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定了!连续8天免费通行 ·  3 天前  
学习大国  ·  送给自己的励志语录,句句人间清醒! ·  3 天前  
湖北日报  ·  普京最新表态! ·  3 天前  
学习大国  ·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故宫,“绿”了……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25-01-23 11:30

正文

你是否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热爱文化,并经常去博物馆、艺术馆打卡了?

博物馆、艺术馆这样的文化类场所不仅向公众传播知识和文化,也可以让公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艺术和文化的融合,于无形中推动公共意识发生转变。

当下,绿色低碳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很多博物馆人开始尝试将其融入到策展和对参观体验的改进中,让绿色低碳更好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并影响更多的人。

故宫博物院,可以说是开展低碳探索、践行绿色发展的博物馆代表了。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这几年的故宫和以前有点不一样了:院内不仅垃圾桶少了,还换成了标识明确的分类垃圾桶;红墙下能看到增设的堆肥箱,可以将园林垃圾就地堆肥、转化为土壤改良剂;文创店里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类特别的纪念品,那就是用院内落叶与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的手机包、丝巾和手环等......

塑料瓶制成的环保文创。

在这场关于“零废弃”的探索中,拥有600多年历史的紫禁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春节假期,你是否也想来一趟“低碳”之旅?

文 | 林德祺 故宫博物院
编辑 | 王乙雯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敬天惜物”的智慧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主动关注环境与气候变化,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可以启发观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推动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也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

故宫占地面积超72万平方米,高峰时期年接待参观者数量达1900万人次。作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宫的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面临重大压力。2020年1月,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故宫零废弃”项目,成立“故宫零废弃”项目组(下称“项目组”),旨在通过科学精细的废弃物管理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倡导公众响应气候变化行动,将故宫博物院建设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

可以说,“零废弃”理念与中国古人“敬天惜物”的智慧相通。馆藏玉雕“白玉桐荫仕女图山子”底部刻有“无弃物”,表明此器为剩料琢制而成。还有紫禁城内外建筑有些使用了其他建筑的剩余瓦片,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节约物资、重复使用旧物的理念。

项目包括面向博物馆职工的“零废弃办公”与面向社会观众的“零废弃游览”。工作人员的深度参与,提升了博物馆的执行力与能动性。观众的身份也变得更加多元,他们不仅为参观者和受教育者,也是零废弃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比如在项目实践中,邀请志愿观众佩戴专用仪器游览故宫博物院,收集其游览轨迹数据,并以此数据为基础,重新选取了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将开放区域垃圾桶数量减少到110组,并科学调整放置位置,使其尽量不对环境产生干扰。同时设计了新版垃圾桶,外观沉稳素雅,配有中国传统云纹,垃圾分类结合观众所丢垃圾情况,从4类增加至7类,进一步提高了环卫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据统计,2023年,故宫博物院观众及职工人均垃圾产生量较2021年下降24%,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升21个百分点。

公众扫描垃圾桶上的海报二维码,学习知识。

以推动观众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为主攻方向,零废弃游览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2

以观众为中心,全方位打造


零废弃游览是将故宫博物院开放空间零废弃参观点位与景致串联而成的游览路线,辅以教育、宣传、服务手段,促使观众养成绿色生活理念的新型游览模式。

为增强观众体验,故宫博物院推出一系列举措,全方位打造零废弃游览体系:

第一,塑造开放空间,打造低碳情境。零废弃游览的推动首先依赖开放空间的塑造。故宫博物院在开放空间进行了零废弃情境设计与景观布置,如在箭亭广场南侧营造生态堆肥花坛新景观,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花鸟画为灵感来源,种植数十种本土植物。堆肥箱将园林垃圾就地堆肥,转化为土壤改良剂。此外,依托故宫博物院废弃物回收制作的福牛辞“旧”再生雕塑也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景致。雕塑以知名艺术家韩美林的作品为原型,由故宫博物院回收的500个快餐盒、2000个矿泉水瓶盖、3000个矿泉水瓶、8000根吸管等废弃物制成,收获了很大反响。

