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40年间,科学家认为人体心脏是一个强大但容易受伤的动力泵。他们推断,这可能是由于成人心脏不能产生新细胞,所以任何细胞的死亡都会对心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然而,一位科学家偶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成人的心脏细胞可以分裂,而此后,对心脏组织样本所做的碳同位素测年检测也证实,成人心脏终生都能再生新的细胞,尽管更新速度比肠和皮肤慢很多。目前,生物学家估计,心脏每年可以更新的细胞数量,超过心肌细胞总数(40亿—50亿个)的1%。同时,科学家还发现,这些新细胞来自心脏中成体细胞和干细胞的复制。
这些自体干细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心脏修复。比如在心脏病发作后,损伤部位周围的干细胞会分化成新的心脏细胞,并刺激已有的心脏细胞分裂。然而,这种自我修复只能持续1周—2周,远远不足以替换一次典型的心脏病发作所损害的十几亿细胞。因此,心脏病发作的结果就是造成大面积的、僵硬的疤痕组织(scar tissue)。就像汽车轮胎在破损处会膨出一样,人体心脏也会在疤痕处膨出,从而导致这个本来效率很高的器官变成一个松垮无效的血泵。
干细胞治疗是给心脏注入大量的自体修复细胞。动物实验表明,一部分注入的干细胞会分化为成体细胞,但大多数细胞会在几天内死亡。然而在细胞死亡之前,它们会分泌多种可以促进健康心脏细胞增殖的蛋白,并且分泌可以降解疤痕组织中胶原蛋白纤维的蛋白酶,从而促进心肌组织的再生。
通过一根接入冠状动脉的导管,16名患者分别输入了100万心脏干细胞,另外7名患者接受了标准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药和利尿剂)。4个月后,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的平均射血分数从最初的30.3%提高到38.5%,但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几乎没有改变(从30.1%到30.2%)。接受干细胞疗法一年后,患者疤痕组织的平均重量下降了30%。
迈阿密大学的约书亚·黑尔(Joshua Hare)教授想弄清楚,心脏病患者到底可不可以耐受异体骨髓干细胞的移植,还是说会产生排斥反应。他对15名患者分别输入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另外15名患者则输入异体骨髓干细胞。13个月后,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排斥反应,并且疤痕组织都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相对于自体干细胞而言,老年患者更适宜于接受年轻捐献者的干细胞,因为这些年轻的细胞还没有受到多少“磨损”。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办法全部清除心脏病发作产生的疤痕组织,”黑尔说,“减少疤痕组织并代之以新生组织,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目标。我觉得,我们将彻底改变心脏病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