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和再融资的有趣问答(一)
正闻菜
1.问:“为什么说IPO上市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变化?”
答:
实行IPO注册制之后,上市的规则很确定,上市的结果比较确定(被否的案例较少),审核的速度比较确定(一般6个月出结果);发行市盈率的上限也放开了,由投资者自主进行价值判断,上市公司的数量会相对较快增加,未来所有板块会全面实行注册制,这是新《证券法》要求的,让企业真正专心做好企业,企业经营好了,上市就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当然,新的《证券法》生效后,券商等中介的责任加大了,集团诉讼或代表人诉讼会加速证券市场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相当于引入千万双眼睛一起盯着上市公司,顶格的法律责任是个天文数字;上市公司退市也变得更容易,净化消化系统的速度也更快;VC、PE的投资周期也相应有所缩短……等等各方面,感觉IPO上市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变化,规则更加科学合理。
2.问:“核准制和注册制,在审核时间方面有哪一些差异?”
答:
核准制有排队,但现在排队数量明显变少,注册制也分流了不少项目。注册制审核时间是3月+3月(审3个月,回答问题3个月),相当于注册制中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时间“进度条”,每个企业自己有一条车道,而不是堵车排队的问题了。注册制的审核时间方面,让人们的行为有良好的可预见性,方便做好各种募投项目等安排。注册制情况下,除非企业有一些情况发生,耗时会多一些,例如现场检查等,但速度已经是快了许多。
3.问:“若要上市,是在境外上市好,还是在境内上市好?”
答:
一是
要考虑流动性的问题,市场投资者的数量和流动性很重要,上市询价估值、交易活跃度、股份减持、免费广告受众面等均需要有一定基数的投资者作为基础条件。水池水比较浅时,跳水容易撞到,水深一些,才比较好玩。
二是
考虑上市后续的长期成本,有些语言、会计准则、交通、监管环境差异、政治因素等问题。
三是
上市公司产品销售或服务的主要市场在哪,上市的广告效应挺好的,有大量免费广告的机会,若在境内上市,例如,央视财经2套的正面新闻播报(免费)、股民们天天关注公司的简称和代码。
四是
考虑到哪个市场的投资者更能理解你、认同你,境内外投资者了解一个公司需要很多的背景、国情等信息,跨境上市需要考虑这些相关因素。
4.问:“IPO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如何理解?”
答:就是要多说一些大家比较通用的语言,减少大家的认识成本,用一般投资者能理解的语言去表述。例如,多卖一个产品的收入,就少说是“边际收益”;公司出现一些负面情况、复杂度提升,就不要说是“熵增”;公司人员流通性大,就不要说是“员工自主择业的权利充分”。个人意见,具体以监管部门的意见为准。
5.问:“发行人有一个厂房,券商希望政府出具一个‘五年之内’不会拆除的盖章证明,请问需要由哪一级政府出具?”
答:
审核过程当中,倒没有强制要求哪一级政府出具相关的证明文件,但是越有说服力、越有公信力的主体,盖的章证明力就更强,投资者总希望减少不确定性风险,否则厂房搬迁成本、生产节奏变动等因素均对上市公司有所影响。个人看法,具体以监管部门的意见为准。
6.问:“创业板再融资对使用募集资金购置办公用房产是否可以,这部分资金占募集资金总额比例有要求吗?是不超过30%还是不超过10%呢?”
答:
应该
可以,没有要求。补流有要求,购买的固定资产的没有明确限制(过剩产业之类的除外)。再融资问答里面,有几条涉及到募集资金使用要求的,可以参考。
个人意见,具体以监管部门的意见为准。
7.问:“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怎么理解?”
答:
一是
真实
,就是不要虚假陈述,不要造假,若有虚假陈述,便很可能构成IPO的硬伤,真实性往往是IPO推进的一项重要关注点,上报前,若有心里发毛的地方,就要注意了,诚实是人世间的第一策略(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若有公司是新三板公司,要注意信息披露前后的一致性;
二是准确
,就是不要有误导性陈述,招股书里面披露的内容要准确。有一次走访一家公司,问他在行业里面排第几,他说“我们排第三,但是我不知道第一名、第二名是谁”,实际上他说自己是行业龙头,本身这种说法就不准确。就像有人问你工资多少,你说不到10万元,实际8000元,这也是披露不准确;
三是完整
,就是不要有重大遗漏,有一次一位董事长说,他的公司被人告专利侵权,要他赔偿60万,董事长认为这是个小事情,但是诉讼请求第2项是停止侵权,这个就有可能涉及要把生产线关停的问题,不仅仅是几十万的问题,而可能是几千万的问题,发行人和券商看法就不一致了,所以信息披露不要有重大遗漏。另外,券商和发行人意见也要充分沟通,也曾出现过发行人对券商不完全坦诚的,结果后续就出问题了。
8.问:“上市都有哪些好处?”
答:
上市可以让公司引入公司现代治理结构,二代不想接班也没有传承问题,有专业的人来共同管理好公司,同时还有大量的股民可以帮忙盯着公司;上市可以融入一个更强大的朋友圈,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上市可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工具包,弹药库武器品种更齐全,会带来大量的现金流,例如创业板小额快速融资;会引入更多的客户流,原来客户不一定采购你的产品或服务,但客户发现你成为上市公司之后,可能就会采购你的商品或服务;会带来很多广告流,多少股民会开始认识你,公司的消息,经常会在网上、行情软件、财经新闻里看得到,降低公司的营销成本;会引入人才流,公司若原来处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很多人才不愿意来,但你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人才可能就会选择来你这边就业;也会实现老板、股东的财富增值。若决定要上市,就要想着“大道不易”,"易"是改变的意思。
9.问:“上市之后小额快速融资是怎么回事?”
