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哈斯廷斯在政治上受挫后从TechNet辞职,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的创业公司上。在创办初期,哈斯廷斯与伦道夫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但是很少出现在公司,因此员工对哈斯廷斯并不熟悉。
重返公司后,哈斯廷斯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组建新的团队。
先是在公司宣布自己将和伦道夫担任联席执行官,紧接着当着大家的面解雇了伦道夫聘请的人资主管。随后从Pure Atria请来了与自己有长期合作经验的帕蒂·麦科德,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奈飞文化手册》作者。
哈斯廷斯和伦道夫就像是理性与感性的两个极端,早期被伦道夫吸引的员工崇尚的是创意的家庭文化,而哈斯廷斯则把公司比作专业球队,球员只能靠工作业绩赢得上场时间。
被称作“Animal”的哈斯廷斯并非不近人情,只是在经历此前的两家公司之后,他的一切行为标准都是从公司的长期利益出发。对于达不到预期的员工尽快开除。而对于能提出质疑,贡献价值的员工则会留用。他的判断标准只有公司的长期利益,人文的关怀、自己的面子都不是考虑因素。
逐渐地,公司聚集的都是符合哈斯廷斯标准的人,尤其对于工程师而言,哈斯廷斯充满了魅力,是一位可以吸引来绝顶聪明的人,让他们展开相互竞争的老板。
伦道夫为什么就能忍受被“边缘化”?的确,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团队被逐渐瓦解,自己的掌控地位也摇摇欲坠,换做任何人也难以接受。但是,由于公司逐渐扩张,业务层面在产品上无情的优化和冷酷的增长并非伦道夫的强项,资本层面在华尔街的认知中,哈斯廷斯的影响力更是他望尘莫及的。因此这也是无奈之举,伦道夫只能对此表现出尽可能的“豁达”。另外,更重要的在于,哈斯廷斯是公司绝对控股股东,而伦道夫在公司只有少数的股份。
1998年底,联席执行官并行的管理结束,哈斯廷斯成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伦道夫降职为总裁,并在次年降职为执行制作人。
在这之后的一两年中,哈斯廷斯又在高管团队中加入了2名核心成员,一位是45岁的前投资银行家兼有线及卫星电视Music Choice的首席财务官巴里·麦卡锡。一位是33岁的莱斯莉·基尔戈,曾在宝洁和亚马逊任职,担任营销主管,而后伦道夫的许多营销职责被她接管了。基尔戈上任之后重新规划了Netflix的营销方案,包括把Logo调整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大荧幕红色背景。她得到了哈斯廷斯极度的重用,哈斯廷斯甚至在一次董事会上表示,基尔戈将会是公司的继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