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学编程,20岁从哈佛退学创办微软,31岁成为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这个名字,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程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存在,他的成长经历、创业传奇故事更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
然而,比尔·盖茨的成长经历究竟如何?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背后的真实故事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塑造了这位科技少年的
敏锐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而今天,这位古稀之年的科技巨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我们分享他的故事——开启对人生早期阶段的回溯,以克制且温情的笔触述说自己的成长历程。
《源代码》
是盖茨的首部自传
,这本书将带我们
走近他的青少年时代
,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成长经历。
他对计算机的热爱、对科技的追求,以及前瞻性眼光,来源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也来源于密友的帮助与支持,和他不断的深度思考与专注力。
比尔·盖茨的首部自传《源代码》,深度还原了他的成长经历
。
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源代码》
已重磅上市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
《源代码》讲述了比尔·盖茨在微软之前的人生,盖茨在社交媒体上这样描述这本自传的意义:
“
它记录了我早年的成功与失败
,以及那些不合群的日子、打牌、偷偷溜出去、登山,还有
建立那些改变我人生的友谊
。”
与我们了解的创立微软、专注慈善事业、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健康问题截然不同的形象
,
这个成长故事散发着人性的温度,充满了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的激情与思考
。
1955年,比尔·盖茨出生于美国西雅图。父亲威廉·亨利·盖茨是一位杰出的律师,他凭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出色的辩论能力,在法律界游刃有余。母亲玛丽·盖茨致力于慈善事业,还曾担任华盛顿大学董事。
在盖茨的成长过程中,家人十分注重对他的教育和培养。幼年时期,他经常一头钻进外祖母家的地下室,那里存放着摆满一整墙书柜的《生活》杂志。在别的孩子还在专注于玩具和游戏时,他已被书籍深深吸引。
阅读对盖茨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他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进入青春期的盖茨,叛逆的性格逐渐显露,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曾经那个专注于阅读的安静少年,如今变得情绪多变、倔强固执。他开始对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产生抵触,不再愿意遵循那些在他看来束缚自由的规矩。
在家中,盖茨与母亲的争吵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矛盾彻底爆发。12 岁的盖茨在餐桌上对着母亲粗鲁地大喊大叫,言辞充满了讥讽和自以为是。
父亲从餐桌对面把一整杯水泼到了盖茨脸上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让整个房间瞬间陷入了死寂。盖茨愣在原地,脸上满是惊愕与愤怒,随后,他抹了一把脸,愤愤地说道:“感谢你给我洗澡。”
“泼水事件”后,盖茨的父母意识到,儿子的叛逆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青春期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可能会对他的未来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他们决定带着盖茨去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比尔·盖茨与家人
心理医生克雷西博士并没有给盖茨的父母出谋划策、建议盖茨按部就班地走上正轨,而是建议他们做出让步,避免强硬的态度,给孩子多一点儿自由。克雷西博士还
建议盖茨,与其浪费精力跟父母对着干,不如更多地专注于获取那些将来踏入社会时能用得上的技能。
这种视角的转变恰逢其时,让盖茨放下心结,尝试改变,调整能量聚焦的方向,逐渐感知到那个更广阔的成人世界。
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源代码》
已重磅上市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
湖滨中学的“放纵”
1968年,13岁的盖茨转学进入了湖滨中学,开启了他人生中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在湖滨中学的这段时间,
盖茨经常被叫作“不合群的异类”、“书呆子”甚至“讨厌鬼”,被分入“不聪明学生”组。
他一直难以融入新的群体,
直到湖滨中学引入了一台计算机
。在那个计算机技术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年代,这一前瞻性的举措,如同在盖茨面前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湖滨中学没有正式的计算机课,机房大门也敞开着,学生们来去自如,学校相信在不设限的情况下,学生们必然能发挥创意,找出自学之道。
这种自由放任的管理风格,让盖茨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坐在计算机前,不吃不
喝不睡,不断调试代码
,直到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学习关于计算机的一切知识,阅读了大量的计算机书籍和资料,逐渐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编程语言。
之后,湖滨中学还接到了来自当地的计算机中心公司(绰号“C的立方”)的赞助——只要学校的小程序员们能来公司帮忙,找出电脑系统软件中的程序错误,就能无偿使用他们新型计算机。
那段时间,
盖茨和同样热爱计算机的伙伴们,每天赶到该公司“上班”
。他对这项工作充满了热情,每分每秒都沉浸在其中,甚至不惜在冬季的晚上偷偷溜出家门,只为多争取一些上机时间。
从这段四个月、500多个小时的时光中,比尔·盖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免费上机时间,还得以与许多优秀的程序员交流,学到了书本上和学校里都没有的编程知识与技能。
最重要的是,
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未来几十年的工作风格——高效、投入、争分抢秒
,为他日后在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湖滨中学,还有一群优秀的任课老师,他们往往专业知识丰富,教学风格不拘一格,大大开拓了盖茨的视野。这些老师常用挑战的方式让盖茨更进一步,赋予他不同的视角:
