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宴
我们试图剥去高深学问的清冷外衣,为大家献上文史的盛宴,激发更多朋友对文史的兴趣。我们与阙里书院关系密切,对专业经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阙里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宴

残暴海盗贼窝里孕育民主,是荒唐的愚人节玩笑吗?|文史宴

文史宴  · 公众号  ·  · 2022-11-06 21:35

正文


文 | 巫不苦

巫不苦,旅居法兰西攻读物理学专业,爱好历史和经济学。


海盗大概是世上最不讲理的一群人,很难将之与“民主”扯上关系。可事实却总是出乎人的意料。按照《经济学人》给出的数据,世界上最民主的五个国家中,有四个都属于北欧国家(除另一个是新西兰)。换而言之,维京海盗后代所创立的国家,民主化程度竟是最高的。这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纯粹巧合呢?


暴力与民主:维京海盗公社





从一开始,西欧人更偏向于把北欧人称为“northman”(居住在北边的人,或是北方来客)。

维京人不喜欢外人把自己称为强盗,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即使干着见不得人的营生,也喜欢以“绿林好汉”自夸。从文物中可以发现,维京人更喜欢把自己称为“战士”和“英雄”。

关于“维京人”(Vikings),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比较可信。“vik”原意为“海湾”,古英语中“Viking”的意思是“在海湾里从事某种事物的人”。

把维京人称为“海湾里的从业者”,或许太客气了点。不过这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中世纪是蛮荒的时代,土地领主间各恃武力,打家劫舍的事屡见不鲜。

“维京”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书面上,就是因其极不光彩的行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记载:公元789年,维京人第一次向英国发动了袭击,而当时的英国人把他们误认为是商人。维京人却二话不说,杀死了英国纳税官。随后的200年间,维京海盗不仅大肆掠劫了不列颠岛,还不断侵扰欧洲大陆各国,对英格兰和法兰西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实,有组织的北欧海盗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比地理大发现早了整整一千年。

当时的维京海盗主要来自瑞典、挪威和丹麦。整体而言,维京社会分为三个阶层:精英阶级(大领主,世袭贵族)、中坚分子(平民、自由人和武士)和奴隶。

但这种等级划分不是绝对的,维京社会的阶层之间存在着流动性。一个奴隶可以通过衷心侍奉主人,最终获得自由身。一个平民也可以因为丢失土地,变成奴隶。

维京人喜欢聚居在海边的小村落里,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议会,据传这种“农村公社”制延续了一千多年,与维京人大规模出海打劫的时间轴接近。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公社会议,由议事长主持,表决日常事宜。除了奴隶,所有人都有参政权。可见维京文化非常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公共参与是北欧模式的基本前提。

维京人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而且前两个阶层都可以参与立法。受限于文字水平,他们无法把法律条文记录下来,法庭配有专门背诵法律条文的人员(维京人的故事,历史和诗歌都没有被写成文字,而是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传承下来)。事实上,虽然每个海盗村落的法律都不同,且公社享有极大的自治权,但万变不离其宗是维京人的法律精神,每个人都得无条件接受国王和公社制定的法律条文。

不同于加勒比海盗的野蛮处决,维京人的法律偏向修正主义,剥夺违法者的资产,并将其放逐隔离。违法者不能拥有任何耕地,也不能接受任何公社成员的帮助,只得住在山洞里苟且偷生。


古典女权高地,产权平等楷模





女人在维京社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谈婚论嫁时,女方家里会进行征婚。不过最后挑选郎君的决定权,还是在女子本人手中,家庭无法逼迫女子成婚。婚后,娘家原属于女子的那份财产,仍然保留在该女子名下。

无论男人是否出海,女人永远负责家庭中所有财物。男人们出远门打劫时,女人就在家里耕种。当然,男人不出海的时候,也要负责一定的农务,他们不可能把所有有苦又累的农活都留给女人。一般性维京男子身兼两职——农民和海盗。春种秋收时,男人必须留在家里耕种。冬天到来,男人便在家里修缮房屋,并制造工具武器。唯有夏天,是出去“打猎”的好机会。相比之下,女子的劳动负担要轻得多。但这绝不意味着女人没有家庭地位,相反家中所有的钥匙都由女人保管。

钥匙是女人权力的象征,有了钥匙,女人就能掌管家庭财务收支。倘若丈夫胆敢取走妻子的钥匙,妻子有权立即提出离婚,并带走家中所有财物。

与中世纪复杂的离婚程序不同,维京人的习惯法大幅简化了离婚手续。夫妻二人只需共同前往公证人处宣读声明,离婚即可生效。

维京人的离婚理由千奇百怪,丈夫对妻子怒吼,离婚;丈夫总是嫌弃妻子的着装,离婚……总之,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例不在少数,足以见得女方在婚姻关系中的强势地位。

