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获取本期论文及其代码、数据等补充材料
雷晓燕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张春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李昕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
赵波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目标之一。本文利用微观家户消费数据和投入产出表信息,系统性地预测了人口变化通过消费需求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变化不仅通过总人口和总能源消耗的减少降低碳排放,还通过人口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改变促进低碳转型。人口变化的碳减排效果到2030年可达到约3.0亿吨,到2060年可达到约34.5亿吨,这可为碳达峰时间贡献约1年,为碳中和时间贡献8~10年。在人口变化的远期碳减排效果中,人口总量变化的贡献约占六成,年龄结构变化的贡献约占四成。中国人口变化潜在的碳减排效果巨大。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并科学规划转型路径将有助于中国平衡碳减排与稳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平稳低风险的绿色低碳转型。
关键词:
人口变化 碳减排 绿色发展 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分型与优化治理:经验分析与政策模拟
刘达禹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陆宇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
田方钰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本文首先对中国历次典型通货膨胀进行了分型,随后构建多断点费雪方程识别出中央银行应对不同类型通货膨胀的治理方略,并结合通货膨胀直观成本明确了以往时期通货膨胀治理的经验和不足,最后通过政策模拟为优化结构性通货膨胀治理提供了可行预案。研究发现:(1)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可归为全局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两大类,全局性问题可分为全局性通货膨胀和全局性通货紧缩,结构性问题则包括物价正向“剪刀差”和物价逆向“剪刀差”。(2)2012年以前,中国物价端的矛盾主要是以全局性问题呈现,而在2012年以后,结构性问题不断凸显,物价正向及逆向“剪刀差”交替出现。(3)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问题对应着不同的治理方略,对于全局性问题,令政策利率盯住CPI通常就可以化解;至于结构性问题,令政策利率盯住PPI则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4)面对当下全局性低通货膨胀嵌套结构性紧缩的复杂局面,通货膨胀综合治理应更多聚焦于矛盾的始发点。考虑到本轮复杂型低通货膨胀起源于消费端的长效需求不足,故盯住CPI端进行综合治理是最权宜的调控方略。
关键词:
通货膨胀分型 多断点回归模型 政策反事实模拟 通货膨胀分型治理
数字科技企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基于数字化供应链视角的理论与经验证据
蒋为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倪诗程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彭淼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变革提供了新动能。本文从数字化供应链视角探索了数字科技企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效率变革的理论机制。基于中国工商注册企业数据库披露的多维企业信息,本文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方法识别了数字科技企业,构建数字接近度变量以刻画数字科技企业与实体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结合中国税收调查数据库,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科技企业赋能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及其机制。本文研究发现,数字接近度提升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供应链视角来看,数字接近度的提升不仅形成了企业对中间品供应商的搜索优化效应,显著降低了企业中间品投入成本,而且能够产生数字营销效应,扩张企业需求市场规模,最终共同驱动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溢出效应来看,数字科技企业对制造业企业的赋能效应能够通过供应链实现溢出影响,通过中间品溢出效应和需求溢出效应显著提升供应商以及客户的产出与生产率水平。
关键词:
数字科技企业 实体经济 数字化供应链 全要素生产率 搜寻匹配
数字基础设施如何畅通区域间资本要素流动——基于企业注册大数据的证据
刘秉镰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袁博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刘玉海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能够在更广的空间上推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是促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力量。本文借助超大体量工商注册数据测算了国内城市间投资流动,将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借助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基础设施对城市间投资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显著促进了城市间投资流动,包括投资频次增加、资金规模扩张。作用机制方面,数字基础设施通过缓解地区间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投资流动;数字基础设施引致的市场规模扩张对异地投资形成拉力,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对异地投资具有推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投资流动的促进作用在异质性城市之间存在非对称性特征,表现为强势地区对弱势地区的虹吸效应,这与“卢卡斯悖论”一致。此外,本文还基于投资的行业特征和规模特征探讨了异质性。总体而言,本研究从资本流动视角凸显了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能够为建设统一要素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投资流动 城市对 信息不对称 统一大市场
王海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郭冠宇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尹俊雅 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加快绿色创新、形成绿色新质生产力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更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下简称《指导目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发现《指导目录》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机制分析发现,《指导目录》既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化调整、给予企业财政扶持和信贷支持来优化企业面临的外部绿色创新环境,也可以通过促进要素结构向研发型转变、提高企业绿色投资水平、促使企业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来强化内部绿色创新能力。异质性分析表明,《指导目录》对市场化程度、政府环保重视度和公众环保关注度较高地区、劳动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行业、非国有和小规模企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基于产业关联的研究结果表明,《指导目录》的影响存在行业溢出效应,并能促进上游企业绿色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指导目录》的绿色创新效应可以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本文结论可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也可为中国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提供实践反思与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绿色创新 低碳发展
