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身先健脑
用科学武装身体
51好读  ›  专栏  ›  健身先健脑

练不好怪基因?你想太多了

健身先健脑  · 公众号  · 科学  · 2019-05-15 09:23

正文

经历了13年的艰难探索,耗资30亿美元,人类基因组计划在16年前终于完结了。


结果就是,最近几年里, 基因测试火了起来


你只需要吐口唾沫寄过去,很快就能得到检测结果,了解自己的各项天赋。


热爱训练的你,肯定对检测结果中的「爆发力」、「耐力」等运动天赋很感兴趣。


图:某基因检测网站截图


但是,了解自己的天赋却未必是好事。


你的基因检测结果,可能反而会影响你的训练效果。


下面这篇来自于 MINDS杂志 2019年3月推送的文章,就用最新的科学研究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01

实验做了什么?

「锻炼和进食,都有相关基因」


研究分为两个实验: 锻炼和进食 (下文分别称为 实验1 实验2 )。


实验1共有116名参与者,实验2有107名参与者。


参与者被告知所参与的实验是1个1年的 「个人定制健康」 研究,目的是根据他们的基因型,帮他们找出最适合他们的锻炼方法和饮食方案。


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来定制训练和饮食方案,也是近年来基因检测公司流行的「附加服务」,而且一般价格不菲。图:Google


两个实验的基本流程没有太大差别:


让参与者先进行基因测试,但不告诉他们自己的基因特点,然后测试生理和主观感受的结果;


一周后,告知参与者(或故意错误告知)他们自己的基因风险,然后再进行一次测试。


两个实验的具体流程如下:


实验1的流程图(点击放大)。


实验2的流程图(点击放大)。


在两个实验中,各有一半的参与者被告知自己有「好」(保护性)的基因型,另一半则被告知自己的基因型「不好」(高风险),真实情况并未告知。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聪明的读者已经能够猜到: 这是在人为制造「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02

安慰剂效应,有多强?

「心理作用大于一切」


两个实验均有较为明显的发现。


实验1中,被告知有「不好」的CREB1基因的参与者第2次测试的二氧化碳-氧气交换率、最大通气流量、耐力会更差一些。


而被告知有「好」的基因的1组,2次测试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


实验测量的CREB1基因长这样。图:Wikipedia


另外,被告知有「好」的CREB1基因的参与者,在测试中主观疲劳程度增长的也更慢,也要花更久的时间才能感觉热。


图:Nature


实验2中,被告知有「不好」的FTO基因的参与者的饱腹感生理标记物(GLP-1)未出现增加,也未出现主观饱腹感。


但被告知有「好」的FTO基因的参与者的GLP-1和饱腹感均有所增加。两组的饥饿的生理标记物(酰基饥饿素)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


图:Nature


也就是说,在以上2个实验中,仅仅因为以为自己有「好」或者「坏」的基因型,就能对主观和客观的结果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甚至, 这种心理作用,在一些指标上比实际基因的「好坏」影响更大



所以,对于训练产生更大效果的,并不一定是基因检测本身的结果如何,而是 你以为自己的检测结果是什么样子


换句话说,同样是花99美刀,去做真的基因检测,和Ruki姐随便编几个数据发给你,对于训练的影响,可能也是差不多的……


03

基因检测,是智商税吗?

「问题不是技术,而是你的心态」


基因检测正风靡一时,Ruki姐也非常能理解大家为什么想要去做。


但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


如实验结果所显示的那样,有时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好的基因的确可以让你更快地进步。


毕竟, 大多数人知道自己有这方面天赋后,会更相信自己能成功,也就相应的更加努力实现目标


连鸡汤都会告诉你,天赋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图:Google


但如果你得知自己缺少某项天赋呢?


可能会使结果更差。


Ruki姐见过很多做了基因检测的朋友,在担心自己练不好,因为ACTN3基因「不好」。


让人欢喜让人忧的ACTN3基因,长这样。图:Wikipedia


这样打击自己真的好吗?


训练成果真的就这么依赖这一个基因吗?