正是因为拥有古典女权的文化根基,所以现代北欧四国的性别歧视指数极低。在瑞典和挪威,女性的社会地位甚至要高于男性。

另外,维京人的土地财产不集中于一处,而是趋向于分散在不同地块。这是为了保证每家都有肥沃的土地,也有贫瘠的土地,可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样一来,在家留守的女人就能共同耕种,共同收获,每家获得的粮食产量也非常接近。女人像姐妹般一同务农,男人像兄弟般在海上团结搏斗。

大多数维京人家庭的耕地面积都很小,单独经营即可。但少数贵族的大农场,面积巨大,则需要雇佣更多的自由人或奴隶参与劳动。通常而言,自由人与地主之间是通过佃农雇佣制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北欧雇农能比同时期欧洲雇农获得更多的分成。剥削得少,自然每个人在产权上也相对平等。

有许多先例表明,维京海盗的船只是由大家共筹建造的。所以在多数情况下,船长和普通水手分配到的财物非常相近。

发展到现代社会,北欧社会的公共服务由民众自己发起组织。共同创造,平等分享是北欧模式的突出特点。如今,北欧四国的大公司CEO平均收入,仅仅比普通员工高了五倍。

北欧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模式,全球独有,且运行状况良好。反观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国家宣言的法国,却常常出现福利型社会惯有的危机。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延续千年的维京公社,给北欧人带来了独特的社会价值体系。而当这种模式嫁接到法国后,只会引起懒汉丛生。


苦命船员:大洋上的无产阶级





北欧海盗,展现出了一个精巧复杂的体系。然而,人们熟知的加勒比海盗的民主基础,是激进而又粗糙的。

从16到18世纪,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迁移向美洲。开辟新大陆,必须依托强大的海上运力。以西班牙宝船“盖伦”为例,这种船型的排水量高达千吨,航行时必须配备50名以上的船员。即使是达·伽马用来探险的小船,也会配备超过30名船员。

跨洋船只大多受商业公司雇佣,公司会选派一名船长,并给予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公司通常会认为,只有“特权阶级”的大权独揽,才能保证船只上各项机能的正常运作。森严的等级制度导致了权力腐败,船长们的行为往往不受约束,不受制裁。对船员而言,克扣工资和延长工作时间成了家常便饭。

一位英国船员的通讯记录这样描述道:船长喜欢野蛮地“使用”我们。我们这些可怜虫,从未得到过公平的待遇。我已对船长无话可说,毕竟什么都无法阻止他把我们当狗一样践踏。

显然,商船上毫无人权和民主可言。受到的虐待,使船员们极度渴望“另一种社会秩序”。而这种社会关系,正在大洋不远处上演......

在第一部《加勒比海盗》中,皇家港遭受了“黑珍珠号”抢劫。面对两个海盗的劫持,市长之女——伊丽莎白大声疾呼:“根据摩根和巴沙洛缪制定的《海盗法典》,我可以使用‘帕累’原则,我要求你们带我见你们的船长。”最后,海盗们只得将伊丽莎白带上船。

电影台词中所提到的“巴沙洛缪”,确有其人。

巴沙洛缪·罗伯茨是英国威尔士人,正是他开辟了海盗民主制的先河。这位开山祖师爷原本跟随船队贩卖黑奴,每个月的薪水低于4英镑,前路一片黑暗,看不到未来,也看不到任何升职的可能。但时来运转,38岁那年,罗伯茨的船队被老海盗戴维斯打了劫,谁承想,这个江洋大盗戴维斯,竟然和罗伯茨是威尔士同乡,于是两人一见如故,在老乡的盛情邀请之下,早就过腻了普通船员生活的罗伯茨,自然就落草为寇了。

无独有偶,电影中杰克船长曾就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五年后才成了黑珍珠号的船长。事实确实如此,大部分海盗都曾做过普通船员。只是因为船员待遇差,无人权,还常常被打劫,所以对很多受到船长虐待的船员来说,做船员倒还不如当海盗。一方面,船员们渴望自由和平等,海盗自由自在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另一方面,因为无法解决阶级矛盾,商船内产生了分裂。两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合力,促使大量船员落草为寇。

当然不是所有海盗都是由船员“转业”而来的。艾克斯姆林曾是一名法国外科医生,他声称自己从未想从事海盗这个行当,完全是因为意外才被卷入的。不过这是后话。

罗伯茨一“上任”就展现了其天赋异禀之处。据说,他曾创下了4年内连续打劫400条船的记录(还有一说是2年),带领的队伍也扩充到了28艘船。总之,罗伯茨的打劫能力,让绝大多数海盗“望洋兴叹”。


《海盗十诫》:加勒比海宪法





在电影《加勒比海岛》中,助手问杰克船长:如果发生了不可测的事情怎么办?