企业供应链风险与纵向并购决策之谜——来自文本挖掘的经验证据
蓝发钦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晓敏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文婷 信阳师范大学商学院
徐卓琳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传统交易成本理论认为,通过纵向并购实现一体化是企业降低供应链风险、提升供应链韧性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近年来供应链风险日益加剧,企业纵向并购活动却未如预期般活跃。聚焦于这一现象,本文借助于文本挖掘技术解读中国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构建企业层面供应链风险指标,系统检验了供应链风险如何影响企业的纵向并购决策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与传统交易成本理论相悖,暴露在高供应链风险中的企业反而减少了纵向并购投资,这一现象在价值链嵌入位置较低、区域贸易壁垒较高及数字化转型滞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供应链风险冲击下,商业信用挤占削减了企业内部现金留存,同时金融摩擦加剧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外部信贷融资获取,内外部融资受限使企业陷入流动性困境,成为企业无法开展纵向并购活动的重要原因。提升区域数字金融服务质效、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为企业通过纵向并购进行供应链风险管理提供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支持。基于纵向一体化视角,本文指出企业投资意愿与投资能力间存在错位,揭示了企业“供应链风险上升—流动性约束恶化—供应链管理失控—供应链风险进一步上升”的现实困境。研究结论对构建安全、有韧性的供应链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供应链风险 纵向并购 文本挖掘 数字金融 风险管理
政府数据要素共享的稳投资效应:来自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的证据
叶永卫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余田田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陶云清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陈建兴 广东金融学院信用管理学院
获取政策信息是企业掌握政府调控方向,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重要基础。本文将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政府数据要素共享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之后,当地企业投资显著增加,即政府数据要素共享具有稳投资效应,并且该效应在非政治关联企业、管制性企业、高数字化水平企业以及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明显。作用机制检验证实,政府数据要素共享通过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和增加信贷可得性促进了企业投资。进一步研究发现,除稳投资效应外,政府数据要素共享还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趋势,并促使企业规模显著扩张,表现为营业规模和雇佣规模显著增加。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政府数据要素共享对当前的稳投资、稳增长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政府数据要素 企业投资 不确定性 信贷可得性
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创业活跃度——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狄嘉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孙朋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苑春荟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晓龙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数字经济释放了新增长动能,为创业活动注入新活力。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企业工商注册信息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解释了城市—行业层面4.77%的创业增长。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降低了创业的融资成本、制度成本和人力成本,进而激发了企业创业的积极性。从企业规模的视角进行考察,中小企业是政策激励的主体。划分行业类型后发现,这种增长主要体现在产业数字化部门,尤其是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此外,考虑行业进入壁垒的因素,研究还发现市场集中度和国有企业占比较低、人才技术能力较强的行业受政策激励的作用更明显。本文对探索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业机会 创业成本 中小企业 创新
空气污染如何影响线上消费——来自淘系电商平台的证据
周闻宇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
袁哲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周默涵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李劼巍 伦敦大学学院管理学院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中国面临内需减缓和消费疲软的现实挑战。在此背景下,研究空气污染对消费的实际影响,兼具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淘系电商交易数据研究了空气污染对于线上消费的影响,并借助逆温现象对空气污染的外生冲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会对线上消费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M2.5浓度每上升一个标准差([35.49μg/m3]),将导致线上交易金额、线上消费者数量和线上订单量分别下降[0.85%]、[0.71%]和[2.13%]。进一步分析显示,空气污染对线上消费的影响在商品类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层面呈现较强的异质性。此外,本文还估算了空气质量改善可能带来的线上消费增量。相较于现有文献,本文首次从线上消费的视角考察了空气污染的负外部性,拓宽了对空气污染影响经济增长渠道的理解,进一步为完善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参考。
关键词:
空气污染 PM2.5 线上消费 经济增长 数字经济
余振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萌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庄额嘉 湖北经济学院新财经交叉学科研究院
Bartik工具变量法在因果识别和政策评估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大部分国内经济学经验研究中,该方法存在应用不规范甚至是误用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计量的基本原理和前沿成果,尝试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分析框架下,对Bartik工具变量法在因果识别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以厘清其在实践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Bartik工具变量法的发展脉络,明确了Bartik工具变量的经典设定及其推广延伸。其次,阐述了Bartik工具变量法在因果识别中的基本策略,归纳分析了Bartik工具变量在实际构建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包括如何计算观测样本的份额权重、如何设定政策冲击的维度等。再次,详细分析了Bartik工具变量法在因果识别中的应用条件,并结合具体例子作出了解释说明。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详细的操作清单,并以贸易政策的影响研究为例,全面展示了该方法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