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材料学网
材料界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平台!发布基础知识、新闻资讯、科技服务、数值模拟、考研考博、论文写作、招聘信息、先进设备及产业应用等,服务于中国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发展,以及相应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妻子去世1年后,丈夫偶然发现她藏在衣柜的惊人 ... ·  12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299入儿童版⌈大疆⌋!一键起飞、360°翻 ...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亚朵酒店的控温被,是怎么火起来的? ·  昨天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春晚机器人扭秧歌后续:“天才少年”稚晖君的机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材料学网

学术造假!大学教授,被开除!

材料学网  · 公众号  ·  · 2024-12-01 19:13

正文

又一位学术“明星”,跌落“神坛”!


Nature news 11月19日文章,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正式确认,曾声称自己 发现了室温超导体的物理学教授兰加·迪亚斯 (Ranga Dias), 被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已被学校解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也取消了对迪亚斯的约80万美元的资助。



迪亚斯所在团队曾在2020年和2023年两度宣布发现室温超导材料,两篇论文均发表于 Nature 杂志封面, 又因数据分析完整性问题,以及合著者投诉先后遭到撤稿。 过去两年中,迪亚斯至少有四篇与人合作的论文被撤稿,撤稿期刊还包括 《物理评论快报》 和《化学通讯》。


近年来,学术圈波澜四起,学术抄袭、学术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不当署名……屡禁未止的学术不端事件中,不乏学术大牛以及知名研究机构。




学术圈,频频“塌房”

2023年7月,美国 斯坦福大学前校长 马克·泰西耶-拉维涅深陷学术不端风波,在其作为主要作者的5篇论文中,他负责的实验室成员不当操纵科研数据或实验操作有问题,导致论文存在重大缺陷,而泰西耶-拉维涅未采取措施纠正错误,最终被迫撤稿辞职。


大约在同一时间, 哈佛商学院教授 Francesca Gino 被指控伪造数据,很快,Gino的多篇论文被撤,哈佛商学院也对其作出无薪行政休假的制裁。


除了这些备受瞩目的“学术塌房”事件,一项由 Nature 发起的研究显示,2013年学术论文撤稿数仅有1000余篇,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增至4000余篇, 2023年更是超过了1万篇,打破了年度记录, 让整个科研学术界的声誉岌岌可危。


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撤销论文的风波中,中国学术界也无法置身事外。


今年2月, Nature 刊登的《China conducts first nationwide review of retractions and research misconduct》报道指出,自2021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涉及中国学者的撤稿已超过17000篇,2023年全年撤稿论文中,约四分之三来自中国学者。去年 Hindawi 撤回的超9600篇论文中,也约有8200篇涉及中国学者。



过去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多次通报科研不端行为案例,涉及多所高校。


2022年,科技部通报了54起学术造假案件,涉及9所高校,超百人被处理。调查显示,学术不端行为背后,充斥着一条隐秘的论文交易“产业链”。一些第三方机构打着“润色论文”的幌子,买卖论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部分学术造假更是成为“窝案”。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两批学术不端行为,涉及来自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几十名学者。通报涉及的行为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 请托评审专家、抄袭剽窃、图片使用混乱、伪造数据、虚假署名、重复发表 等问题。


学术不端是学术圈的“溃疡”,必须得“治”。


尤其是作为各学科最具影响力期刊论文数量、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及被引用次数继续保持世界第1位的国家,中国的科研诚信建设,刻不容缓。




向不端行为“开刀”

近年来,我国整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不可谓不大。通过扎牢制度,织密细则,将从严处理落地落实。


早在200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治理。2020年5月,科技部原副秘书长贺德方表示, 对于确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的违规人员,其不当获得的所有荣誉和利益, 包括学位、职称、人才称号、各种奖励奖金, 都要全部清退归零, 进一步展现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的决心。


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发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 增加了买卖实验研究数据、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重复发表等7种科研失信行为, 强调以弄虚作假方式获得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或伪造、篡改科技伦理审查批准文件等均属于科研失信行为。


与此同时,一场以“自查”为关键词的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袭。


2023年4月,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地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对2018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 开展问题自查和无实质学术贡献挂名清理。


随后,北京建筑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宁波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遵义医科大学、辽宁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发布通知,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遏制增量,学术不端不能再以“历史原因”为由开脱。


同年底,针对国外出版机构撤回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一事,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 要求各高校开展撤稿论文自查工作, 核实论文撤稿原因,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随即展开自查工作。这一举措对于提高中国学术研究的诚信度至关重要。


此次通知明确规定, 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负责提交回复,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研究人员逃避合作工作责任的问题。正如复旦大学研究员唐莉所言, 培养研究诚信需要时间,但中国正在走上正确的道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