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了高毅冯柳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访谈中的一些问答内容,并用
蓝色字体
,注解了一些肤浅的个人感受。
冯柳
:
在进入股市的初期我就做了几个模型以帮助选择
,
当时先做的是财务数据模型
,
在网上也披露过很多年
,
跟现在用的差别不大
。
后来又陆续设计了几个非财务的模型来结合
,
主要是为了丰富层次
,
避免陷入一个锤子解决所有问题的局限中去。
也就是说,财务模型已在网上公布多年,并且改动不大,有心人可以取用。
冯柳
:我会找风险点
,
找大得失的所在
,
找能够把聪明人吓傻的时候
。
我不要求自己很高明
,
因为要做高明的判断太难了
,
我只是尽量让自己不被得失牵引
,
做个局外的旁观者
。
类似于瑞达里奥《原则》中的,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一个公司再好
,
如果没有风险点
、
担忧点
,
我都很少去介入
。
我希望去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
,
我没有能力挣智力跟水平的钱
,
但我愿意承担风险
,
聪明人太多
,
愿意承担风险的人不多
。
思维上的逆向。
当然
,
承担风险的前提是风险被充分暴露与定价
,
我愿意去承担现实风险
,
但会回避理论风险
。
当风险已成为现实
,
大家都在担忧的时候
,
我会去积极承担它
,
理论风险是在逻辑上
、
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
,
但大家认为它暂时不会发生。
风险已被充分暴露与定价意味着此风险已没有负向预期差。理论风险,但大家认为暂时不会发生意味着博傻。
冯柳
:
我认为市场永远是对的
,
当它错的时候
,
那就不是市场
。
什么是市场
?
我跟你两个人的交易是市场吗
?
不是
,
真正的市场是多元的
,
很多参与主体在里面交换
,
这才是市场
。
当市场被一个观点所主宰
,
大部分人都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
,
市场就丧失了其多样性
,
那就不是真正的市场
。
交易撮合的基础就是分歧,没有互道“SB”就不会完成买卖。
当市场是多元构成的时候它是不可测的
,
而当其主要矛盾减少到足以被认知的时候
,
它就变得容易判断和确定
,
这个时候它就不是一个稳定状态了
。
所以我会在它很容易判断的状态下去思考逆向的可能性
,
因为这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期市常说的“多头不死,跌势不止”。分歧产生持续性,一致产生转折。
冯柳
:
我喜欢去找共识
,
什么叫共识
?
一只股票为什么会波动
?
研究半天才找到理由的是争议性的而非共识性的
,
你到软件上和论坛上扫一眼
,
五分钟就知道理由的才是共识性的
。
所以
,
越不花时间的研究越高效
,
我很少做深度研究
,
因为你要花这么多功夫才能理解的东西
,
一定不是共识
,
结果你可能付出很多
,
还没有收获
。
简单逻辑容易形成共识,乌合之众容易接受而产生一致。
当然
,
找到共识
,
也不见得值得参与
,
共识有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
,
我们还需要找到常识
,
常识是不需要论证的
。
我会在共识跟常识不一致的时候做逆向
,
共识跟常识一致时做顺向
,
找到共识依靠常识
,
在可被改变的共识上做逆向
,
在不可被改变的共识上做顺向
。
去年底今年初,常识是市场估值极低容易产生均值回归,共识是最高层级把市场地位提到罕见高度,政策呵护到位。常识与共识一致,顺向。
冯柳
:
我是心动即行动
,
我不会去猜到底会跌到多少
,
而是我能接受即可
。
当然
,
你事后来看是可以便宜20%
,
但这重要吗
?
你只看到这一次买贵了20个点
,
但还有很多次你会比等待犹豫的人买便宜了20%
,
拉长时间来看
,
可能都差不多
,
但是可以减少你80%的工作量和等待
。
最宝贵的是精力和时间。
想找到一个更好的时点
,
其实是一种贪婪
。
经常有人来问我
,
怎么择时
,
我说最好的择时就是不择时
,
只要是我能接受的价格就可以
。
这样会减少大量的焦虑和纠结
,
也不会给未来留下工作量
。
如果看好一只股票
,
认为在8-12块钱之间都可以买
,
现在是10块钱
,
有的人会想
,
现在正在下跌
,
下个月还有不好的消息可能会跌到8块
,
等它跌到8块钱再买
,
这实际上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日后需要解决的工作
。
市场是很复杂的
,
它可能没跌到8块
,
却涨到了11块
,
你买不买
?
可能它还会到12块
,
你耗费的心力就会非常多
,
而且在等待与观测的过程中会增加很多心理需求
,
这些需求未来都可能会牵引和误导自己
。
从大样本的角度来说
,
如果时间足够长
,
交易足够多
,
这次等到了8块
,
下次可能被迫在12块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