答:
如果一家企业需要快速融资,最高3个亿,材料上报后,交易所两天受理,三天提交注册,证监会三天完成注册。差不多是八天的时间,相当快速。所以上市之后会增加很多融资工具包,会有很多的助力,上市就是走上一个发展的快车道。
10.问:“有的老板说不想上市,因为上市快,退市也快,怎么消除他这个顾虑?”
答:
很简单,举一个例子,你好不容易考上了北京大学,却整天担心被学校开除,有这个必要吗?当个好学生就可以了,没必要有太多的顾虑。
11.问:“《股票上市规则》设置了多套上市标准,发行人申报后能否变更此前选定的上市标准?还是要撤回重报?”
答:
创业板上市委员会召开审议会议前,发行人因更新财务报告等情形导致不再符合申报时选定的上市标准,需要变更为其他标准的(换另一套标准),应当及时向交易所提出申请,说明原因并更新相关文件。保荐人应当核查发行人变更上市标准的理由是否充分,就发行人新选择的上市标准逐项说明适用理由,并就发行人是否符合上市条件重新发表明确意见。就像高德地图导航,我们不小心走错路口时,它一般会重新规划路线,而不是让你退回去重来。
12.问:“我们这家公司暂时还没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又没有想上市的明确目标,也在犹豫,怎么办?”
答:
一是
可以让董事长多跟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们交朋友,多交流,当然也要关注核准制下成功上市的董事长经验传授的适配性问题,注册制情况下有一些差异;
二是
可以让董事长去参加相关的董秘培训班、实际控制人培训班等;
三是
告诉他的下一代不想接班的话,该怎么办,要做好一些预防措施;
四是
拿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来刺激他,让他看看别人的发展速度、知名度、客户提升的速度,以及整个公司的改观情况。
13.问:“收到反馈意见后,某个问题我们回复了一个很大的篇幅,为什么这个问题还有第二次反馈呢?怎么做才能让审核员没有多次反馈?”
答:
反馈意见中,肯定是希望发行人、中介机构加大信息披露力度,长篇大论不一定有用,关键是要答到点上,并有充分的信息披露。《骆驼祥子》里有一句话:“这世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所以,信息披露贵在真实、准确、完整。
14.问:“我刚开始准备IPO,但是很多东西不懂,心里面很没底,略紧张,怎么办?”
答:
我记得我刚开始学车时,开车上路,心里面极度紧张,变车道时,后车的车灯让我极度恐慌。当时我看到有些人,边抽烟、边开车,还可以把那只拿烟的手放在门边上,我觉得这个人太厉害了,竟然只用一只手就能开车,而且不慌乱。但当我开了1000公里左右之后,我也慢慢能这样了,只是我不抽烟。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从不懂到懂,不用太担心,有一个过程。当然,如果自己开车真的很没底的话,还是要请非常专业的人来掌舵、陪驾。
15.问:“有人说注册制有更大的包容性,怎么理解?”
答:
注册制主要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提高透明度和真实性,由投资者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原来可能构成上市障碍的事项,注册制下仍然可以通过充分披露完成上市。注册制就像是告诉家里的小孩,开水壶是烫的,但小孩硬要去摸一下的话,可以摸,但责任自负,因为风险因素已经充分告知。
16.问:“注册制非公开发行还没要聆讯吗?”
答:
非公开不需要通过上市委会议。这使得融资的速度更为便捷,效率更高。已经透明化的公司,再融资就方便多了,所以凡事总有个开始。
17.问:“为什么有的公司2018年就启动IPO的准备工作,然后要到2022年才申报?”
答:
中介机构入场后,经过评估,认为2018年的资料和公司的规范性不足,或者财务数据不那么好看,不打算以2018年作为报告期的第一年,而是以2019年作为第一年,因此只有到2022年才能申报了,这也是公司和中介机构充分商量之后的决定。拟IPO的公司,大多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这是正常的。
18.问:“我们公司上市之后,若被纳入指数成份股的话,有什么好处?”
答:
如果被纳入成份股的话,很多基金会配置咱们公司的股票,投资者关系管理就省了一份力,对咱们公司的股价可能有一定的稳定作用,算是一种利好。所以,可以适当关注咱们公司被纳入指数成份股的可能性。
19.问:“每次上市委会议,多少委员参加,怎么形成决议?”
答:
每次审议会议由五名委员参加,法律、会计专家至少各一名,会议召集人根据参会委员的意见及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经合议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审议意见。大家会比较关注“经合议”是什么意思,你生活中也没有这样的经验,一件事情一开始你是反对的,但是经过讨论之后,你却同意了,这就是一个信息充分沟通的结果,所以“经合议”可进一步减少信息不对称,制度更科学合理。
20.问:“为什么有的发行人,接不住IPO反馈意见?”
答:
交卷之后,就不要想着改答案了。所以报上去之前,心里面发毛的地方,要确保能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否则有的反馈意见是接不住的。交卷之后再找老师改答案,是没有道理的。
21.问:“现在IPO否决率很低,是不是券商报上去就基本上能过?”
答:
网上看到一句话,妈
妈为什么不挑食,因为妈妈买菜的时候已经挑过了。(妈妈指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