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22日)大众江淮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批复,根据公告,合资公司暂定名称“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设立全新的自有品牌和商标。
项目利用江淮汽车现有建设用地,新建四大工艺车间和电池包车间、研发中心等,建成后形成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能力,首款产品是纯电动SUV,计划2018年上市开卖。
源于国家对电动乘用车企业开放单一生产资质的规定,江淮大众可谓打破了“同一家外资车企只能在华拥有两家合资公司”的产业惯例。从汽车产业政策角度看,这次合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从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态势而言,它的影响或许同样不可小觑。
去年巴黎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Jochem Heizmann)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大众江淮先期产品将基于江淮的平台,大众提供技术改造,打造小尺寸SUV;大量采用中国本地供应商,定位于经济型价格区间,与南、北大众的产品不存在竞争关系。
去年,大众集团推出专门的电动车平台MEB,在其2025年前推出30款全新电动车的规划中,绝大部分产品会基于这个平台打造。德国人已经明确会将MEB引入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2020年底实现生产。
按照大众的说法,MEB上诞生的车型包括小型掀背车、新型三厢轿车(sedan like)、SUV以及MPV,尺寸为从A0到B级车。2016年亮相的I.D.概念车是大众汽车全新电动车产品序列中的第一款,续航里程400至600公里,通过增减电池的方式满足购车者对续航里程的要求,实现个性化订制。
相较于在内燃机平台“改造”而生的产品,MEB上诞生的电动车因为在流程上做了很多化简为繁的工作,至少可以降低几百欧元的成本。而在公开场合,大众集团各级高管也曾不止一次表示,将从与江淮的合作中学习其快速推出产品的能力,以及成本控制经验。
无一漏网,进口车、合资车型,再加上与江淮合作的产品,产品序列从高到低,大众已然完成了在华新能源车领域的布局。此前,它已宣布在2020年实现向中国市场年交付40万辆新能源汽车,2025年这一数字达到150万辆。
对本土汽车品牌而言,这是一个相当残酷的竞争局面。
5月5日,2017第九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设计部总监邵景峰便指出,合资巨头在新能源领域的策略是“养肥了再吃肉”,“让自主品牌先尽情地折腾,将中国的消费群体搞得热一些”,之后“大批进入,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收割,一招毙命。”如今,“狼真的来了”。
再回到大众集团,在经济型车领域,除新能源外,起码过去一年半,它也在改变布局。
过去数年,大众一直在筹谋于中国生产经济型产品,Budeget car,数番周折后,曾宣布将在长春生产,2017年开卖。但在今年初,一汽-大众总经理张丕杰表示,将来在捷达这个级别的市场份额会有六七百万辆,一汽-大众主打这个市场的新品牌正“再打造”,“技术也会比较高”,上市时间会比之前推迟。
上海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 CEO 穆伦(Matthias Müller)说,一汽-大众的经济型车首批推出时就会是家族产品,包括一款三厢轿车,两款SUV车型。4月18日下午,他与集团董事成员对新车和所有竞争车型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大众“为目前经济型车所花费的时间,充分说明我们对这个车型的重视,而且我们也看到经济型轿车市场在中国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次采访中,穆伦透露经济型车也会在上汽大众铺开,而且不排除今后也生产经济型电动汽车的可能性。
至此,大众集团在华经济型车战略已经相当明晰,南、北大众再加江淮,新能源+传统燃油车,轿车、SUV均有涉及。显然,狼堡瞄准的就是正在向上转型发力的中国本土品牌,一场激战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