。


从这个角度来看,供应商早期介入产品开发,与供应商联合开发与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设计阶段,就确保供应商能够满足采购方的标准、要求,供应商也可以在厂内落实你的标准和要求。


2、做到:执行、跟踪要落地,保障所获。

知道,更需要做到。根据物料特性,涉及到定制的技术和品质工程师,应在供应商的首批量产之前,实地参与检验供应商的关键来料,深入供应商生产制程,参与品质的过程管理,尤其是关键控制点,以确保所交的物料是合格的物料。简单来说,就是驻厂品质代表。供应链管理标杆企业,会继续向上游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以保障整个链条的顺畅运转。


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状,缺乏品质控制体系、流程和规范,不要说延伸到供应商的供应商,也不要说介入供应商的制程,公司内部也是各自为政。研发埋头设计承认,采购埋头下PO,供应商埋头生产,送货过来IQC埋头检验,大家都在埋头干活,但结果却是不合格,不是生产所需,驴唇不对马嘴。


3、防到:建立反馈、处理、修正的“螺旋式改善体系”。


采购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最大化地控制异常发生,不是简单地“0或1”、“黑或白”二元管理,而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采购质量问题反馈、处理、修正的“螺旋式改善体系”。

来料不良一旦出现,应立即触发螺旋式改善机制。和供应商一起成立改善小组、进行问题调查及追踪、清查相关原材料和在制品库存、检讨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制定临时和长期改善措施,并持续跟踪。落实“螺旋式改善体系”,需要供应商品质管理体系来保障。再往下游延伸,售后、客户服务也可纳入“螺旋式改善体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