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你、我、他:
石油观察年会是最开放最创新会议,8位行业新贵分别担冈8个分会议的主持人,同台竞技的不仅是专业的修为,还是跨界才华的展现!相信新贵主持人能给您带来最欢畅的不一样的行业会议享受!
石油,燃烧的本就是激情,不是吗?
开局:战略对话——2030年前能源转型中的油气定位和前景
石油观察创始人&CEO,有着7年传媒,5年中央机关、3年石油央企从业经历,有新锐创新思想,深谙传媒,对石油行业、互联网都比较专业。致力于将石油观察打造成媒介+咨询+互联网科技为一体的数据型智力公司。
资深石油专家,东帆石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中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前首席研究员。在中国石油行业有30多年从业经验,先后担任中海石油物探公司总经理、中海油服公司执行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首席战略官。
石油天然气是稀缺品的神话已被打破,尤其是现在全球油气产量增量超过消费增量,以石油为首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石油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新的阶段,大家的目标开始从争夺资源转向争夺市场。有资源就有话语权也成为历史,现在购买力是话语权。这带来的最大的常识性的变化是,石油已变成一般商品,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霸主地位也不再坚挺,甚至可以说石油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正在迈向夕阳产业。
作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如果不转型,整个世界就转不动。另一方面,中国不转型,就会被孤立,今后的贸易就会遭遇诸如碳税之类的巨大挑战。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产业与市场部总监。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系,自1993年起先后在上海石油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任职。具有20多年的期货从业经历,在期货市场风险管理、产品设计与市场推广、国际原油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法律法规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2009 以来,主持完成修订天然橡胶燃料油期货合约规格设计,促使该等合约更为市场化,也改善了流动性;成功主持上市石油沥青期货;并主持完成了即将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的原油期货基本的运行方案设计,包含合约设计、交易结算交割规则、国际市场发展框架。
天然气作为三大主体能源之一,已经展示了其独有的高效、低碳和清洁优势。世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近24%,而中国仅6%,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促进中国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有基础设施保障和多来源的资源保障,另一方面要通过竞争形成交易中心,打造亚洲地区天然气贸易基准价格,提升中国话语权。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国内和国际能源市场和政策研究,重点是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牵头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多个重要能源研究课题,参与国家中长期能源战略规划起草及能源体制改革研究论证,担任部委和高校多个能源研究课题评审专家及部分能源政策研究机构顾问和专家委员,在国内外中英文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分析和评论文章。
导语:油气改革需要取得实实在在的突破
中国能源转型是一场革命,天然气在其中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天然气的供应能力必须扩大,价格竞争力必须提高。无论上游、中游、下游,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变革和突破,否则天然气就可能是明日黄花。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商业和法律学院访问学者(2013-2014),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博士后(2004-2006),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2004)。目前任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战略管理与创新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创新管理、数据/知识管理以及可持续转型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企业核心能力战略》(修订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部,合作编著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基础研究课题多项,同时承担政府和企业委托课题多项。
导语:地炼已成为继中石油、中石化之后的第三大国内炼油势力
地方炼化是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地方炼厂的炼油总能力达到2.62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34.8%,从规模上看,地方炼厂已经成为继中石油、中石化之后的第三大国内炼油势力。
面对国际低油价市场冲击,而国内新增炼能不断竞争和成品油消费量的下降,2017年整体产能仍将过剩,中国的炼厂,特别是地炼将会面临比前两年更加严峻的环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地方炼化行业如何定位?地炼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如何通过行业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如何提升核心能力?是地炼企业的重大战略问题。
石油观察年会举办以“地炼,能否晋升为中国炼油市场的高端玩家?”为主题的高端论坛,邀请炼化和地炼行业的专家学者,与地炼行业的企业家共商新形势下地炼行业和企业生存发展之道,欢迎参与和讨论。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副所长,石油市场问题专家,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油价、石油贸易、定价机制、石油金融等。参加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金融危机后国际石油市场走势分析》、《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我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等多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国际油价中长期走势分析》、《国内石油市场供需预测模型》、《国内外石油市场结构性变化趋势研究》、《国内外原油、成品油价格趋势研究》等多项集团公司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报告多次获得院级、集团公司级奖励,论文《石油美元规模、流向及其影响》获得第二届石油青年论坛二等奖。完成了来自国家部委、集团公司大量的临时性咨询任务。合著出版《石油价格研究》著作一部,在《国际石油经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等杂志发表了100多篇有关石油市场方面的文章。多次接受新华社、国际商报、石油商报、中国石化报等媒体杂志的专访。多次参与发改委、能源局等国家部委有关国际油价走势的座谈会。多次应邀在相关会议上做国际石油市场方面的讲座。每季度在中国石油季度市场分析会暨生产运行协调工作小组工作会议上做下季度油价走势分析的报告。多次参与国际会议并进行深入交流,2010年9月,参加第21届世界能源大会,其论文《Analysis on "new fundamentals" and range of oil price trend in the long run》被加拿大图书馆收录。2010年11月参加由国际能源机构(IEA)、国际能源论坛(IEF)和欧佩克(OPEC)三家联合举办的“石油市场金融化及市场监管研讨会”,并就中国问题与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2011年9月,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参加由美国国务院组织的国际访问者领导项目(IVLP)。
导语:2017年超低油价时代或将结束
2017
年全球石油市场会实现四年来的首次再平衡,甚至会出现供应略小于需求,缺口大约为每日45万桶。2016年国际原油年均价可能不会超过每桶45美元,预计2017年会超过每桶50美元,甚至达到每桶60美元,意味着超低油价的时代或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