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来,我经历了企业培训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培训运营管理体系的构建、培训项目精细化的策划与实施、培训产品品牌的打造及推广、精品课程的研发打磨、内训师队伍的建设等。回想过去,这些都是一位企业大学工作者“痛并快乐着”的正心修身旅程。
本文是2017年8月推送的第53篇干货,计2055字。您今年累计阅读了12.11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文 | 刘铮 中国移动学院教学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来源 | 《培训》杂志2017年8月刊
春到人间草木知。独坐在熟悉的办公桌前,窗外,玉兰树上悄然萌动的花苞似乎在提醒我们崭新一年的开始。蓦然回首,这已是我在企业大学工作的第九个年头。
九年来,我经历了企业培训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大学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培训运营管理体系的构建、培训项目精细化的策划与实施、培训产品品牌的打造及推广、精品课程的研发打磨、内训师队伍的建设等。回想过去,这些都是一位企业大学工作者“痛并快乐着”的正心修身旅程。
起初做培训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先进培训手段和新鲜培训体验的无限追求中,并在培训圈的一片欢呼雀跃里乐此不疲。然而,我慢慢地发现这种培训只是圈里人的自说自话,在领导者的眼中不过是些无甚价值的花拳绣腿。
幸运的是,我曾经负责过企业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经历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幅公司运营的全景图,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培训工作只有紧密结合企业的战略和人才规划,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作为培训工作者,我们必须跳出培训看培训,只有在充分领悟公司愿景和当前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将培训有效嵌入公司人才选拔、任用、考核、晋升等各个环节,才能打通公司人才管理的“主动脉”。
我经常听圈内的朋友抱怨:“公司业绩做得好,都是业务部门的功劳;可一旦出现问题,首先指责的就是培训不够。”此话确实是企业中的常态。可是,培训工作者带着这样的负面情绪工作,又如何能将工作做好呢?
作为一名企业大学工作者,我认为培训是一项助人助己的工作,它不仅能够助推公司战略有效落地、促进业务部门业务拓展、提高各级领导管理效能、传播公司文化理念,更能提升员工综合能力。企业大学为公司搭建了人才培养、知识共享、内外交流的平台,而唱戏的主角恰恰就是公司各级领导者和业务部门。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摆正心态,将光环留给他人的时候,掌声会不请自来。
当前企业大学的培训可谓形式多样,包罗万象,乍看起来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可静下心来慢慢梳理,其实无外乎两大类:一是技术业务类培训;二是领导力类培训。
在长期的培训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我慢慢总结出来一条规律:对于技术业务类的培训,如果仅仅是一个新产品新技术概念、知识的普及,则完全可以采用Mooc学习、微课学习等新型线上方式,根本无需占用更多培训资源组织面授;如果涉及到技能培训,那就必须链接工作场景,聚焦业务痛点,基于问题解决,所以“情景模拟”和“实操演练”是最佳的培训方式。
而有关领导力类培训,无论是自我领导力的提升,还是团队领导力的打造,都是知行合一的修炼过程,必须关注实践中的行动与体悟。因此,在具体的项目设计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培训线、辅导线、行动线”三线合一,遵循人才培养7-2-1规律,以学员为中心,关注行为改变,持续推动学习转化,让学员真正从“知道”到“做到”。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演进和产业的颠覆式变革,企业面临越来越动荡、复杂、多变、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传统的外源式培训模式早已无法满足企业快速的业务转型和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作为培训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深刻反思“培训”二字新的内涵。
我认为,当前企业大学的培训逐步出现以内部资源为牵引,以解决痛点问题为目标,以 “人人为师、快速迭代”为手段的新特征。企业大学更应勇于打破传统“正式线下学习”的时空界限,打造O2O企业内生式泛在化学习生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企业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近十年的企业大学工作中,我已经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所阅书籍涉猎范围并不局限,除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培训领域相关专业书籍外,还从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心理、艺术等各个方面广泛汲取营养。
另外,我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开拓视野,跨界交流。
总之,培训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而持续的知识更新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规律,与时俱进,获得启发。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企业大学传道授业这条光荣大道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以每日之跬步,上下而求索。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2017年8月刊,图片均来源于摄图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培训杂志”立场。
投稿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