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7
月
13
日)下午
3
点,央行在官网上公布了
2018
年
10
号公告,并配发了一个答记者问,明令禁止炒作“无现金”这一概念,并将发起一场“整治拒收现金”的行动。
下面是公告的截屏:
或许很多人感到费解:无现金,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概念吗?高层也多次为“第三方支付”点赞,称赞为“新四大发明”之一。不使用现金,避免了收到假币、找零等麻烦,商家、银行也避免了整理零钱的烦恼,难道不好吗?
对此,央行的解释是: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些商家拒收人民币现金,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也损害了消费者对支付方式的选择权。央行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应该和谐并存。
央行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央行将予以处罚。
由此可见,央行之所以对“无现金”的提法非常反感,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保护弱势群体。
现在通过手机支付,正在成为最常见的替代现金交易的方式。但前提是用户必须要使用智能手机,有基本的网络环境。
2018
年中国最新的智能手机普及率是
68%
、美国为
77%
、日本为
59%
。由此可见,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在中国,都还有大量人群没有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实现第三方支付。
至于刷卡消费,则需要
POS
机的支持,背后是稳定的通讯系统。
中国有
14
亿人口,很多人生活在边远山区、草原、高原上,不仅没有稳定的
4G
信号也没有
WIFI
信号,很多小商户也没有
POS
机。如果建设“无现金社会”推进太快,必然产生巨大的问题。比如有可能出现老人、儿童无法购物,最终出现各种意外。
印度废钞,仅仅是废除两种大面额钞票,并提供了
50
天的兑换期,就在一个人口大国掀起了一场巨大风暴,最后造成数百人因此死亡。由此可见,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2
、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
央行一位高层曾公开说:中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民币?银行卡里的数字是吗?支付宝里的数字是吗?都不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币,是纸币和硬币,也就是大家说的现金,上面有中国人民银行的标志,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币。
如果你对此有怀疑,可以找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看看:
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第十七条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
第十八条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
按照这一法律,人民币是需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的,所以银行体系衍生出来的钱只能称为“广义货币”,虽然也可以使用。
如果在银行卡、支付宝里的“广义货币”都可以买东西,但货真价实的人民币(现金)都不能购物,的确是太没有天理了。
3
、重视人民币“国家名片”的功能
在央行答记者问里,有这样一段话:“现金在支付功能之外,还具有培养财富观念、传播文化、维护国家形象等多方面价值,人民银行、相关部门、媒体应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现金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见,央行非常重视人民币“传播文化、展示国家形象”的意义。新中国历史上一共发行过
5
套人民币,一般的规律是:最近的两套人民币会混合流通,此前的废止、回收。
2018
年
5
月
1
日起,第四套人民币开始停止流通,这样市面上只流通第五套人民币了。第五套人民币是
1999
年发行的。
我们很容易预测到:进入新世纪已经
18
年的中国,需要发行第六套人民币。很显然,第六套人民币将呈现新的面孔,代表新的时代和理念。
当然,央行禁止炒作“无现金”概念,还是对当前第三方支付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当竞争有疑虑,比如某种场景下诱导、强迫使用等,这都会带来不公平竞争。
致读者:
由于工作过于繁忙,从即日起对于微信公众号里留言咨询楼市的问题,每天只选择有代表性的回答20个左右。更详细的咨询活动,都转入“刘晓博说楼市”的知识星球内进行。希望读者理解。
欢迎加入刘晓博的知识星球,参与互动!
如果你在买房中遇到难题,可以加入刘晓博在第三方APP“知识星球”上开设的栏目“刘晓博说楼市”,通过
支付年费
(每年1599元)
的方式,获得更详细的咨询服务。
“知识星球”原名“小密圈”,是一个知识交易的APP平台,是内容创作者连接铁杆粉丝的渠道。
“刘晓博说楼市”,是刘晓博在“知识星球”开设的一个跟愿意
付费
的粉丝交流的空间(去年注册,2018年6月21日正式开始运营)。
读者加入之后,可以获得的服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