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正式在中国开设门店算起,星巴克二十五年的“中国实践”正印证了那句话:越努力越不幸。
一边是抄作业努力本土化,但另一边却似乎越来越不懂中国。
核心问题出在哪里?本质上是星巴克高估了“高单价+强空间+西式风格”的固有模式在中国咖啡市场的增长,这种模式并非没有增长空间,而是他们的预期太高了。
以星巴克为代表的连锁咖啡品牌,在过去穿越消费周期的过程中,验证了两大朴素的规律,这也是整个咖啡行业历史的共识:
第一个共识是同质化的底色。随着行业发展进入中后期,咖啡行业品类的同质化竞争程度会越来越高。尤其随着咖啡消费习惯走向成熟,门店品类的竞争更加集中在传统的咖啡含量更高的单品上。一女哦门店口味创新节奏逐步放缓是必然性事件。
而这都会引向一个结局:连锁咖啡品牌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会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更小,没有品牌可以垄断一个单品,瑞幸过去的“咖啡奶茶化”已印证了上述规律。
第二个共识是咖啡需求的分层。从长远来看,消费者的咖啡需求最终会分化成以下三类——
一是功能性需求,对口感要求低,对价格敏感,对品牌忠诚度低,比如9.9一杯的美式,消费者喝瑞幸、幸运咖还是便利店咖啡,本质上没有区别;二是升级性需求,这类消费者向往品质和口感,对价格相对不敏感,更加重视品牌,三是猎奇性需求,咖啡只是充当社交货币,对口感、品牌等要求不高,比如各地地域咖啡店推出的特调。
这种长期的“大共识”孕育出了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但中国咖啡市场也有自己的小共识,这是通用性和独特性的差异,这恰好是星巴克需要加紧追赶喝学习的地方。
“小共识”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因,中国咖啡没有口味的历史基因,因此注定了咖啡巨头们要承担市场教育者的角色。瑞幸的出现无疑抬高了竞争,但不能单纯地认为当下的中国咖啡市场已经“供大于求”,需求还有挖掘的空间。
二是竞争。星巴克最大的对手瑞幸,某种程度上崛起于星巴克忽略的大众市场,叠加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这部分人群为瑞幸带来了流量红利,为其后续的规模效应奠定基础,这也是为什么瑞幸短时间内比星巴克早进入“万店时代”的原因所在。
大共识叠加小共识,短期来看,星巴克激进的目标下,还是会中国市场继续卷。现阶段,更多的中国咖啡品牌正在寻找更多的模型、更多的方法,做出更多的尝试,星巴克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这个行业在未来依旧会出现新玩家与新想象。
参考资料:1、国金证券:日本咖啡行业启示录之供给篇——连锁咖啡的竞争与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