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先生说
与智识为友 | 关注思维方式、自我提升和管理方法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饿了么:2023年已试点为外卖骑手缴纳社保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小行星2024 YR4撞击地球概率升至3.1%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谁会成为汉堡王中国新的操盘手? ·  3 天前  
北山浮生  ·  某官媒对2025年的神预测,让人背脊发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先生说

这5句压箱底的话,帮你解决许多问题

L先生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2-20 21: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享了五个简单但有效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如何应对拖延、担忧、情绪困扰、不可控因素和时间的视角问题。这些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解决拖延问题,可以通过问自己“我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未来的自己?”来提前安排任务。

将未来的事情拆散并安排到现在去做,提供安全感,减少拖延带来的痛苦。

关键观点2: 面对未来的担忧,可以通过问“我最担忧的结果是什么,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来理性分析最坏结果的可能性。

避免过度焦虑,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值得担忧的问题上。

关键观点3: 使用榜样对齐法,通过想象榜样面对类似情境时的反应来应对愤怒、恐惧等情绪困扰。

将虚拟人物的丰富性用于想象,帮助人们更冷静地面对问题。

关键观点4: 通过行动来提高事情变好的概率,认识到每个行动都只是增加概率的一部分。

强调展示自己、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将思路从“做了A一定能得到B”转变为“做了A能提高B发生的概率”。

关键观点5: 通过拉长时间视角来看待问题,将眼前的问题放在更长的人生尺度中去考虑。

使用心理距离来减少焦虑和恐惧,找回面对困难的自信。


正文

图片由 AI 生成

本文编号 250220
全文共有 42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晚上好。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固然需要能力和经验,但容易被人忽略的是,我们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其实可能更重要。


不够良好的思维方式,会为我们平添压力,制造许多阻碍和挑战;而好的思维方式,则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去行动。


因此,今天的推送,我想分享5个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


它们能够帮你用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摆脱无谓的压力的困扰,更有效地着手去解决问题。



1.  我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未来的自己?


这句话是针对拖延症的。


拖延有很多种原因,有非常复杂的机制,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有一个共性: 让我们感到痛苦的,其实不是拖延导致的结果,而是我们意识到「我正在拖延」这件事本身。


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会对大脑造成认知失调,产生巨大的不适感。


拖延令我们感到痛苦的,其实是这么一种认知失调: 理性上我知道我不应该拖延,但感性上我就是不想去做。


因此,要一劳永逸地解决拖延带来的痛苦,唯一的方法当然就是「立刻去做」 —— 但如果这么容易的话,世界上就不存在拖延症了。


每个人拖延都有自己的理由,可能是害怕失败,可能是不愿面对困难,可能是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也可能是单纯喜欢那种临近截止期限、肾上腺素狂飙的感觉……


所以,一个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就是: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平时在有空的时候,多问问自己这句话:

我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未来的自己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情和挑战?


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把未来的事情拆散、分解,并安排到现在「提前」去做。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安全感: 我并没有真的在拖延,而是在为未来「未雨绸缪」。


重点不在于你真的做了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好好地利用「什么都没做」的这段时间。


举个例子:我每周四都会发一篇推送,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周四才开始动笔,但我一定不会拖到周四才开始构思。我可能会在周末开始考虑选题,周一开始构思大纲,周二开始查询资料……


这样,当我周四动笔时,就能够做到心里有数,不需要完全从零开始了。


前述的这些准备事项,我也是放在闲暇的时候做,有空就随手做一点。像这样将这些「举手之劳」汇集起来,就能够为我提供充分的安全感和支持感。


同样,如果你有一个任务需要去做、但还没开始,或者你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一直拖着还没动手,又或者你就是习惯了等到临近截至期限再行动……都不妨将这个方法用起来。


在每一天工作和生活之余,利用碎片时间将任务「化整为零」,让自己更加有底气。


它不在于一定要把任务提前完成百分之多少,而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抵消掉自己对于「拖延」这件事的懊悔和排斥,从而调整好心态,让自己能够用更从容、更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2.  我最担忧的结果是什么,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我们总是很容易对未来忧心忡忡,担忧一些尚未发生的事情。