要知道,有研究发现,有50%的精英级短跑选手都有着至少一个「坏」的ACTN3基因。


另外,Ruki姐想告诉你: 目前,市面上的消费者级别的基因检测(也就是你在大街上看到的那些广告),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


某些单个的基因会对表现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有些基因会导致镰状细胞性贫血或者亨廷顿疾病;但大部分基因,仅仅靠自身,并不会对表现型产生太多影响。


比如说FTO基因,是目前我们所了解的与肥胖最相关的基因。


「肥胖基因」FTO,长这样。图:Wikipedia


而这个基因的独立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其实只有 0.3个BMI分数,平均算来也就是1kg体重


而且这个基因,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也并不会影响减肥的效率。


如果你总是拿基因当借口抱怨「喝口水都胖」、「越减越肥」,FTO基因可得表示:我也很委屈呀。


这条新闻,看过的朋友应该都懂。图:腾讯新闻


我们所关注的很多生理特征、功能,其实都是多基因共同表达出的结果,单单通过消费者级别的基因检测,去了解其中一两个基因,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有效信息。


至于影响力量、爆发力的基因?


截止至2011年, 我们所了解的与之相关的基因,高达22个


所以,只看ACTN3自然是不准确的。



04

实验只是个例?

「类似研究,还有很多」


我们对自身和现实的认知,会对生理带来真切、明显的影响。

在之前的1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参与者全都喝下一份380大卡的奶昔,但有一部分奶昔瓶子上标着 620大卡 ,其余瓶子上标着 140大卡


研究中使用的2份假卡路里标识。图:Health Psychology


研究发现,喝下标着620大卡奶昔的参与者的 饥饿素降低的幅度更大、主观饱腹感更强


还有一项类似的研究,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


研究人员选用了15名参与者进行为期7周的力量训练,告诉他们, 训练效果最好的人可以获得免费的类固醇


7周后,参与者的卧推、站姿推举、坐姿推举、深蹲的进步总重量平均为10kg。


然后,研究人员 随机选择 了其中6名参与者,给他们提供每天10毫克的「大力补」,但实际上提供的只是安慰剂。然后让他们又进行了4周的训练。


4周过后,这些参与者4项动作进步的总重量 平均高达45kg。


图: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也就是说,仅仅靠着「 以为自己在服用类固醇 」,他们的力量进步速度就增长了数倍。


05

基因到底有用吗?

「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用不到拼天赋」


最后,Ruki姐要声明一点:


本文绝对不是说基因不重要。


如果没有特定的天赋,光靠着自我催眠,想在某些方面走到金字塔尖,几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说明,不要偏信基因检测的结果。


因为这些结果,不仅无法告诉你你真正的运动天赋,还有可能会影响你的训练成果。

想要知道自己的天赋到底好不好,最好的办法就是相信自己有好的基因,并坚持训练十几年。


只有这样,你所表现出的水平,才更可能真正接近你的天赋高度。



参考文献


1. Turnwald BP, Goyer JP, Boles DZ, Silder A, Delp SL, Crum AJ. Learning one’s genetic risk changes physiology independent of actual genetic risk. Nature Human Behavior. 2019; 3:48-56.


2. Yang N, MacArthur DG, Gulbin JP, Hahn AG, Beggs AH, Easteal S, North K. ACTN3 gen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human elite athletic performance. Am J Hum Genet. 2003 Sep;73(3):627-31.


3. Qi Q, Kilpeläinen TO, Downer MK, et al. FTO genetic variants, dietary intake and body mass index: insights from 177,330 individuals. Hum Mol Genet. 2014 Dec 20;23(25):6961-72.


4. Livingstone KM, Celis-Morales C, Papandonatos GD, et al. FTO genotype and weight los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9563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from eight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 2016 Sep 20;354:i4707.


5. Hughes DC, Day SH, Ahmetov II, Williams AG. Genetics of muscle strength and power: polygenic profile similarity limits skeletal muscle performance. J Sports Sci. 2011 Oct;29(13):1425-34.


6. Crum AJ, Corbin WR, Brownell KD, Salovey P. Mind over milkshakes: mindsets, not just nutrients, determine ghrelin response. Health Psychol. 2011 Jul;30(4):424-9; discussion 430-1.


7. Ariel G, Saville W. Anabolic steroids: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placebo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1972 4(2):124-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