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削减QE并没有形成资产负债表规模减小,形成缩表,因为美联储宣布退出QE时,还承诺将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所以实际上整体规模依然保持不变。
在2015年12月,美联储进行第一次加息,通过提高基准利率,被动强迫市场利率跟着提高。
然而,加息仅仅只是降低美元流动性,同时利率升高,可以使中美或与其他国家利差减少,令美元形成回流。
所以,在美联储宣布利率正常化后,中国的外储持续减少外流,才导致后来的信用印钞。
但是单单通过加息,并不能降低资产负债情况,同时利率也是政策性提高,无法形成正常化,那就只能通过货币数量来使市场自己调节利率了。
也就是美联储即将进行的缩表,意味着负债端的美元减少,美元减少自然也是钱更值钱的情况了。
如果美联储缩表了,利率进行市场修复升高,意味着中美利差再度缩小,更容易造成资本流失,因为货币具有逐利性,美国利率高当然往美国跑了。
所以,央行最好的办法,也就是锁住资本,抑制流出,同时也降低负债,减少人民币供给,使市场利率提高,阻止中美利差继续缩小。
对于央行而言,减少货币供给,负债减少,同时意味着资产减少,外汇储备是不能减的,因为是实实在在的资产,那就只能减信用资产了。
既然要减信用资产,那企业想靠信用借钱就变难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才会出现去杠杆,降低整体负债的目标,不然到时候负债过大,央行又在收紧,资金链一断,就变成债务危机了。
无论是从债务危机形成的角度,还是抑制资本外流的角度,货币供给减少基本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只是减少的节奏快慢松紧的问题。
这个节奏除了国内自身的情况,也需要考虑美国缩表的节奏,这也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但过快过大幅度的缩表,容易引起恐慌和危机,为什么?
因为在货币宽松时形成的“信仰”套住了一大堆货币,如果无法合理解决,将形成经济风险。
什么“信仰”?中国的房市、美国的股市,当然还有日本的债市,只是日本依然在扩大购债规模,所以有政府在放水继续撑着,就不是一个概念了。
这里面套住了天量的资金,既没办法一下子瓦解,也不能任之扩大,所有事情都需要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
一下子引爆了就形成经济危机了,一堆人要哭天喊地,所以不能直接下一剂猛药,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
通过逐步收紧货币供应,使市场自己调节再平衡。
在收紧的情况下,资金成本变高了,受不了的人肯定只能默默忍痛退出,要么借不到钱,要么借得到但是付不起成本的,硬撑着爆了也只能怪自己想要逆风而上了。
有钱有能力的可以选择继续推高资产价格,就怕最后变成自己和自己玩。
美联储也是一样的情况,肯定不可能一下子把资产负债表规模缩小很大幅度,否则企业还不了债,股市资金破裂怎么办。
减还是要减的,不然利率怎么正常化,只是要有个度。
虽然进行过小规模的抛债测试,但是按照美联储2014年9月宣布的利率正常化进程,前期仅仅只是逐步停止到期债券的再投资,从而达到缩表效果。
之后即使进行主动抛售,也是基于经济运行情况,并且是适量缓慢的抛售。
道理美联储都懂,一下子回收全部美元,谁撑得住,美国自己都撑不了,所以,也不用过度担心缩表带来的影响。
而且中国已经提前进行中国式缩表,去杠杆降债务、收紧货币,以应对美国缩表带来的影响。
这个时候,最好还是跟着领导层的脚步,因为接下来,很大程度中国会继续缩减信用印钞的规模,减少央行印钞的负债规模,达到货币紧平衡。
既然上面要缩减债务,要稳健的货币政策,那我们也就只能跟着缩减,保持自己的债务和现金流健康。
否则,在全球逐渐加入缩表的河流里,将会被债务冲刷殆尽。
时代在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要保证足够的现金流并且在负债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还债能力是否稳定的问题。
该讲的已经讲了,大家好自为之,掂量好自己的实力,不要逆风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