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省沧州市火车站附近的街边商铺统一被装上黑底白字招牌,引发舆论争议,甚至有网民戏称其为“沧州殡葬一条街”。
网传视频截图
12月16日,有媒体记者从当地多名商户处了解到,遭吐槽的“黑底白字”招牌已连夜拆除,目前当地正准备安装新招牌,颜色可以选择。事件引发的争议泛起,部分讨论上升至城市治理、“浪费公帑”等角度,“刹住歪风”成舆论主流呼声。
“统一招牌”事关城市建设、民生民心,此次“黑白招牌”的主要争议点便是地方疑似“一刀切”之举。有舆论据此强调应尊重商户招牌设计个性化和自主经营权。
人民网评论称,“招牌管理应当尊重个性,彰显个性。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店铺招牌的改造无可厚非。但是改造不等于通过‘统一服饰’来达到整齐的效果,更不等于通过限制商业活动来达到规范规整的目的。城市治理归根到底是要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良好的城市发展氛围。直观感受是让居民生活便利,商铺健康经营”。大象新闻评论称,“商铺的招牌如何设计、如何悬挂,那都应该属于商家自主经营权的重要部分。只要不影响市容市貌,不违反公序良俗,不侵犯他人权利,外人就不宜过度干预。不然,既可能招致商家的不满,又可能侵犯商家的商标权或自主经营权”。
此外,招牌拆装的费用再度引发“浪费公帑”争议。舆论揣测背后或蕴藏权力寻租和隐形腐败风险。有媒体据“商户称招牌更换‘没人来收钱’”质疑称,“黑白招牌是谁设计拍板的?属地街道办答曰‘不清楚’。其实,这事还有太多的‘不清楚’,比如原来好好的招牌为何要拆?谁拆的?谁来为两次折腾买单?拆旧换新有没有与商户协商?这些‘不清楚’,都该有清楚的回答。因为关注此事的公众不是在看荒诞剧,而是在关注涉及多方利益的公共治理问题,一番折腾谁来买单?几拆几装,如此浪费公帑,不心疼吗?”大象新闻评论员追问称,“这拆了换,又拆了又换,得有多折腾?又得花多少冤枉银子?这银子让谁去掏?但无论让谁去掏,浪费是注定的。造成如此浪费的决策者,是不是应该为这不应该的浪费负责?”
对于城市发展建设而言,“统一招牌”面上损坏的是市容市貌,但里子里波及到的却可能是营商环境、政务形象。
梳理发现,上海、云南昆明、湖北十堰、陕西西安等地也都曾出现过类似事件。《光明日报》关联地方城市治理能力评论称,“‘公墓风’街道的画风是个警示,城市规划不能率性而为、鲁莽操作。其实,从一块店招、一条街道的治理里,也能看出一个地方打造服务型政府及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底色。尊重民众的审美需求,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利,是应该被反复重申的”。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统一牌匾”事件往往会被定性为乱作为、一刀切,即便有关部门即刻做出整改,短期内也较难完全修复受损的公信力。特别是当类似事件发生时,被关联讨论、舆情搭车的可能性较高,存在长尾和反复被翻炒的可能。
在此舆论背景下,因“权力洁癖”“城市强迫症”突破执法边界的举动更是会引发舆论的关注聚焦。有媒体观点指出,任何“一刀切”的、强制的、粗暴的运动式治理,都可能导致管理效果失衡。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克制追求整齐划一的“权力洁癖”,对市场行为进行引导规范时,也当诉诸精细化管理,寻找到管理的平衡。
铲除新旧形象工程、防止“新形象工程”发展为“毒瘤”成为民生新期待今年3月以来,全国各地陆续传达学习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关于坚决纠治部分地方基层搞“新形象工程”问题的工作提示》。根据部分地区的统一表述,“新形象工程”就是指在一些地方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非必要、非急需项目,而且形式隐蔽、名目巧立。
不少网民表示,“‘新形象工程’华而不实,浪费财政资源,损害政府部门公信力,必须下大力气整治,刹住这一歪风”。
当前,类似“统一招牌”“大建城市展览设施”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在反复冲击地方政务形象的同时,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影响。
从宏观层面而言,下大力气铲除新旧形象工程、防止“新形象工程”发展为“毒瘤”现如今成为新的民生期待。澎湃新闻评论认为,“要治理背后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就要让各类民生工程回归群众的真实诉求和迫切需要,就要将工作考核标准对接群众的真实满意度”。《广州日报》发文建议称,“要完善政绩评价体系,将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长远目标纳入考核范围,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导领导干部端正政绩观。要健全责任追究机制。通过问责和惩治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让相关决策者没法拍拍屁股就走人”。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从微观城市治理角度来看,市政部门应集取民意,在平衡规范与个性间寻找出口,既保持基层治理的“边界感”,也要给城市发展留下人文关怀,交出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