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2024年让人眼前一亮的中国史新书列个书单,那其中少不了这本《失去的三百年》。
历史作家郭建龙2024年的重磅新书,10月刚上市,一周内就实现了加印,同时登上了当当新书热卖榜历史总榜Top1。
豆瓣上,这本书已有上百人评价,开分8.4,口碑颇高。
《失去的三百年》为什么能打动这么多人?
“历史只是谈资,无人吸取教训。”很多读者被书中的这句话所触动。
历史不只是关乎过去发生了什么,更关乎现在和未来。
读懂这“失去的”三百年,或许不只是弥补缺失的那段历史记忆,更多的还有对未来的无限启发和思考。
为什么要读这段历史?
如果不吸取历史的教训
就会回归封闭的原点
喜欢读历史的读者,对郭建龙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帝国密码三部曲”等等,他的每一部著作,几乎都能引起巨大关注。
有人喜欢用够犀利、视角独到、富有启发性来评价郭建龙的书。但更狠的评价,莫过于“再不看又要绝版了!”
那么,《失去的三百年》这本新书到底讲了什么?又为什么值得一读?
这一次,郭建龙把历史切片聚焦在被许多人误解的一段重要的漫长时光,大胆讲述了从隆庆开关到鸦片战争,中国走过的一条三百年的弯路。
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里,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开放与失败?
为什么三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在睁开眼睛之后,又选择了闭上眼睛,不仅没有迎头赶上,反而最终形成了封闭,从此彻底和世界隔绝了呢?
这个历史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为什么呢?
郭建龙的这部中国史新作,追溯了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段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
失去的三百年,到底是哪三百年?
书中,郭建龙分三个部分展开对历史的追溯: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讲述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剖析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当西方人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最终铺向世界的时候,中国却拐了个巨大的弯,最终彻底浪费了这三百多年的机会。”
他在书中写道: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不想让这宝贵的三百年淹没在一句“闭关锁国”之下,而是要让读者看到,中国也曾经有机会去学习西方、向世界开放,不管是在技术、商业、资金还是制度上。也让现代读者明白,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对外开放,但如果不吸取历史的教训,就会回归封闭的原点。
深度媒体、头部达人直播间都在推荐
跟随这本书找回”失去的三百年“
目前,包括新京报书评周刊、界面文化、财新、“书单来了”、得到等在内的多家平台以及东方甄选、罗振宇、吴主任、卢克文工作室等头部达人直播间都推荐了《失去的三百年》。
“书单来了”在10月最值得期待的新书书单中是这样说的:近代到底从哪一刻,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从鸦片战争往前,郭建龙一路追溯了整整三百年。他发现,历史其实同样给过我们走向世界的机会,但因为一次次微妙影响,却让我们从隆庆开关时的生机勃勃,一路走向了盲目自大的闭关锁国!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本书不要错过!
罗振宇在直播中介绍:这本书讲的就是1840年往回推300年的历史,这300年间,中国人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节点或者说是巨大的风险,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把握这次机会,又因为什么错过了这次机会?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重要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界面文化的推荐语:当前人们普遍认为,1840年之前的中国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整个国家都处于极端的信息匮乏之中。但是事实上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为了不让从明末到晚清的三百年淹没在一句“闭关锁国”之下,本书作者郭建龙希望读者看到,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中国有机会去学习西方、向世界开放,中国甚至已经存在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群体,海外的华人、国内与海外有联系的沿海居民、国内沿海地区的官员和商人,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西洋信息。在此基础上,他更进一步去探讨为何在国家层面上,当时的中国仍显得如此无知。
探照灯好书评委、作家刘晖老师评价本书:郭建龙的作品总有基本的问题意识,而本书讲的正是:在地理大发现后,中国如何失去了三百年。那是历史中的“三百年孤独”。而门是如何一半打开,又为什么完全关上?本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本书体例宏大,行文中颇见功夫。楔子一章,从一条小船的冒险之旅开始,通过官僚系统的层层反应,一步步揭示了古代帝国秩序的危机,是另外一种版本的“叫魂”。作者追问:中国历史上不止一次发生过对外开放,但如果不吸取教训,那么任何一次对外开放,最后在画一个圈之后,都会回归封闭的原点。
读者们的评价更是直白且真实:
郭建龙:
只有理解了这一次大倒退中的逻辑
才能理解之后的开放得来多么不易
《失去的三百年》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新书,对于郭建龙本人来说,更是如此。
这本书所描写的内容,不是歌颂古代王朝的伟大,而是探讨从地理大发现到鸦片战争爆发的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客观得失。让人们去理解,中国不是天生闭锁的,在几百年前就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开放,并将当时最先进的西方技术和知识尽数引入。但由于封建集权政权的性质,中国社会又忘掉了当初学习的一切,重归传统的闭锁社会。
他在后记中写道:只有理解了这一次大倒退中的逻辑,才能理解之后的开放得来多么不易,并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说:不管怎样,我希望读者们理解,历史和人一样,也有顺境和逆境,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顺境中保持谦虚,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