第二,挖掘历史内涵,串联参观点位。项目组深入挖掘紫禁城建筑和历史中勤俭节约与绿色环保内涵,设立零废弃参观点位,将点位与景致串联组成零废弃游览路线。考虑到不同观众游览时间与精力体力的差异,游览路线特别设置基础版和完整版两种方案。基础版路线涵盖太和门广场、太和殿、乾清门广场,与故宫博物院经典参观路线——中轴线高度重合;完整版路线距离长、点位多,囊括基础版路线的同时,新增冰窖、隆宗门、景运门、箭亭等点位。两种路线的设置都力求以人为本,在不打扰观众正常参观的前提下渗透绿色生活理念。

第三,制作导览手册,对比古今实践。项目组汇编制作零废弃主题导览手册,对游览点位进行详细介绍。其中,特别设置古今对比栏目,介绍古代紫禁城的绿色理念以及和谐共生、巧用能源、物尽其材、资源回收的事例,解析节用、惜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逻辑;并对照故宫博物院当前在绿色低碳领域的探索实践,发起绿色生活号召。

第四,依托教育职能,活化游览形式。零废弃游览的推行依赖教育人员的参与、配合。项目组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博物馆零废弃教育体系,为讲解员、志愿者、导游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零废弃培训,确保其了解、掌握零废弃知识以及倡导方式,更高效、优质地服务零废弃游览。

“零废弃游览”青少年生物多样性学习活动。

第五,改造服务设施,强化沉浸式引导。故宫博物院对零废弃游览路线上的服务设施同步进行了改造。餐厅内设置分阶段沉浸式顾客引导,结合观众就餐流程,设计用餐动线,宣传推广绿色生活理念。故宫餐厅定期举行“零废弃餐饮文化周”等主题活动,创设一系列优惠政策助力活动开展。故宫博物院在相关路线上开设售卖零废弃主题文创的博物馆商店,开办可持续文创设计展览。开放区域的14个卫生间,全部换装节能卫具,多措并举为零废弃游览提供保障。

第六,注重对外传播,打造绿色名片。“故宫零废弃”项目已连续四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成为世界遗产地绿色发展圆桌会议的重要议题。这一项目不仅是博物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积极探索,也是拓展延伸博物馆功能的重要实践,还是“博物馆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的例证。

3

文化借力,低碳融入生活


零废弃游览着眼于美化故宫环境、缓解生态压力、引领绿色生活、提升观众体验,为博物馆与遗产地带来了可观的环境效益。

*生态堆肥花坛减碳效果显著

项目组在箭亭南侧设置的生态堆肥花坛,利用角落空地打造出400平方米的自然情境,吸引了多种动物前来栖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花坛采用传统园林造景技法,借鉴了中国山水画作中的意象安排技巧,构建了树木、山石、水塘、花草多层次景物,堪称一幅立体版花鸟图。其中还特意设置了药用植物、蝴蝶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采用植物组团搭配技法,为多种昆虫提供食物。

园林绿化垃圾好氧堆肥箱。

树木花丛间隙放置了用来将落叶、枯枝等园林垃圾腐熟为肥料的堆肥箱,蚯蚓塔、昆虫屋则吸引动物来分解有机质。通过堆肥箱,园林垃圾实现了再利用。目前,故宫博物院各院区共设置40个堆肥箱,截至2024年10月,已消耗园林废弃物83.5吨,产出堆肥土壤改良剂32.76吨。

花坛建成后,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设计要求,多种鸟类、昆虫来此活动,收获了良好的生态效果。

