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圈子理论综述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群体中,这种群体从古代的“朋党”“结社”,到近代的“商邦”“诗社”,到当代的“学术圈”“娱乐圈”,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论坛”“QQ群”“微信群”还有我们商学院的“MBA微圈”。从顶级企业家圈子“华夏同学会”“泰山会”“江南会”,到普通老百姓圈子“广场舞圈”,“驴友团”。圈子己成为人类的生存、交往方式,并延伸和影响到企业的营销渠道和模式中。
2.1.1 圈子构成
关于圈子的结构,曾昭逸认为中国人是活在一个个圈子中的,有如洋葱头结构,这是一个个由人情、亲情、乡情、友情连接而成的圈子,常人难以摆脱。圈子结构也正好与中国等差有序的社会格局相吻合。圈子有圈里圈外之分,圈子内部更存在中心、次中心和边缘之分。每个人,因其位置不同,权利义务各异,身心自由度也大有不同。处于中心的人,自然是权利多而大,负有巩固圈子和发展圈子的重任,往往有一言九鼎之威,如果缺乏相应的束缚,有时可以为所欲为;而从中心往边缘,权力和权利逐渐减小,服从性和不自由度则渐次加大。[1]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关于“差序格局”论述,形象、生动的论述了圈子的结构和与其他团体格局的重要区别。“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就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2]
书中费教授也提到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关于圈子的范围和西洋的格局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费教授的“差序格局”论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圈子结构,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圈子的结构核心本质没变,但互联网时代圈子的形成,以及基于圈子去搭建平台和营销则会延伸出新的思路和现象。[3]
以房地产采购经理人家园为例,首先是从事房地产采购招标的职业人员,以相同的职业背景为前提,如“差序格局”中提到的,首先大家是一样的柴,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身份或背景。对于在同一圈子的个体而言,就是这个圈子会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使大家加入了这个圈子。
2.1.2圈子的特点
从上文的圈子定义和结构,可以看出圈子具有以下特点:
(1)圈子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形成有一定封闭性
中国有句古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群就是具有了一个共同特质,这种特质包括很多:职业、爱好、经历、区域、学校等都可以组成为不同的圈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因具备不同特质可以加入不同圈子,比如从中山大学毕业的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那么他可以加入房地产圈子和中山大学同学圈子。
(2)满足圈子成员某种需求的利益驱动
以房地产采购经理人家园平台【地产精灵】微信号:Caigou360,为例,在众多地区建立QQ群、微信群,采取实名认证。加入这个群体圈子的采购招标人员加入这个群后,可快捷分享供应商信息、价格、资源,有相关行业问题咨询能够快速得到专业解决。供应商乐于加入这个圈子,为平台进行各项资助,是因为其发现这个圈子给其业务成交带来很高的可能性,这也是本文论述立足于圈子搭建平台的核心原因。
(3)没有严格行政意义上的级别划分
房地产采购经理人家园【地产精灵】微信号:Caigou360,建立的各种群和圈子,在这个群或圈子里并没有严格行政意义上的级别。圈子里面大家公认的精神领袖一般有以下几种角色。首先是建立圈子的发起者,群主、版主;其次是圈里有实力人物,实力表现在对该圈子资源的掌控,例如是行业标杆企业高管,虽然说圈子内没有严格行政级别,但现实中的身份地位,会影响自身在圈子里的地位和影响力,除非一种情况,就是虽然你在现实中拥有很多资源和地位,但在圈子里不活跃,不分享,这种情况下圈子里的成员也不会把你当作精神领袖。[4]
(4)共认的,有影响力的成员是圈子运营的核心
一个圈子运营的活跃度与圈子的核心成员,群主、管理员、成员有很大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圈子的成员都有现实中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圈子很少能直接将资源迅速变现,这种情况就决定了大家不可能整天为圈子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群主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充分授权,任命管理员、建立组委会或志愿者是其中的关键点。一方面是人员的管理,另一方面圈子在举办各种活动时会产生费用和收益,这个时候真正考验圈子领导层的是面对利益的处理问题。费用方面大部分可以通过AA制来解决,如果圈子整合资源能力强的,费用会有其他相关企业赞助,但要求借圈子进行精准宣传,产生可能收益。收益方面就相对不好处理,处理得不好圈子成员会认为是少数人利用大家的资源来满足私利。[5]
