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近期,
炮制出诸多“神曲”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指挥家、作曲家金承志,因为与团队在过山车上唱歌,登上微博热搜。恰逢金承志参加哈佛峰会演讲,外滩君就
孩子的艺术兴趣是否需要培养?又该如何培养?这些家长的痛点
与他聊了聊。金承志表示:
以音乐为例,家长们需要意识到,学音乐是一条辛苦的、循序渐进的道路,
不能抱着功利心态去学习
。不过,孩子们无需为此恐惧,因为音乐,是阅读和体验之后,对审美的践行。
“感觉身体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春节自救不仅要靠智慧,还要靠爱常相随”、“本人第六次郑重宣布我要减肥了”... ...
他谱写的一首首神曲唱出了当代城市人生活的喜怒哀乐,他所在的彩虹室内合唱团,也从同学之间为兴趣而创办的兴趣小组,成为了演出一票难求的“网红”合唱团。
他就是
青年指挥家、作曲家金承志先生。
自16年
《张世超你把我家钥匙放哪了》
一曲在网络爆红之后,金承志先生与彩虹合唱团越发受到大众的瞩目,其后的一系列作品更是广泛受到青年人的共鸣。
金先生的词曲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将经典的合唱唱法与现代生活的细节相结合。
对于这样一个把
“Santa Maria”
与
“牛仔很忙”
熔于一炉的音乐人,是如何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合而为一,令人有诸多的好奇与遐想。
近期,哈佛峰会在上海举办,外滩君有幸在现场采访到了前来演讲的金承志先生,畅谈他的音乐成长经历、对当下音乐教育的看法以及音乐与生活、社会的关系。
演讲中的金承志
“吃好饭,睡好觉”,才能写的好歌
2012年,
25
岁的金承志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作为一个青年指挥,所有合作过的乐团都把他拒之门外,解约的理由千奇百怪,从质疑其指挥手法到为人,应有尽有,用他自己的话说“凡是你能想到的关于一个指挥的坏毛病,当时都被套在我身上”。
刚踏出
上海音乐学院
的他,对于自己作为音乐人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迷惘和怀疑。
1987年出生于温州的金承志,并不像中学语文课本上所描绘的音乐家那样,出生音乐世家、从小接受严格的乐器训练,一切朝着以演奏家为目标前进。
相反的,在上大学之前,他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把音乐作为自己的职业。
金承志说自己是野路子出身,从没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虽然一直有在学习钢琴,但也从未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个乐谱一个乐谱地去听海顿、肖邦、李斯特。
相反的,在他的童年,从电影音乐到动漫音乐,再到流行音乐、爵士摇滚,无所不听。回想这段经历,金承志觉得:正是这样大杂烩式的音乐输入,沉淀到内心深处,才塑造出了今日自己多变的作曲风格。
相较于枯坐在琴键前,他对于创作的兴趣,则来的更早,他说自己三年级时就唱了第一首自己写的歌,因为妈妈放的洗澡水太烫,洗澡时他脚都沾不了盆底,于是他就写了一首
《我在澡盆里溜冰》
在洗澡时唱,把浴室外的家人吓了一跳。
创立彩虹合唱团之后,这种紧贴生活琐事的创作风格,更是成了金承志作曲作词的标签,为人所津津乐道。
“
有时,创作并不是起源于一个完整的格式,而是来源于某一段、甚至一丝细微的情感。
古往今来,许多知名的音乐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恰恰是因为其中反映出作者那种朴实而真挚的原动力。”
说到自己的曲风,他这样评价道:
“创作的经历,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演绎者,转向了一个主动的引导者,这一点是我在创作中收获的最大的快乐,也是我创作的动力。
”
到了高考的时候,金承志第一次开始认真审视音乐与自己未来的关系。综合了多重因素后,他认定了音乐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于是来到了北京,备考
中国音乐学院
。
经过两年的准备,金承志以专业第一名的身份,考入指挥系,同年开始认真学习作曲。此后又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乐队指挥与词曲作者。
然而,初出茅庐的他却经历了巨大的挫折,失去乐团工作的他成为了一名“沪漂”,恰逢父亲生病需要康复,于是在上海找不到方向的金承志便随父亲一起去往山上疗养。
金承志
山上的生活单纯而朴实,在每天的日出日落中,金承志发现了与车水马龙的上海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生活。
山上的农民不爱在晚上喝浓茶,不像深夜上海的加班族嗑着功能饮料拼命,因为睡不好觉会影响第二天在田间的劳作。用他们的话讲:“睡好觉很重要”。
山里的农民吃饭很慢,要细嚼慢咽的感受食物的味道,不像写字楼里的白领面对盒饭狼吞虎咽。用他们的话讲,“不慢慢品味食物,就对不起劳作的辛劳,也对不起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作物,吃好饭很重要。”
乡间的小孩漫无目的的在桥上荡脚丫,不顾虑落水的风险,也无所谓时间的流逝,不像城市里车水马龙中的加速狂奔,如果你去劝阻他,他还会不耐烦地回嘴:“关你什么事!?”
