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创造历史,哪吒怎么能火成这样? ·  昨天  
逆行的狗  ·  搭建属于你自己的AI知识库 ·  昨天  
逆行的狗  ·  搭建属于你自己的AI知识库 ·  昨天  
晨枫老苑  ·  战斗机换发是否需要重新研发发动机数控 ·  2 天前  
晨枫老苑  ·  战斗机换发是否需要重新研发发动机数控 ·  2 天前  
信息平权  ·  阿里超预期的关键点 ·  3 天前  
信息平权  ·  阿里超预期的关键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站高了?站远了?那些新手咨询师在共情时易走的弯路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09-21 11:0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是程昊同学对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的深度体验与感悟。文章详细阐述了共情的意义及其难点,以及学习和实践共情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如如何避免“站高了”、“站远了”、“站反了”、“站歪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达成共情的技术和咨询外的练习方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共情在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性

共情是有效咨询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能够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理解、被看见、被接纳。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来访者探索、领悟和改变。

关键观点2: 学习和实践共情的挑战

学习和实践共情并不容易,需要放下自恋、焦虑、防御和偏见,保持谦逊、勇敢、涵容和开放的态度。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避免在咨询中“站高了”、“站远了”、“站反了”、“站歪了”。

关键观点3: 达成共情的技术

达成共情的技术包括专注地倾听和观察来访者,恰当地提问和检视自己的理解,表达理解并获取反馈,以及体验此时此地的咨访关系。

关键观点4: 咨询外的练习方法

咨询外的练习方法包括听录音、扒逐字稿,与其他咨询师小伙伴组成小组模拟练习,在生活中练习对自己共情,以及觉察、允许自己在咨询、生活中那些做不到共情的时刻。


正文


本文字数34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学长学姐说

这里是「学长学姐说」栏目。

在这里可以看到简单心理Uni的学长学姐们在学习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程昊是「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21年春季班的学员,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为期2年,包含670+小时的理论学习、实习和督导,助你 成为具备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程昊同 学在个人体验、咨询实践和生活中,对共情的切身体会。

共情的重要意义及其难点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提出“准确的共情”是有效咨询的三个基本特征之一(另外两个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之后有大量的研究支持共情的有效性。


咨询师对来访准确的共情,感同身受般地理解来访, 能够让来访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被理解、被看见、被接纳。 这可能是很多来访在现实生活中、成长过程中非常渴望而又非常稀缺的一种体验。


共情不是同情,也不是可怜。 咨询中的共情能够帮助来访者关注并重视自己的经历,更完整地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修正自己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认知,提高做决定和去行动的信心。


无论咨询师属于哪个咨询流派,对来访进行准确的共情都是通用的工作方法。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来访探索、领悟和改变。


在咨询中共情来访如此重要,然而学习和做到共情,却并不容易。


教材上的原话:

“共情同感并不是一种反应方式也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伴随着真诚、无价值判断的态度和工作方式。”

“并不是一种可以直接教授的特别技术,而是成功运用助人技术的结果。”

这对于想要学习和实践共情的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这个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本超级厉害的武功秘籍,翻开一看,上面却写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本文就是想谈谈到目前为止,我通过阅读、跟老师学习、跟同伴练习、在个人体验、咨询实践和生活中,对共情的切身体会。


图/Pexels


我所理解的共情的反面


被共情理解是一种稀缺的体验,那么了解相对更常发生的不共情,有意识地去觉察和规避,会是一个有价值的过程。


如果将共情的工作方式概括为: 不评判地从来访的视角去理解来访, 我尝试拆解出不站在来访视角的几种典型方式: 站高了、站远了、站反了、站歪了。


1.站高了


即咨询师和来访不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将自己的站位站得比来访高。 典型表现是,“我比你更懂你”、“你怎么会有这种幼稚的想法”、“你这个做法不太对”、“你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等等,这些不一定是仅仅通过言语表达,也可能是通过行动的方式直接向来访灌输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忽略了来访此时此刻真实的需要和内在体验。


这是特别常见的不站在来访视角的一种表现。评判也常常由此产生。评判好坏、对错、应该与否。


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会发现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常出现这种“站高了”的情况。父母常认为自己人生经验比孩子丰富,容易认为自己是对的有经验的,怕孩子走弯路,常希望孩子按自己想法和要求去做,而忽略孩子在当下的能力、感受和需要。


