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至2023年,艺术家刘雨佳在长白山和松花江上游地区进行了四次拍摄,影片《微光渐暗》(2023)将冰封的松花江视为一个时空穿梭的入口,在纪录影像中融入了西伯利亚地区和兴安岭地区民族志、东北文学和民间神话传说的片段,虚构了一系列的生态故事。2022年8月,刘雨佳深入长白山,被“森林里闪烁不定的林下光”所吸引,她认为那是“森林生态的灵魂所在”。在她的微距镜头下,蘑菇、苔藓、昆虫、土壤共生,构成了影片《蘑菇》(2023)中的微观丛林。在长白山,她也拍摄了亚洲最大的人参交易市场——抚松万良人参市场(《市场》,2023),这一在中国传统中拥有灵性的植物,为了满足人类的养生需求,“最后变成了一种非常廉价的经济作物”,被卷入了庞大的产业链,几乎失去了作为野生人参的灵性。
在2023年第14届上海双年展中,刘雨佳的两件作品在同一个展厅中呈现,双年展策展人之一向在荣说,在大屏幕上播放的《蘑菇》中“巨大的蘑菇和声音让我们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本身就是一种有灵在场”,而《市场》则在一侧的监视器中播放,两件作品的并置构成了一种前现代与现代的对照,暗指出另一重叙述结构——灵性的存在及其消逝。
向在荣在参与本届双年展策展时,提出以九个“地宫”作为整体结构,刘雨佳所在的地七宫“远程反射疗法”探讨了宇宙中的支配力量如何作用于身体,并以此为视角观察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刘雨佳的作品与张文心、苏咏宝、爱玛·孔茨(Emma Kunz)、玛丽亚·赖(Maria Lai)的作品同在此宫,向在荣提及,在布展时他忽然意识到“那个宫里基本上都是女性艺术家,全部聚集在了这么一个关于疗愈的场域。里面可能有一些冥冥之中注定的东西它把这些艺术家聚在了一起。”
我们所处的世界中已不存在纯粹的自然,而是人类介入后的“第二自然”,在自杀式现代性的介入与改造后,万物拥有同一种命运,即使是林下光所笼罩的微观生物,也被气候变化所无形地影响着,原始与人工之间的疆界也非泾渭分明,前现代的幽灵飘荡在现代性的时空之中,令秩序迷离破散,从而发现新的、具有别样能量的关系。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艺术家是现代的萨满?”向在荣在本期播客中问道。从自然的疗愈中拾取的灵性之思在当代能够产生哪些新的分泌、混合和碰撞?艺术家对生态的关注能否如其所说能够“给越来越死寂、官僚的当代艺术一些破解的迷药”?本期《未来志异》邀请艺术家刘雨佳与评论人、策展人向在荣共同讨论,从长白山的飞雪冰冻到伏地生长的蘑菇森林,从萨满、女巫医、离群索居的汉族夫妇的故事中,捕捉隐约闪烁的灵性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