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仓并非新鲜概念。互联网大厂就曾开辟类似的“前置仓”赛道,只不过是自营模式,以生鲜蔬菜品类为主,普遍面临着高损耗率和低毛利率的挑战。
包括美团、饿了么、京东在内,布局了即时零售的大厂,都以平台模式向各类零售品类的第三方商家和从业者开放,平台提供运营指导、流量扶持。
相比传统商超,闪电仓对门店选址要求低,居民区、写字楼都可建仓,租金成本低、且容纳更多的SKU。
在“2024美团即时零售产业大会”上,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就曾表示,同样是200平方米的面积,便利店陈列商品的最小存货单位(SKU)为2500—3500个,闪电仓的SKU为6000—10000个;便利店的月销售额约为35.5万元,闪电仓的月销售额约为50万元;便利店的利润率为1%—5%,闪电仓的利润率为3%—10%。
对于每一位身处其中的闪电仓从业者而言,货盘也是商家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以二三线城市为例,7000-7500SKU的货盘,商家通常需要支付55-60万左右,在亏损退场时,如何清货盘也是一大难题。
在北京经营一家闪电仓的张清介绍,
闪电仓主要消费场景依旧是满足用户的应急需求,
他们通常通过搜索产品进店,因此商家需要有足够丰富的货盘,比如用户修灯会用到的梯子、搬家用的纸箱子。
他在北京国贸附近的闪电仓,爆品之一是折叠椅,因为有很多临时会议需求的用户,会在店内批量下单,一次就可以赚几百元。即使这些货品平常在店内很难出单,但商家需要备货。
在运营上,闪电仓店内会有引流商品、折扣商品和利润商品,当低价商品吸引用户进店之后,这些利润商品才是商家赚钱的关键。
比如,作为高毛利的酒水品类,美团就亲自下场开拓了自营酒水仓“歪马送酒”。Tech星球在一家“歪马送酒”线下仓店看到,店员会着重推销一款自营的“歪马精酿德式小麦啤酒”产品,客单价在30元左右,据店员介绍,每月需要完成100单的销售指标,这些自营精酿啤酒品牌,每单能有更高的利润。
做闪电仓多年,老徐则将这门生意称之为
“弯腰捡钢镚”,“很累,现在卷到只能赚一点小钱。”
目前还留在牌桌的个体从业者,需要从各个环节大幅压缩成本,老徐说,他现在采用“众包骑手+商家自配送”混合配送模式,后者主要是商家在闲时配送一些近距离的订单,以降低配送成本。
据一位美团众包骑手透露,闪电仓每单可以获得收入为4元,通常十几个骑手会负责两个闪电仓,在下午3点时候,他向Tech星球展示的一家排名靠前的闪电仓品牌订单已经达300多单。
用户需求非常丰富,该骑手表示,比如附近医院里有人下单折叠床,他的电动车根本无法配送,也经常会有成箱桶装水、啤酒等大件产品订单。
货盘是闪电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同质化也较为严重,并且日用百货市场价格透明,溢价空间并不高,
老徐说,一些商家为了提升利润,现在会将货品调整为一半都是白牌商品,但弊端在于24小时网上超市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打假和举报,甚至有专门的“打假团队”以此谋生,以“三无产品”为由让商家进行赔偿。
社区团购之后,闪电仓背后的万亿即时零售市场,是互联网大厂争夺的新战场。闪电仓的服务对象不是餐饮外卖用户,而是需要日用百货、鲜花、药品、数码等商品的用户。
交银国际根据各公司披露的数据估算,2022年,即时零售业务按交易规模排名,第一名为美团(美团闪购及小象超市),市占率约34%。这也是美团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排名第二的为饿了么(不包含外卖),市占率约26%;京东到家排名第三,市占率约15%。
两大本地生活平台在今年的即时零售大会上,披露了各自的目标。美团宣布未来3年要新增7万个闪电仓,意味着未来3年中平均一天新增70个美团闪电仓。饿了么虽未公布具体入驻平台的仓店数量,但已放言将在未来三年开出10万家“近场品牌官方旗舰店”。
据自媒体《鲸选Pro》报道,京东秒送业务暂时没有设定具体的业绩目标。内部对京东秒送的目标是全面对标美团闪购业务。
闪电仓市场的想象力在于,人们从应急消费需求,到日常消费需求的习惯进一步养成。对平台而言,如今供给侧的丰富度大幅提升,且主动参与意愿强烈,典型代表便是大型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