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6-09-05 06:4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刺激#


张辉:关于看书这件事情,我非常赞同段永平(关于段永平,可以百度之,我理财的观念很多来自他)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培养悟性,而不在于读多少书。这就和运动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对肌肉有适度的刺激,这样才能促进肌肉的生长。悟性就像肌肉一样,需要不断更加有深度的,不同纬度的内容的刺激。


我把我最近悟到的东西,每隔一周在会员语音中和大家做深度分享。


不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不会有长进!

by  李小墨 | 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还是觉得自己没什么长进?


我想是因为:你在舒适区待的太久了!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后者。可是,真的,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你看再多的书,也难有长进。


不要待在理解力的舒适区


依照舒适区理论,我们可以将阅读分为舒适区、伸长区和恐惧区三个等级。


舒适区内,阅读者阅读毫无难度的读物,虽处于心理舒适的状态,但进步缓慢;伸长区中,阅读者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但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理解力提升明显;恐惧区里,阅读者阅读难度过大的书,由于超越能力范围太多,感到严重不适,难以卒读。


理想的状态是待在伸长区,但很多人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

比如,被推荐去看世界名著,翻几页就表示外国人写的书我看不进去。说实话,刚开始我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陌生且拗口的人名地名,缺乏知识积累而对风土人情、时代背景无所适从,重思想轻情节,除了被称为西方通俗小说之王,被拿来和金庸做对比的大仲马,他们很少拿曲折离奇的情节吊住你。

这些曾经都是我理解力的障碍,但我不想错过被时间洗礼过的经典。从简单一些的《简爱》、《红与黑》,再到大部头的《悲惨世界》、《安娜卡列琳娜》、《卡拉马作夫兄弟》,硬着头皮看下去,并不想刚开始想象的那么难读,克服了“外国人的书我看不进去”的刻板印象,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我觉得,阅读应该对自己有难度的要求。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向钢琴家学习琴技,钢琴家第一天就给了他一份难度极高的琴谱,一周后他才能勉强弹奏完整的曲子。本以为钢琴家只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钢琴家之后给出的琴谱一首比一首难,越来越超出了年轻人掌握的技巧。直到有一天年轻人忍不住向钢琴家提出疑问,钢琴家什么也没说,只是示意年轻人弹奏第一天的曲谱,年轻人惊讶的发现,曾经对他来说生涩的琴谱已经在他指尖化为了优雅流畅的旋律。


尽自己所能,攻克一本有难度的书,特别是某个领域集大成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同类型的书,也会有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比如啃完《亲密关系》,对建立亲密关系有系统的认知,再回头看情感鸡汤可能就会觉得肤浅难忍。


阅读也应该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去挑战自己的理解力。看那种跳一下才能够得着的书,理解力才能突飞猛进地提升。我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安排,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多去看超越你已有经验的书籍,而不是沉溺于寻求共鸣,去看突破你当前认知框架的书籍,而不是一味追求观点认同。


印象很深的是,大一时和一个同学谈论过一个议题,当时觉得她的见解还挺有意思的。大三时我们又偶然谈起这个议题,当我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这个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期待可以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时,她的嘴里还是老生常谈。我当时觉得乏味至极,你的说辞和两年前一模一样,知识没有更新,理解没有升级,你没发现自己一点长进都没有吗?

不要待在熟悉领域组成的舒适区


除了在阅读深度层面的不思进取,还有一种舒适区是阅读广度层面的。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所学专业,只看专业相关的书籍。


我大学学的是新闻学,大部分课程都是专业课,有一个学年课表里多了一门社会学概论的课程。老师推荐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就是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顿悟一般突然理解了我从小长大的村子,理解了中国为什么是个熟人社会,也明白了就算当今中国攻城拔寨一般地城镇化,就算乡村如坦克过境一般地衰败和没落,乡土社会的规则仍然融在我们的骨血里。


我就开始想,我学的是新闻学,我就只学新闻相关的东西吗?《乡土中国》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帮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所生活的社会,我从小到大的经历。如果只学习新闻相关的东西,我岂不是错过了很多帮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视角?


当时班上也有转其他专业的同学,可是我并不是想换到社会学专业学习,我只是在想,我为什么不能不受专业限制地学习呢?


这个问题一直埋在我心里,直到我通读《论语》时读到:君子不器四个字,脑子里电闪雷鸣。


大学的专业教育本质是工具性的教育,是为了服务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但君子不器,完善的人不是工具,体制要把我们变成工具,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抗这种体制。 对抗的方式就是不受专业限制的广泛阅读,谁也不能阻挡我们跟随好奇心,自由地探索和认知这个世界。

君子不器对照的应该是“通识教育”,后来我才知道有别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近年正在兴起,我们学校也开办了通识学院,不时有自称来自通识学院的同学来旁听。


你可能正在接受专业教育,但你要知道大学教育不止专业教育一种答案,要明白专业教育的缺陷,并有意识地去弥补这种缺陷。君不见,人文社科专业之间尚有些关联,理工科和文科根本就是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职业里,只看有用的书。

工作以后,对职业有用是最大的阅读动机之一。当然了,生有涯,知无涯,术业有专攻,以专业或者职业为轴心构建知识体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只看有用的书,未免无趣。