比如,在一件事情开始前,我们很容易抑制不住地去想:「这件任务会不会很困难,会牵扯掉我许多时间精力?」


开始着手去做了,又会左顾右盼:「我会不会犯什么差错,需要补救或承担责任?」


好不容易把它做完了,又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它会不会留下什么隐患,对我造成意想不到的影响?」


尽管这些心理活动,看起来都有点「愚蠢」,但许多人的确就是容易困于这种无谓的胡思乱想之中。如果你是一个高度敏感者,一定会有更深刻的共鸣。


这种现象,就叫作 「灾难性想象」 。它指的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大脑中会持续不断地闪过种种「尚未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往坏里想,不断对自己造成压力。


而灾难性想象有什么特征呢?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 滑坡谬误。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对客户说了些不太得体的话,他可能会想:坏了,我是不是惹客户不高兴了,他会不会向领导投诉,领导会不会处罚我。从而,陷入担忧和焦虑里面,一直忐忑不安。


然而,这是一件事吗?不是的,这是三件事。客户不一定会不高兴;即使不高兴了,他也不一定会投诉;即使投诉了,领导也不一定会处罚。这三件事彼此之间有联系,但前者并不一定会导致后者。


但是,喜欢用「灾难性想象」去考虑问题的人,就很容易把这三件事看作同一件事,直接从第一点跳跃到第三点,想象最坏的结果发生,让自己徒增压力。


所以,更好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是每当你陷入对未来的焦虑时,都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我最担忧的结果是什么,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高?


像前面这个例子,假设客户生气、会去投诉、领导会处罚你的概率都是50%,那么这三件事都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呢?只不过是 50% x 50% x 50% = 12.5%而已。


许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最坏的结果,实际上需要依赖于前面一连串最坏的情形发生,它才会发生。因此,它发生的概率很可能远远小于我们的担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所担忧的事情往往很少真的发生,原因就在于此。 只要不是100%,每一个环节都会导致「最坏情形」概率的降低。


试一试用这种思维去分析问题,你可能会发现,许多事情,它成真的概率可能只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低。那么,有必要为了这样的小概率事件而烦恼吗?完全没必要。


这会是帮助你摆脱非理性的焦虑的极佳方法。



3.  如果是某某看到我这样,他会说什么?


这是我非常推荐的一个方法:榜样对齐法。用来应对愤怒、恐惧、焦虑、烦恼……等情绪的困扰时,非常好用。


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喜欢的人物,他们一定具备一些你想要的特征,是你憧憬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你的榜样。


那么,下次当你陷入情绪的困扰之中时,不妨想一想: 如果换成他,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他如果看到你这样,会对你说些什么?


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是:哪怕是针对5岁的孩子,当让他们有意识去思考「在这个情景下,蝙蝠侠会怎么做」时,他们普遍都能表现出更佳的执行和控制功能。


一个小建议是:这个榜样, 最好不要从现实中去找,而是从虚构作品里找, 可以是小说、动漫、游戏角色。


为什么呢?很简单:现实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我们一般只能看到他们的某一面,因此容易对他们产生过度的光环和滤镜,从而对他们的真实情况产生认知偏差。


另一方面,对于虚拟人物,我们的了解往往也比真实人物更多、更丰富,更加能够去想象「他们面对这个情境,会说什么、做什么」。


如果你暂时没有这样的对象,那么,你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如果是未来更聪明、更睿智、更充满智慧的你,面对这样的情境,他会怎么做?


这相当于让未来更聪明的你,「穿越」回现在来帮助你。你会切身地感受到:我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我的过去和未来都是我的一部分。 我正是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才成为了未来更聪明、更睿智的自己。


那么,还有什么能打倒我的呢?


