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泰宏观李超
立心、立道、继学、开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金融报  ·  降价没用?星巴克中国交易量连续下滑 ·  昨天  
大道无形我有型  ·  -20250205111043 ·  2 天前  
金融早实习  ·  万事达卡2025暑期实习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泰宏观李超

【华泰宏观李超】中央判断疫情拐点未到——点评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华泰宏观李超  · 公众号  · 金融  · 2020-02-22 00:05

正文

文 | 华泰宏观李超团队


全文约40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左右



内容摘要


>> 核心观点:疫情蔓延初步遏制但拐点未至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指出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病例大幅减少。同时,要清醒看到,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认为,中央判断疫情拐点未到,是对当前疫情形势作出的清晰、客观判断,这不仅意味着后续仍要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也意味着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或仍将持续,这也将对各项逆周期政策提出更高要求。

>> 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政策,可以平衡抗疫与经济发展

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针对不同区域完善差异化防控策略。一方面,会议指出全国疫情拐点尚未到来,我们认为随着各地返城复工,对北上深等常住人口来源复杂的重点城市,仍需加大预防排查力度;对湖北地区则需调集资源,加大救治力度并保障物资供给。另一方面,疫情造成的停工停产对宏观经济增长、微观营商环境冲击较大,对于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应制定明确的分级标准,保证务工人员安全返岗、企业能正常复产,这既能缓解目前部分生活、医疗物资供给较紧的问题,也能带动生产经营链条逐渐修复,降低中小企业生存压力。

>> 全面小康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仍要完成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应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实际上,中共中央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始终没有降低过。2月3日和2月10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中相继提出“要抓好涉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近日来,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陆续推出复产复工政策,为“保增长”保驾护航。我们认为,2020年全面小康和十三五规划目标仍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GDP增长5.7%是底线目标。

>> 财政金融化是重要发力点

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2019年财政数据凸显财政收入压力,2020年新增疫情冲击进一步施压。疫情之下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作为,阶段性减免三费已落地,支出加速、提升赤字率和专项债等政策也可期。但财政收支压力和赤字约束的掣肘决定了金融需要干财政的事,我们认为财政金融化将是重要发力点,如政策性金融,主要支持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房、市政建设公路等领域。同时政策性金融重点支持领域也将成为重要的扩信用对象,扩信用发力的主要方向可能是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等受疫情冲击领域。

>> 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与加强国际合作并重

会议强调积极扩大有效需求、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我们认为本次会议明确了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与加强国际合作并重,政策将引导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同时发力支撑经济基本面,加强国际合作也有助于减轻疫情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主导地位的负面冲击。

>> 中期更看好股票市场

我们认为,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货币政策是首要发力点,三月中旬宏观数据公布时可能迎来定向降准窗口,且年内央行或将继续通过调降政策利率的方式引导LPR下行,所以短期国债利率仍有小幅下降空间。但是中长期来看性价比不高,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春节前的3%降至2月21日的2.85%。我们中期更看好股票市场,央行的货币政策重心仍在扩信用,对于企业来说,资金的可获得性更加重要,而当前疫情在逐步减弱但经济若要复苏仍有个过程,所以信用一直会扩张支撑股市上涨。




风险提示




肺炎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对经济构成更大负面冲击。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的提出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是指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疏通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科技周期,通过改革开放克服中美贸易摩擦的外部压力,有效的使得劳动力、资本、科技、组织形式等生产要素变革,提高经济潜在增速或缓解其下行,全球资本有望给中国的人民币核心风险资产进行重估的理论。详见我们的系列报告。



近期视角

[ 1 ]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系列报告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一)—— 从供给侧看全球资本流动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二 —— 金融供给侧改革与 与信用释放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三)—— 地产 政策周期异化与科技周期孕育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四)—— 去杠杆从减负债到增权益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五)—— 以改革开放来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新供给价值重估理论(六)—— 降成本的实质推进从减税降费到降息


[ 2 ] “渐行渐近的负利率时代”系列报告

渐行渐近的负利率时代(一)—— 长期负利率源自生产要素困局

渐行渐近的负利率时代 (二) —— 负利率政策是如何从央行开始传导的

渐行渐近的负利率时代 (三) —— 负利率金融产品呈现扩散化

渐行渐近的负利率时代(四) —— 负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 3 ] 热点事件深度观察

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需要什么?

印度砸基建,全球经济看到曙光?

需求仍在筑底,等待企业盈利改善逻辑——工业生产和投资端的积极因素何时体现?

从美债收益率倒挂看“钱荒”风险——兼论资金面异动时,彭博降息概率比CME更准


[ 4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报告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一)——中美贸易摩擦放飞美股黑天鹅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二) —— 国历次贸易战胜利了吗?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三) —— 贸易摩擦为高端制造业发展背书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四) —— 贸易摩擦可能使两国产生类滞胀预期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五) —— 贸易摩擦对两国货币政策影响大不同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六) —— 开放是A股不可忽视的正向预期差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七) —— 八问美国中期选举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八) —— 贸易战进入雨点小阶段是个渐进确认过程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九) —— 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货币政策分化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美国经贸磋商成员中谁最重要?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一)——美国贸易“三巨头”的貌合神离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二)——中美再加关税对两国经济影响几何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三)——中美再加关税对两国通胀影响几何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四)—— 历史上贸易争端对于资产价格影响几何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五)—— 中美关税再升级对两国经济影响几何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六)——中美第一阶段握手言和

•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研究(十七)——第一阶段协议签署后应关注什么


[ 5 ] “风起通胀”系列报告

“风起通胀”系列(一)——通胀历史回顾:核心看猪价和油价

“风起通胀”系列(二)——环保限产可能温和推升明年猪价

“风起通胀”系列(三)——油价会是明年通胀的风险因素吗?

“风起通胀”系列(四)——价格体制改革:回顾历史、聚焦未来

“风起通胀”系列(五)——国内油价应该参考哪个基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