质疑你所知道的、被你信以为真的东西,这个世界就是靠此进步的。
湖滨中学对盖茨还有一层重要意义:在这里,他
认识了未来的合作伙伴——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
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
保罗比盖茨大两岁,两人同样痴迷于计算机编程。他们结识于学校的计算机房,往后成为了好友,一起在编程的领域探索。
当时,比尔·盖茨对自己的脑力十分自信,坚信只要全力以赴,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正读高中二年级的保罗马上就察觉了这一点,巧妙地对其加以利用:“比尔,你不是觉得自己特聪明吗?你来搞定这个问题。”
保罗的激将法让盖茨全身心地投入了问题的解决,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第一个写出更复杂的程序的人,超过那些高年级的学生。
在日后两人的相处中,保罗的激将法还会变着法儿的出现,并且往往都十分奏效
。
尽管也有过摩擦冲突,但盖茨和保罗都渐渐意识到,他们的工作风格是互补的。
盖茨工作追求速度与效率
,往往迅速出击;
保罗则更平稳
,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
未来,保罗将成为盖茨人生中的最重要的伙伴之一,他们一起度过痛苦的时光,一起在新生的计算机领域探索,到最后一起创立微软、引领时代。
在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湖滨中学为盖茨的性格养成提供了自由的环境,
逐渐培养了他的专注、投入。
比尔·盖茨首部自传
《源代码》
已重磅上市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
徒步中诞生的一段代码
对盖茨而言,徒步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在安静的徒步中,他能够理清思绪,激发创造力。
表面看,徒步旅行和编程之间差了十万八千里,但
从感受上说,它们都是探险活动
,帮助盖茨进一步探索未知世界,前往那些甚至连大多数成年人都无法抵达的地方。
在湖滨中学就读期间,盖茨进行了
一次50公里徒步探险
。这次徒步给他留下来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他着实被冻得够呛,
更因为他在脑海里构思出了BASIC代码的主要内容。
徒步的那几天,盖茨拖着沉重的双腿,眼神紧盯着前方,满脑子琢磨着自己的编程代码,完全沉浸了进去。
当时计算机的内存极为有限,所以此次编码的重中之重,便是尽可能地精简程序,以此来减少内存的占用。毕竟,用繁复的代码编写一个长达数页的程序,远比仅用一页篇幅编写同一程序要容易得多。
所幸,这次徒步旅行给了盖茨充足的时间。他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如小心翼翼地削着一根树枝般,一点点精简程序。
最终,盖茨想出了一段既实用高效又简洁明快的代码,这是当时他所编写过的最为出色的代码。
不久,计算机无法使用,盖茨没有完全完成自己的BASIC项目。但这串代码始终保留在他的脑中。
盖茨大二时,
当保罗冲进他的宿舍,告诉他首台个人计算机的诞生时,他知道机会来了
。这串代码被盖茨敲进了专为这台计算机设计的BASIC语言中,成为微软首款产品的核心所在,也见证了一家世界级大公司的崛起。
在哈佛重新确定人生方向
1973年,比尔·盖茨从湖滨中学毕业,迈进了哈佛大学的校门。
初入哈佛,盖茨满心兴奋,这里有与高手专家交流的机会、前沿的学术讲座和丰富多元的课程,一切都令他眼花缭乱。
彼时,满怀信心与憧憬的盖茨,选修了编号为Math 55的高等微积分课程,这门课难度极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选修。
然而,这门课程的难度远超盖茨的预期,
他只取得了“B+”的成绩。
在湖滨中学时,他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很容易就能在学业上崭露头角。但哈佛不同,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每个人在高中时都是尖子生,竞争异常激烈。
盖茨逐渐意识到,尽管他拥有极好的数学头脑, 却没有顶尖数学家的洞察力,也不具备发现的能力。
在哈佛这个高手云集之地,他虽有天赋,但并非出类拔萃。
这一认知促使盖茨重新思索未来方向,从数学领域中走出去。
此前,他虽爱好编程,却未将其确定为职业方向。如今,答案在他心中渐渐明晰
。
1975年,对于盖茨来说,是命运转折的关键一年。
1月,保罗在《大众电子》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
牛郎星8800微型计算机
的报道,他迫不及待地将这个消息分享给了盖茨。两人都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们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牛郎星8800微型计算机
牛郎星8800是
世界上第一台面向个人用户的微型计算机
。然而,这台计算机在当时还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它缺少一个能够让用户方便地编写和运行程序的软件程序。
这为盖茨和保罗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他们决定为牛郎星8800开发一种BASIC语言。
为了尽快完成BASIC语言的开发,盖茨和保罗几乎投入了全部的精力。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累了就躺在地板上睡一会儿,饿了就吃些披萨和苏打水充饥。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的生活几乎被编程所填满。
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开发出这款BASIC语言。当他们将其展示给牛郎星8800的制造公司时,对方大为惊叹,当即决定与他们合作。
这次的合作,不仅为盖茨和保罗带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更为重要的是,它让盖茨看到了软件行业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BASIC代码,图为《源代码》内页
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与坚定,
盖茨与保罗携手创立了微软,希望将微软建造为一座生成各种类型的软件的“软件工厂”
。他们坚信,未来个人计算机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大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随之而来的就是对高质量软件的大量需求。而微软,也随着BASIC语言的大受欢迎,逐步走上了正轨。
1977年年底,康懋达PET、苹果II和睿侠TRS-80开始进入学校、办公室和家庭。在短短几年内,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
这三款计算机因其开创性与适用性,被后来的人们并称为“1977年三巨头”。而在
“三巨头”的每一台计算机上,都安装着一版微软根据其制造商要求度身定制的BASIC
,微软在软件领域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比尔·盖茨首部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