这可以帮助你警醒过来,让你用一种更冷静的心态面对当下的问题,更加从容更地摆脱情绪的困扰。



4.  我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来提高事情变好的概率?


一个对我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是:一切都是概率。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因素影响的,每个因素都会影响这件事发生的概率。这些因素,有的是正向的,亦即概率为正;有的是逆向的,亦即概率为负。把所有的概率加总起来,就是这件事发生的概率。


但在这些因素里面,有许多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它们可能取决于其他人,可能取决于大环境……而有些是完全随机的(亦即所谓的运气)。剩下能够被我们控制和干预的,很可能并不会很多。


随便打个比方:一件事情可能受100个因素影响,其中可能只有10个因素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它们加起来可能只占了20%的概率。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能做的做到最好,我们也只能决定20%的概率。剩下的80%,可能由其他因素和运气决定。


当然,上述的数字都是我随便一说的。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能够控制可能都不会太多。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单线程」的幻觉,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到那些无法控制的因素而已。


因此,一个更好的思路是: 把「我做了A,一定能得到B」的想法换掉,用「我做了A,能提高B发生的概率」来替代它。


我好好锻炼、注意饮食和作息,并不能百分百确保我不会生病,只是降低了我生病的概率。我改掉熬夜,生病的概率可能降低2%;不喝含糖饮料,生病概率可能降低1%;每天锻炼身体,生病概率可能降低4%……


进一步,它还意味着一件事: 你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首先你得把自己放到概率里面。


什么意思呢?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扰:我很厉害,很优秀,但总是得不到充足的机会,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问题在于:机会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你得想办法去展示自己,才有可能被别人看到,才有可能被机会垂青。


很多时候,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一个在别人眼中「成功」的人,一定比别人懂得更多、认知更深刻吗?不一定。很可能只是因为什么呢?在每一个别人选择「算了」「下次吧」「再看看」的关口,他都选择了「让我试一试」。


如果你想寻求改变,那么不管你多忙、多没时间、没准备好……你所要考虑的,永远都是: 我如何能够挤出时间去做出一些行动,来提高「好事发生」的概率?


你完全不去做,它就是0%;你去做了,它可能是5%、10%……尽管可能很微小,但它是可以累积的。日积月累,事情就会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倾斜。


这跟抽奖的道理是一样的。 你想中奖,首先得把自己放进奖池里。 即使中奖的概率很低,但你可以不断尝试,10次、100次、1000次……


只要你累积得足够多,你「一直没有成功」的概率,就会变得极其微小。



5.  把时间拉长,它还会显得可怕吗?


大多数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原因只在于注意力和威胁敏感的双重作用之下,把事物的风险因素放大、再放大,从而让它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近、似乎高大得无法战胜罢了。


就像你从特写镜头往里看,看到了一头猛虎。但如果你把镜头拉远,你可能会发现:这头猛虎原来跟你还隔着十万八千里,它压根无法真正伤害到你,只是你先前被镜头所困住,看不到彼此间遥远的距离而已。


因此,一个简单有效的建议就是:如果你对眼前的事情感到焦虑,不妨退一步,把目光拉远一点,从更长远、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把时间拉长到半年、一年、五年、甚至你的一生。


这个问题在一年的尺度里严重吗?五年呢?十年呢?二十年呢?一生呢?


这个简单的技巧,就叫作 「心理距离」 。你跟一件事情的心理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受它影响;反过来,你跟它的心理距离越远,就越容易冷静、客观地处理它,摆脱情绪的干扰。


许多时候真正阻碍我们去解决问题的,不是问题本身有多么困难,而是我们对问题的恐惧。但一旦你把「心理距离」拉远,你就会发现:这种恐惧压根不存在,它只是你的错觉而已。


它只是在我们漫长而充实的人生里面,一朵并不起眼的小浪花,甚至可能连「曲折」都算不上。


一旦你开始觉得自己的生活暗淡无光,觉得眼前充斥着无穷无尽的问题,不妨让自己退一步,缓一缓,在心里「把镜头拉远」,问一问自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