2.1.3圈子的作用
大家加入各种圈子,是因为圈子发挥的不仅仅是圈中个体产生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圈子对内、对外产生了作用。这种作用对互联网产生什么影响,对我们建立行业平台有何帮助,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首先圈子可以快速扩大圈内某个个体的人脉范围,快速结识行业人士,扩大关系圈的速度加快;其次是快速传递信息,特别是行业相关信息,通过行业圈子和平台可以将信息快速传达出去和接收信息;另外通过圈子可以大大降低沟通运营成本。[6]
2.1.4圈子文化的弊端
圈子中内群体与外群体差别明显的文化形成了圈子的弊端。
(1)导致了人们处事的非原则性
圈子内成员生存与发展并非依赖个人的能力和资源,而是更依赖于集体的有效运作,这就造成了,当圈子内出现不同意见时根据环境不同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对圈外公共场合时,成员在表达意见时以维护所在圈子的形象为主,由于每个圈子都会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其他圈子意见表达时则会有失客观。这就造成了在圈子文化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没有按客观标准进行,这种无原则性形成的弊端是很大的,如公司管理过程中部门之间内耗。
(2)圈子文化的排他性
由于圈子具有封闭性,在圈子内形成和谐、团结,但对不属于圈子内的成员或圈子表现极度的冷漠与极端的自私和排他性。如中国乡土文化中“外来户”,因是外来人员不在圈内,只能生活在圈子的边缘,而中国人是不能接受自己身份不确定性,必须想办法加入一个圈子,而加入一个圈子后则不能加入另一个类似的圈子,不管你同不同意,硬是让你加以选择和区分。导致了现实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主要精力不是在经营上,而是各个部门的利益平衡上。在跨区域多元化时代,能将圈子发展运营好,我们需要有对圈子自身文化的批判性和理性的自我审视,才能使圈子在跨区域运营时更有效的发展。[7]
2.2社会网络理论综述
本节主要内容为社会网络相关理论概述,社会网络表现不同组织形式与圈子的对比。
2.2.1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有其传统,1908年由齐美尔(Simmel)提出概念,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系列的中层理论,发展至今,该理论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麦奎尔与格兰诺维特(McGuire and Granovetter,1993)试着用这套理论了解行业的形成以及工业标准的设立;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 2000)则伸入了企业集团的研究;国内如边燕杰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柯志明(1993)、陈介玄(1994)等人分析中小企业对外取得资源的模式;周雪光及罗家德则在探讨社会网络如何成为治理的一部分。这些研究都使用了社会网理论的架构,把个人置入社会结构之中,即研究结构的制约,也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从而分析社会网络结构在个人互动中如何相互改变。[8]
在李梦楠,贾振全的《社会网络理论的发展及研究进展评述》一文中,将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总结:
(1)结构观和工具观:结构学说指出,社会结构可以通过两个以上行为成员之间的关系折射出来。结构学的位置取向,用来理解人类社会行为关系是很好的分析角度,而工具学说与结构学说是紧密联系,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方式。
(2)强弱关系力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用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将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推导了著名的三大假设,即职位强度假设、弱关系假设以及社会资源效应假设。
(3)结构理论:伯特在《结构洞》首次指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本数量没有必然联系。他为人们展示了二种特殊的社会网络联结:开放式网络,无直接或完全无联系;“无洞”的封闭式网络,均存在联结关系,无任何关系间断现象。
(4)社会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既可以通过占有也可通过网络关系获得。在此基础上林南的社会网络三大假设提出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与网络成员社会地位呈正相关性,与网络关系力量呈负相关性,社会资源嵌于社会网络中,并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来间接获取。