避免站高了, 需要放下咨询师的自 恋, 保持谦逊,尊重来访,相信来访。在平等的关系中,理解来访的所思所感。


2.站远了

即咨询师不够贴近来访,绕着核心情绪、关键困扰走。典型表现是,咨询师不敢深入面对特定情绪、困扰去发问、澄清。 可能是由于咨询师担心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可能是自己不耐受来访强烈的情绪,只敢在表层工作,保持距离。 这样的一种站位是无法真正理解共情到来访的感受的。


从生活中去体会,类似的情况是有时孩子久哭不止的时候,父母会变得非常焦躁和挫败,而迫切希望孩子停止哭泣、压制情感。“不许哭”、“别哭了”就是站远了的表现。


当我在个人督导时向我的督导老师提及“我不敢详细询问这个问题,因为我怕问完了我还是解决不了”的时候,老师跟我说,你一定要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即使完全了解了,也不一定能帮来访解决问题。 但了解的过程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 的。 可以帮助来访清晰化自己的感受、想法,也让来访感受到自己的真实体验得到关注,自己并不孤独”。


避免站远了,需要新手咨询师放下焦虑,足够勇敢,相信共情的力量。

图/Pexels


3.站反了

即咨询师与来访进行对抗。 典型情况是咨访关系中会不可避免出现关系小破裂的时刻,比如来访指责咨询师不够专业、不够关心、收费太高要降价等情况出现的时候,咨询师能否放下自我去体会来访的感受。


咨询师是更多地寻求自我保护或反而攻击来访,还是仍然可以做到涵容来访的攻击或愤怒,而继续坚持贴近来访去体验其感受。


如果陷入攻击,咨询师与来访的站位是相反的,那么要理解和共情此刻的来访,在那一刻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从生活中去体会,当一个小孩子的要求不被满足,特别受挫,大声喊出“我再也不要这个妈妈”了的时候,试想这个妈妈会有哪些可能的反应?是攻击回去,“我也不要你这个孩子了”;还是自我保护,“不要就不要,我不稀罕”;或是涵容孩子的情绪,进行共情,“没办法我永远都是你妈妈,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那你先气一会儿妈妈再来”。


避免站反了,需要新手咨询师放下自我,去涵容来访对咨询师的情绪、攻击,通过此时此地的关系、移情和反移情去工作。


4.站歪了

即咨询师存有的偏见,会妨碍咨询师去看到和理解一个完整的真实来访。


因此,与来访核对、澄清某些关键概念、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咨询师也需要对自己进行多元文化的觉察和反思, 及其对咨询工作的影响,保持开放和觉察。

达成共情的技术


1.专注地倾听、观察来访

这是最基本的达成共情的技术。也让我意识到到,咨询师能贴近、共情来访, 是咨询师和来访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共情是咨询师站在来访者的视角看世界,首先是来访向咨询师敞开自己的世界,允许咨询师贴近,才能做到的。


因而,每一个走进咨询,在咨询中勇敢面对自己、向咨询师讲述自己的来访,都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2.恰当地提问、检视自己的理解


通过恰当的提问去进一步了解来访,并觉察自己对来访的理解,就需要去检视是否存在站高了、远了、反了、歪了的情况。 这需要咨询师放下自恋、焦虑、防御、偏见,足够谦逊、勇敢、涵容、开放地去面对来访。


说实话,我真的觉得这挺不容易的。也慢慢体会到,要真正能理解一个人,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在我自己两年多的个人体验中,持久地感受到被我的咨询师理解、看见,是多么宝贵的体验。


图/Pexels


3.表达理解并获取反馈


情感镜映、情感表露、重述等技术在表达理解、确认理解时非常的有用。 咨询师应特别注意到,对来访感受的镜映、命名、澄清,对来访增进对自身的理解会非常有帮助。 这些感受可以是听到的,也可以是来访未说出而在咨询师身上活现出来的;可以是清晰的,也可以是模糊的。

共情理解是无法百分之百准确的,需要在表达后倾听来访的反馈,进一步加深理解。


4.体验此时此地的咨访关系


觉察咨访关系,通过移情和反移情去工作,加深对来访的理解,促进领悟。如回避型依恋的来访,可能在几次咨询后就在咨询关系中找茬,让咨询师很难受,咨询师也开始不太想见这个来访。


而通过反移情的体会和觉察,咨询师可以指出关系互动中正在发生的这一点。 将言语所不能言说的、通过关系互动而展现的来访的感受、意图,放到台面上来讨论。 这是更深入的理解和共情来访。


咨询外的练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