金承志在他不长的生命体验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逻辑:一种与疲于奔命的城市生活相左的逻辑,一种属于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慢”的体验。
“我在山上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是可以被‘浪费’的。
”
回忆这段经历,金承志如此说道。
“不是说无所事事,而是要找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
过去,我总是被教导要无休止的努力,很少想过出口在哪里、方向在哪里。
面对音乐、面对团员总是想着音乐能给我什么,我通过音乐能得到什么;而从没想过我想用音乐做什么,我能用音乐做什么。”
抱着这样的心态,回到上海的金承志,重新开始了彩虹合唱团的指挥和创作。
“
彩虹合唱团就是一个‘浪费时间’的地方,
团员和我一起在这里‘浪费’我们周末的生活,所以我就想把别人都不关注的生活的细节写进歌曲,把合唱当做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写照。”
2016年,《张士超》在网络爆红,从此彩虹合唱团也从小众的业余团体,逐渐走向全国闻名。
表演中的彩虹合唱团
苦练和兴趣兼顾,才能学好音乐
回顾自己童年学音乐的经历,金承志说相比于后来的琴童,自己懒得很,更多的精力都拿去翻闲书,看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去了。
然而,相较于那些在童年苦练乐器的孩子,他却走到了最后,成为了一名音乐职人。他认为:
热爱与勤奋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有所收获。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掌握一门乐器、学会一项运动,成为了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学钢琴、学小提琴、学声乐成为了学前教育的浪潮。
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在完成指定的目标,例如钢琴考级之后,往往就再也不会去触碰曾经学过的乐器,童年的音乐学习成为一段可有可无的鸡肋历程,使得前期的投入成为一种浪费。
针对这种现象,金承志认为:
孩子的音乐学习首先不能抱有功利的心态。
音乐是美的,想要了解、学习音乐,首先应该让孩子喜欢上音乐。
他说:“孩子学音乐首先应该和音乐交朋友,在一开始要学会的是怎么样去听音乐,而非拘泥于某一样乐器。国外现在流行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从让孩子跟着节奏拍皮球开始的,看似简单,实则是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宏观认识。”
演出中的金承志
除去培养兴趣之外,还应当去找到孩子所适合和擅长的音乐领域作为学习的方向。
金承志以自己为例,他在学钢琴时并没有那么好的耐心,枯坐在琴前重复他人的作品令他度日如年,而相反的,在音乐创作中,他作为一个主导者,能发挥出自己的表现欲,抒发自己的情绪与感悟,因而令他如鱼得水。
对于每个学习者而言,擅长的方向都是不同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才能更省力、更有效的培养孩子的音乐能力。
同时,金承志也并不赞同在音乐上的“快乐学习”。
“音乐、特别是乐器,像钢琴、小提琴,注定是‘十年磨一剑’的,没有三五年的训练,其实学习它毫无意义。
想要学好一样乐器,从中体会到音乐之美,必须要经过磨练。
那种一个孩子没学过钢琴,天生就会弹奏的“天才”故事,一看就是假的嘛。
对于学音乐的孩子来说,有了兴趣,找对了方向,就应该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然后自然而然的,通过磨练,让他开花结果。”
金承志说,当下学琴热所带来的琴童潮,确实是有利有弊的。
从好的角度来说,大浪淘沙确实使一批有天赋的演奏者脱颖而出,但另一方面,枯燥的训练也使很多人丧失了音乐的乐趣,他不少从事音乐工作的好友在下班后都是谈琴色变,对这份生活颇有些厌倦。
对于每个家长来说,
孩子的音乐学习,究竟在他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发现。
如果只是把音乐的学习当成是成长道路上的一种调剂,那么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喜爱与宏观的理解;
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赋与意愿,就应当明白专业的道路是充满困难的,音乐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作用与地位,应当根据每一个人自己的情况去平衡。
谈及彩虹的作品越来越多的被音乐老师当做是课堂上教学的素材,金承志也说这对他来说也带来了不少挑战和压力,更让他感受到创作中的责任感。
他说自己的作品始终想传递出正向的情绪,带给大家正能量与快乐,让作品成为听众紧张生活中的一种调剂与释放,是他创作的主旨,也是他不断钻研的方向。
后台上妆中的金承志
音乐是阅读和体验过后,对审美的践行
相比起学音乐,金承志说自己童年更多是喜欢看闲书,那个年代新潮的书不多,翻遍书房和图书馆,多的则是经典名著和古书典籍,于是也就把之乎者也挂在嘴边。
书中说什么,就模仿着做什么,也把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当成了自己的标杆,这些东西和零零散散的古典乐、现代乐糅杂在一起,成了他今天创作时的养分库。
“经典给我最大的获益来自于对审美的培养,我从书中得到的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是美的。
”
他说他从小就很关注美的概念,可能比起现在的年轻人,他的审美要古典一些,相比于写城市的喧闹,他更喜欢去创作属于故乡山水的曲调,《净光山晨景》、《白马村游记》虽然不那么火爆,却是他真正想表达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