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20多个省市发起了纾困基金,为缓解部分民营企业的质押问题。不过对于政府而言,此次纾解并非救市。而如何从众多申请民企中选择需要纾解的对象也是一大问题。那么此次成为第一批被纾解的对象的上市民企,他们又有那些“优势”呢?
在过去一周,“纾困”资金开始逐步流入民营企业,第一批得到纾困的民营企业逐渐浮出水面。
11
月
15
日
晚间,连续有三家
上市
公司发布
公告称
自己获得了国资的帮助
,
成为第一批
资金
得到纾解的民营公司
。
这
三家
公司分别是
胜利精密、达实智能和润和软件
。
在此
之前,包括
嘉寓股份、正业科技
等上市公司均得到了当地国资的资金支持,用以
解决股票
质押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本次
政府出手的驰援,实际存在一定的
标准
和门槛
——仅以
深圳市为例
,
目前
申请和
排队
的企业达到了100
多家
,而如何从中选择驰援的对象,
是
深圳市国资委需要面临的问题
。
那么
这些第一批被选中的“幸运儿”又有哪些特质和
背景
呢?
润和软件:从千亿目标到被“纾困”
从种种迹象来看,润和软件都是一个出道既巅峰的企业。
润和软件公司创始人周红卫
1
989
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
2
006
年创办润和软件,以
1
0
个人的规模为基础从事软件外包行业。有意思的是,仅公司成立同年,周红卫便获得了中国软件企业(出口)外包成就人物和江苏省高层次人才计划拔尖人物。
而
2
006
年之前关于周红卫的履历则颇为神秘。
2
007
年,润和软件在仅仅成立一年之后,便买下当时南京软件谷一块地块,命名润和创智中心,并成立江苏润和南京外包园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负责创智中心运营,前者占地
3
.7
万平米,总建筑面积
1
5
万。目前这家公司为上市公司子公司。
而周红卫本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为南京软件谷“招商引资”,号召外商加大投资,强调公司内部党建等等。
2017
年,周红卫曾在公司的干部大会上提过一个小目标:
5
年内润和软件将成为千亿市值企业,成为世界软件百强中坚企业,员工达到中产阶级收入水平。然而如今沦落到亟待“被纾困”的地步,周红卫的小目标如今看来却颇为令人尴尬。润和软件最高市值出现在
2015
年
6
月
4
日,达到
355.49
亿元,截止
1
1
月
1
7
日市值仅为不到
90
亿,
从业务模式来说,润和软件的流动性危机是如何出现的呢?
润和软件以软件外包业务起家,主要以人员外包外驻的IT外包为主,客户则主要为企事业部门与外企等。近年以来,周红卫一直表示润和软件的“人海战术”在未来软件服务行业落于下风,意图错位开拓金融软件服务市场。
2
014
年,润和软件斥资
7
.2
亿收购捷科智诚,后者主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领域第三方专业测试业务,原有客户囊括中、农、建等
3
0
家银行;
2
015
年斥资
2
2
亿收购联创智融,为银行软件外包专业供应商,借助收购拓展银行客户意味明显。
然而在事业、银行等客户结构下,润和软件的应收账高得惊人。润和软件截止
2
018
年三季度应收账款总额
1
4.6
亿,为历史最高水平;而留存表内的未分配利润仅仅为
9
亿,货币资金仅为
6.9
亿,现金流与回款压力在强势的客户结构下似难抬头。
今年9月,润和软件被传出“变向裁员”风波,目击者称“多位老员工哭着离开办公室”。而公司证券部则表示公司并未裁员。
胜利精密:苏州“外商战略”的尖兵
服务海外企业与服务产业园区建设,似乎是
“被纾困”企业的共同特点。
11
月
15
日
,
胜利
精密披露公告
称
,
苏州高新区
管理委员会拟成立支持企业发展基金,用于降低苏州高新区辖内上市公司大股东高质押率,公司属于首批重点支持企业
之一。
根据
最新的质押情况,公司控股
股东
高玉根
持有
公司
约
9.42
亿股
股份,其中处于质押状态的约8.83
亿股
,
质押
股份占其持有股份的约94
%
。
近年
来胜利
精密
的
业绩并不尽如人意
,
财报显示
,从2014
年
-2017
年
胜利精密
已经连续
4
年经营性现金流
净额为负。
从
2012
年
开始,净利润增长一路下滑,
到
2017
年
业绩补偿款已经是公司
净利润的
重要来源。
胜利精密成立于
2005
年,
经过
多年的发展,主业
从单一的结构件制造,变为精密制造、智能制造和新能源
,服务的
客户多
是外企
,
而这些外企客户
是
多年前苏州园区
建设
,吸引进来的大量外资
。
1994
年
,在得到
国务院
的批复之后,苏州园区
正式开发建设
,
在
当年的
中新联合招商首批
14
个项目举行签字仪式中
,
韩国三星、美国
BD
、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驻园区。
作为长三角
对外开放
桥头堡
,
苏州
园区
成为
当时
苏州经济
的
增长点。
资料
显示,2003
年
,苏州工业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苏州市1993
年
的
水平
,
相当于
十年
再
造了一个新苏州。
外资
的到来也拉动了一批苏州企业的成长,以华硕为例,
华硕在苏州高新园区有一个工厂,员工总数超过
8
万人,进出口总额
150
多亿美元。苏州本地共有
1110
家企业,为其做配套。而
胜利精密就是其中之一。
1993
年之前
,
高玉根
还只是一个在
国有电子
企业模具
间
的工作的工人
,
然而1993
年
苏州的国有
企业
承包制,导致了
工人
下岗。离开了
国企
的高玉根
和
几个同事,干起了小承包,正好赶上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有了搞配套的机会。这个
小厂
叫
胜利模具,
后来
被胜利精密收购。
2004
年
,胜利
模具的
管理层发生了
分歧
,在分歧中,高玉根离开了胜利模具,
并于
2005
年创立了
胜利精密。
在
苏州
园区
最为鼎盛的时候,
胜利精密
在享受着苏州吸引外资带来的红利
。
2
010
年
登陆资本市场。
2009
年
胜利精密的重要
客户飞利浦关掉了苏州
工厂,
随之而来
的是苏州
园区
的外资开始
逐渐撤离。在飞利浦
撤离之际,高玉根曾表示,“世界工厂,主要就是利用大陆一段时间土地便宜、劳动力便宜的优势。研发和销售中心很少放在大陆,做不好,卷着皮包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