社会网络理论对各领域的人类行为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认同。[9]
2.2.2社会网络存在组织形式与圈子的异同
社会网络一般是指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相对稳定的体系,是一群人之间的一组独特联系,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社会网络上的群体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有边界的群体形成了圈子或其他的组织形式。
圈子成员由社会网络成员组成,社会网络成员涵盖的范围比圈子范围大,但成员属性是一致的,他们都是社会网络成员中的一部分。圈子与社会网络中其他组织形式,如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派系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员专业度不同。圈子内成员专业度越高,对圈子外的成员影响较大,圈外人员就会更加信任渴望参与圈子内的讨论。
成员之间关系强弱度不同。圈子内成员之间与圈子外的成员之间关系强弱度不同,圈内人员之间是强关系,圈外人员则是弱关系,这也形成了圈内成员对圈外成员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越大,圈外人员就会更加信任和渴望获得圈内的信息和资源。下图是从组合类型、文化程度、封闭程度等不同项目对圈子与社会网络中其他组织进行对比。[10]
表2-1“圈子”与非正式团体、派系比较
资料来源:《组织中的圈子分析——组织内部关系结构比较研究》
2.2.3社会网络对行业平台搭建影响
关于社会网络对行业平台搭建的前期相关理论相对较少,传统的经济学对经济个体行业研究是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它忽视了经济人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网络结构的相互影响。社会网络研究方法把个人的选择置于社会活动的网络中,其个人的行业选择会受到他本身所处的网络影响。因此探讨行业中个人社会网络特征对个人行为影响对搭建行业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即可以丰富传统经济学对现有理角解释存在的局限,又可以为行业平台搭建与运营提供理论支持。
从20世纪末开始,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网络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已与为学者们的共识。Granovetter认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弱联结对企业更有帮助,Burt则认为关系的强弱与网络资源的多少并无必然联系,结构洞才起关键作用,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企业间联结关系越强,信息的交换就频繁,学到的知识、获取的资源也越多。还有学者认为处于中间状态的联结才是最优的。
彭建平教授《员工社会网络特征对员工知识分享行为和绩效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员工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会影响他的任务绩效,员工在工作网络中越是受到别人尊敬和有较强的影响力,他的任务绩效得分越高;个人知识分享行业越强的人,他的关系绩效越强对自己的朋友影响也越大[11]。
以前述理论为基础,我们发现行业成员社会网络特征对行业平台搭建与运营也存在类似特征,并在此特征基础上呈现行业特点。首先,行业社交圈中,个体在圈子中的身份对平台贡献度就越大,通常以管理员,组织者身份积极投入到平台运营管理中;其次,在行业社交圈子中乐于分享的成员对平台搭建贡献度就超大,被圈子成员认可度就越高,增强了行业圈子的专业性和知识分享;再次,行业社交网络中行业社交圈各成员的关系紧密度对行业平台搭建有着重要影响,如研究案例中,圈子里的成员通过线下活动经常见面交流,形成的关系显然比没有见过面的交流形成的关系更为紧密!
综上所述社会网络对行业平台搭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为行业平台后续的发展打下不可代替资源的基础。
文章来源:柱子笔记,欢迎加我微信讨论,微信号:yaodingzhu
【1】ZH地产精装修管理课件;
【2】投标常见套路;
【3】营改增后,甲供材料采购经验总结;
【4】橱柜全面知识培训;
【5】完整招投标流程;
【6】采购招标的五个核心;
【7】精装修成本控制重点;
【8】总包合同谈判重点注意问题;
【9】Vanke总包考察认证流程;
【11】LG地产合同交接交底表;
【12】BL商务电梯选用标准;
【13】房地产计划与运营管理体系课件分享;
【14】标杆地产项目经理“血战”经验总结;
【15】房地产各部门KPI指标设定;
【16】房地产营销五大致命节点;
【17】HD地产集团营销策划管理办法;
【18】房地产标杆企业营销类采购管理制度;
【19】房地产招标采购与供应商管理课件;
【20】XX房增供应商管理指引;
【21】JK房地产苗木采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