*零废弃文创深植绿色理念

故宫博物院目前已推出33款零废弃文创产品,注重提炼故宫传统文化符号,输出绿色理念。

一方面,低碳环保材料,可切实做到资源损耗的降低。如“松福”手环利用废弃树叶和枯枝发酵制作,龙纹手机包使用苹果残渣制作。另一方面,文创设计注重多角度绿色生活理念的输出。如“瑞兽主题手提环保袋”由从故宫博物院回收的PET塑料瓶以“化塑为丝”工艺制成,不仅在商品标签上告知消费者相关信息,还附上故宫零废弃项目简介,帮助观众在浏览环境友好产品的同时,了解文创制作流程,在心中种下变废为宝的绿色理念。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故宫博物院已有60322只废弃塑料瓶被转化为文创产品,减少1.72吨二氧化碳排放。

4

以小见大,持久传递零废弃理念


零废弃游览模式的引导,多角度向观众普及零废弃理念,不仅是博物馆、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探索,更是以小见大、推动社会大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有益尝试。

博物馆教育人员紧密依托零废弃游览路线,建构零废弃游览新业态,进行零废弃导览活动并定期发布科普图文及视频,积极将绿色生活理念推广到观众参观过程中的不同方面,为社会大众了解、参与“故宫零废弃”项目搭建平台。

同时,零废弃教育活动是对零废弃游览的补充和活化,零废弃游览亦可成为博物馆系列活动的抓手。故宫博物院2023年暑期在院内的垃圾桶外张贴古文字海报,邀请观众打卡、参与零废弃主题活动,探索、辨析古文字,了解对应物品的垃圾分类方法,这也是将古文字项目与零废弃环保理念进行结合的新尝试。零废弃游览借力故宫博物院全方位宣传渠道,还搭建了线上参与平台,同步开设零废弃主题教育课程,吸引更多观众参与,践行博物馆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古文字X零废弃”打卡点前辨识古文字。

如何使观众在脱离博物馆特定情境后,依然能持久地传递相关零废弃理念也值得我们思考。在零废弃活动中,故宫博物院将堆肥箱产出的部分土壤改良剂作为礼物,赠送给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观众,让其直接参与到零废弃活动闭环及博物馆的建设与环境维护中。截至2024年10月,累计带动了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4万名导游、4067万人次观众和2.8亿人次各界人士加入到故宫零废弃共建行动中。

5

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总体看,“故宫零废弃”项目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相关活动被累计报道超5000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8亿次,累计曝光量超7.5亿次。该项目的成功实践,有效推动了零废弃理念在世界遗产地和博物馆的实践与推广,为我国遗产地和博物馆推动绿色发展带来启示,也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故宫零废弃”项目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坚持循序渐进,加强深耕细作。推动遗产地和博物馆绿色发展,可从减少废弃物与资源浪费做起,由浅入深,逐步将绿色行动由故宫工作人员推广到讲解服务群体、入院观众以及更广阔的线上平台,步步为营构建广泛、深入的参与体系,着力提升公众绿色环保意识。

注重科技赋能,促进文化传承。推动遗产地和博物馆绿色发展,可充分借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科学管理模式。同时,注重深入挖掘、提炼传统文化中惜物节约、天人和谐等相关理念,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观众绿色参观。此外,可依托再生材料制备工艺,积极开发零废弃文创产品,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共振。

推动模式创新,引导公众践行。推动遗产地和博物馆绿色发展,需强化理念与实践模式的创新。故宫博物院零废弃游览路线通过古今绿色实践对比等新方式,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物的距离。同时,配备足够的教育人员,配套系列教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引领观众践行绿色生活。

深化交流合作,强化资源共享。“故宫零废弃”项目以各相关项目为蓝本,通过邀请国内外嘉宾亲身体验、举办会议论坛等方式,搭建起合作与分享的平台。不仅挖掘了世界各地的先进理念和优秀案例,还促进了全球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探索推动遗产地和博物馆的绿色发展提供新路径、新方案。

(*本文图片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欢迎关注瞭望智库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