我总觉得读书就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应该让自己尽可能地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起广阔的视野,唯有如此,才不容易把偏见当思想。人文社科看,自然科学读物也看;论说性的书籍看,虚构类的文学作品也看;有用的书看,有趣的书也看。


我欣赏荤素不忌的阅读者。


他既可以严肃脸地给你讲《国富论》,也可以不正经地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色情小说发表一番高论,既可以结合实例谈论《联盟: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变革》中提到的雇主与员工的新型关系,也可以毫无违和感地念一段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先知》。


还有一种是把自己局限在某一种喜欢的类型中。


有一群人有一种倾向,只看一种类型的作家,更夸张的是只看一个作家或者一本书,仿佛除此之外再无能入他法眼的读物。我不相信世上再无更优秀的书籍了,不过是自己局限自己罢了。


见过很多女生,只喜欢和自己气质相近的女作家,说不清楚是先喜欢后气质相近,还是先气质相近后喜欢,沉溺在故事里、有才气的句子里无法自拔,模仿着写出多愁善感、小女子情态、被人一眼望到底的文字。


典型的待在舒适区行为,我曾经也有这样的倾向。希望通过阅读有所长进的我,很怕变成这样,曾经故意针对性地看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因为我觉得读饮冰室,可以养浩然之气,可以洗掉文字的矫作感。


我相信兴趣都是培养出来的,太狭隘的喜好是给自己设限。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并且正在努力地成为一个博闻强记、有趣有料的人,所以在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即使现在只有一个极其简陋且不完善的框架,但我总会慢慢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不要待在阅读速度的舒适区


还有一个最致命的舒适区,是阅读速度的舒适区。


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对自己要有量的要求。不要拿质量比数量重要当挡箭牌,放任自己。你确实是在看好书,你确实拥有很多书,可是高兴看一会儿,不高兴就停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到底有多少知识增量和思想增量呢?你只是看起来在认真阅读罢了。


逼自己一把,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读得多快多好。跳出舒适区,才能野蛮生长。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作者: 李小墨,前海南特区报记者。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每看完一本书就写篇原创干货读书笔记出来,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转载请联系作者。

封面图 by August


会员 update:

1.8月29日-9月4日18点注册的所有的会员确认函已经全部发出,内含会员号码,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垃圾箱、归档、订阅等文件夹。还是没找到的朋友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邮件标题约定为「1609期会员号码」,邮件内容注明你支付时候填写的手机号。请按照邮件提示务必将[email protected]加为联系人或白名单以便能够及时收到改变自己的邮件。


2.本周彭萦的会员语音邮件已经发出,主题是《阿德勒心理学: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请大家注意查看自己的邮箱,尤其是 垃圾箱、归档、订阅等文件夹。还是没找到的话 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标题约定为「未收到语音160904」。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我上一期的会员专属语音主题是「用示意图照亮职场」。我在工作中有一个特长:用示意图来表达意思。每次公司内部分享会,我总喜欢利用白板,画示意图来表达想法,经常以一图惊四座,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次语音,我想和大家谈一下我对于「示意图」的理解,示意图的种类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多,而用好示意图,可以在职场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尤其是给同事、领导留下好印象。


下面 改变自己的会员对张辉20160828期语音 用示意图照亮职场 反馈精选:

(对本期会员语音有兴趣?请点击「阅读原文」,有小惊喜)


@会员    VVan

今天是我第一次收到辉哥的语音,'示意图'这个话题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我的大学老师Luca Bacelli。我的大学时光是在意大利度过的,可想而知,我需要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语言来完成我所有的课业。Luca非常善于用Mind Map来解释他的教学内容,因为我学的专业是比较抽象的时尚艺术方面的内容,即便是意大利本地学生一开始也很难理解。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示意图对我的理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常常使用Mind map来做思考。不过除了Mind Map以外的其他形式的示意图对我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领域,需要加强练习。

张辉:示意图有很多种,Mind Map(脑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仅仅是把 Mind Map 搞清楚,熟练使用,就能让你在职场上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至于帮你理清思路这样的好处,更不用多说。今日之建议:每个职场和即将加入职场的会员朋友都要好好学习、使用 Mind Map。


@会员    陈壮士

前两天刚刚成为“改变自己”会员,关注这个公众号也有小半年了,犹犹豫豫一直没有加入,今天听了辉哥第一期语音才发现会员费交对了,对自己进行教育投资实在是性价比再高不过的事了,后悔没有早加入,但是不管早还是管,到底是走上改变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的正确道路上了,有人指导、有人跟你一起努力的感觉特别好。

张辉:借一个很有用的方式说一下关于会员 —— 上一次加入会员的最好时间是两年半以前,其次就是现在。


@会员    Kelly

感谢辉哥介绍这么多种画图模式,听完语音之后,让我想起大学的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拿出笔和纸,给个主题画脑图,画的越多越好,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复杂的问题用图展示会比密密麻麻的文字清晰很多。用示意图对英语听力的学习也很有帮助,给一段音频听完复述内容,图形线条缩写就显得很重要,这帮助我们记忆很多内容。之前在学习上用得比较多,慢慢的就淡忘了,现在要多用在生活工作上,谢谢辉哥的语音提醒。


想了解「图示」这种职场秘籍?请点击 阅读原文


想知道 会员 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心情聊伤话  ·  找老婆,一定要找手脚冰冷的人!
8 年前
良仓  ·  2017最美日历集合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