杰克说:那就按照《海盗法典》办事。

现实生活中的海盗,的确存在这样的法典,它被称为《海盗十诫》。

虽然干着杀人放火的营生,可罗伯茨船长的确是虔诚的信徒,他不仅按时做礼拜,还奉劝手下皈依基督教。这不禁让人怀疑,他所创的《海盗十诫》,很有可能源自《摩西十诫》。毕竟两者都有提到:不允许抢掠勾引妇女。

《海盗十诫》——

对日常的一切事务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决权,包括黑人。任何人都有权提出异议,并且不会为此付出代价。船长执行表决结果,所有人都要服从船长的命令。

偷取同伙的财物的人要被遗弃在荒岛上。

严禁在船上赌博。

晚上8点准时熄灯。

不许佩带不干净的武器,每个人都要时常擦洗自己的枪和刀。

不许携带儿童上船,勾引妇女者死。

临阵逃脱者死。

严禁私斗,但可以在有公证人的情况下决斗,杀害同伴的人要和死者绑在一起扔到海里去。

在战斗中残废的人可以不干活留在船上,并从“公共储蓄”里领800块西班牙银币。

分战利品时,船长拿全部财物的15%,一名水手长、一名木匠和一名武装水手合起来分12.5%

十条中,有三条是船员的权利,剩下七条则是每个人所应承担的义务。这无疑让人想起了美国宪法精神: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应当是社会契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受规约的社会关系,能够有效降低阶级对抗烈度。如果海盗船长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一旦他为所欲为,压迫过甚,就很容易激起其他船员的暴力反抗。在《海盗十诫》风靡之前,不乏有海盗船长被手下抛尸荒岛的例子。而如今,船长无限膨胀的权力受到了限制,“一人一票”式“直接民主”化解了权力矛盾。

就像电影中所说的:那些条文更像是一种指导,不仅规范着海盗的行为,还创造了颇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摩根船长:“海盗医保”之父





前文中提到的法国外科医生——艾克斯姆林,曾跟随过一位名叫亨利·摩根的海盗头子,即《加勒比海盗》影片中的摩根。

摩根的主要业务与其他海盗大同小异:在陆地上袭击殖民者的村落,在海上抢劫西班牙的商船。摩根酷爱折磨俘虏,享用劫来的美女。他曾为了藏宝地点,花了一个月来严刑逼问了古巴皇子港居民。

攻占巴拿马城后,摩根抓了200名人质,他发现其中有个瘸子的身上带了一把钥匙。摩根立即怀疑,这是一把能开启宝库大门的钥匙。他命令手下把瘸子倒着吊了一起来,用绳子拴在瘸子的生殖器上。一个人拷打他,另一个人用火烧他,各种残忍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当瘸子失去了语言能力,一个黑人水手用长矛扎死了他。

摩根看似无恶不作残忍至极,但他绝非不讲规矩之人,他们的船也并非随遇而安。要前往哪一片水域,都是通过船员投票决定的。

另一方面,关于如何分赃,以及如何补偿受伤的水手,摩根和手下也商议出了一套完美的方案。比如:失去手臂的人,能够一次性获得600枚银币,或者6个奴隶。

医保制度的建立,为摩根树立了极强的威信。有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水手们表现得异常“英勇”。即使残废了,好歹也能当个小农场主,或者回到欧洲干点小生意,后半辈子也算无忧。正是因此,摩根的队伍能够在长途行军后,即使辘辘饥肠,也能一连战胜印第安人的伏击,打败西班牙骑兵,一举占领巴拿马城。

摩根从来都觉得自己做的是正经买卖,毕竟他对下属是出了名的“仁慈”与“民主”。以至于当艾克斯姆林在书中将摩根定义成“加勒比海盗”后,摩根以诽谤罪把他告上了法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摩根的管理下,海盗队伍日益扩大,牙买加成了掠私者的天堂——全世界公认最邪恶的地方。如果一定要用电影中的一句话来形容摩根,那估计只能是:连地狱都不欢迎他。


“盗亦有道”的黑山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