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核能协会在日前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报告称,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总数为26台,总装机容量为30.3吉瓦(GW),位居世界第一,正在引领全球核电建设。要知道,目前全世界的核电建设都在依赖中国制造,比如,华龙一号就是代表。
对此,世界核协会表示 ,中国并没有放弃煤炭,但也押注于核能,用更清洁的能源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目标是发展更多的核能能力以减少排放。
除德国外,许多国家也认识到核能发电将帮助他们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去年年底在迪拜举行的 COP28 气候峰会上,美国和其他21个国家 承诺到2050年将核能发电能力增加两倍,并表示将更多核电纳入其能源结构中,。
报告称,截至2023年9月,中国已经有55台核电机组在运,总装机容量为57吉瓦,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为27.8吉瓦,预期到2060年,这一容量预计将跃升至400吉瓦,预计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每年将批准六到八台核电机组。
目前,世界已经处于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迭代的交汇期,科学家们的分析评估表明,目前全球的煤炭储量将在200年后用完,石油将在2050年前终结,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已经摆在我们眼前。
能源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主线,中国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盗下神火,都在说明人类一直以来对光明和能源的探索,能源更是一个国家经济未来的体现。
此刻,在这个过程中,就当全球市场还在为中东地区性冲突影响石油供应链和欧佩克产油国联盟的原油产量争论之际,中国已经创下了多个绿色能源之最。
无论是对传统能源的升级和发现,还是新能源的探寻和开发,中国无疑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勤劳智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实现了众多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并确保这些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中国相关机构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成功。比如,位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机组已经开始发电,该水电站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全球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项目,而该项目的运营也意味着中国绿色清洁能源企业实现了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比如,可燃冰开采技术,中国已经走在国外公司的前面,并将要正式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
要知道,谁先掌握可燃冰,谁就将在未来获取清洁的新能源经济增长动力,而可燃冰更被视为未来石油的战略性替代能源。
目前,蓝鲸1号已经在中国南海海域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两项纪录,这也意味着中国已提前占据了该能源技术高地。数据显示,中国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约相当于390亿吨原油的当量。
可燃冰就被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更是人类最有希望的新能源,所以谁先掌握可燃冰,谁就将在未来获取最大的增长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等多国也制定了可燃冰勘探计划,但目前,拥有先进技术的美日德三国却一直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进行全面开采。
与此同时,中国还计划将在3.6万公里外的太空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根据计划,将在2030年开始建设兆瓦级空间太阳能试验电站,据悉,该项目已在重庆启动建设,这意味着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国家。
不仅于此,中国预计还将在几十年内建成世界上首座用于发电的稳定燃烧人造太阳项目托卡马克装置,给人类带来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因为,“人造太阳”才是能源的未来。
数据表明,核聚变反应堆能产生人类用不完的大量能量,这也是这项新能源技术能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原因所在。
核聚变本质上是在模拟太阳等恒星产生能量的过程,被称为“人造太阳”,因此,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该项目不会因温室气体排放而对大气造成污染,也不会产生有毒的放射性废物,甚至海水也可用作燃料。
目前,被称作中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造太阳”项目托卡马克装置已经在河北和四川建设完成,并已经实现等离子体放电,还有一个“人造太阳”项目也正在合肥测试。
位于中国合肥的实验性先进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取得了突破,产生并维持等离子体达403秒,打破了其在2017年创下的101秒的纪录,这表明中国的“人造太阳”已经打破了所有纪录,在长达七分钟的时间里产生了极热的等离子体。
人造太阳项目基于核聚变,可为人类提供无限的能源,且不产生残余废物,使用地球上几乎无限的原材料,这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不同,后者供应短缺,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聚变能源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因为它更安全、更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