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的庞大产业链中,培养基犹如一颗低调却关键的螺丝钉,虽不常被大众所瞩目,但在行业内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球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在2023年达到25.6亿美元,并预计将以13.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2年达到74.5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也不容小觑,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亿元人民币。这一增长趋势表明,培养基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
在全球范围内,赛默飞、丹纳赫和默克三大品牌通过一系列并购与整合,合计占据约90%的培养基市场份额。中国市场中,赛默飞占据主要地位,2021年Gibco细胞培养基产品占比37%,其次是Cytiva的HyClone培养基产品,占据16%,国产品牌澳斯康在国内市场排名第三,市场份额超过默克。
下面简要对比一下代表性企业销售情况。
赛默飞
销售额:赛默飞在2024年的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27亿美元,这一数字反映了赛默飞在全球细胞培养基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其产品线覆盖抗体、重组蛋白、疫苗和细胞基因治疗等各种领域。
澳斯康
销售额:基于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2024年国内培养基的市场空间将为48.82亿元,澳斯康生物在2024年的培养基业务收入预期将近10亿元人民币。
市场份额:国产第一品牌,市场排名第三。2021年培养基业务实现收入3.2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71.8%,得益于大客户康希诺新冠疫苗放量的推动,HEK293培养基销量大增,市场份额由7.1%上升至12.3%,一举超过默克。
奥浦迈
销售额:2024年上半年培养基等产品业务实现收入1.24亿元,同比增长59.67%。
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16亿元,同比增长25.73%。
2024年前三季度海外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加196.48%。
2024年三季报末,公司共有230个已确定中试工艺的药品研发管线使用公司的细胞培养基产品,相较2023年末增加60个。
市场份额:在新冠疫情的助推下,奥浦迈培养基市场份额由3.5%提升至4.9%。
国内做培养基的企业数量较为可观,截至2024年2月,细胞培养基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分别占比18%、12%、11.8%和11%,上述四地占比超过52%。
上游代表性企业:
包括赛伦生物(688163)、东亚药业(605177)、成大生物(688739)、中粮科技(000930)、尔康制药(300267)等
中游企业:
包括洁特生物(688026)、奥浦迈(688293)、近岸蛋白(688137)、中牧股份(600195)、双鹭药业(002038)、冠昊生物(300238)、源培生物(833783)、达晖生物(873195)、凯基生物(835272)、普瑞金(874090)、达瑞生物(832705)、赛莱拉(831049)、瑞济生物(835940)、天康制药(874339)等
下游企业:
包括美迪西(688202)、智翔金泰(688443)、通化东宝(600867)、海正药业(600267)、三生国健(688336)等
据悉国产培养基厂家进入了价格战白热化状态,进口厂商份额将进一步被压缩,市场格局有望重塑,一度医药也将保持关注。
图片由AI生成
培养基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配方复杂性:
培养基的配方极其复杂,通常包含70-100种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直接影响细胞的生长、代谢和表达,以及最终产物的质量。不同细胞株和表达药物使用的培养基都不一样,需要个性化定制。
2.生产工艺的复杂性:
培养基的生产需要精准控制,以保证批次间的一致性和工艺稳定性。大规模生产并保证批间稳定性难度大,这对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3.产品质量控制:
供应商需要严格控制Vero细胞培养基的生产过程,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4.品牌和客户粘性:
客户对培养基品牌具有较高的使用粘性。由于培养基与药物的研发、生产关系紧密,客户在选择前会进行严格筛选,一旦确定后不会轻易更换。
当然还有政策法规限制、原材料、技术经验积累等,较高的技术壁垒使得能够在这一领域持续发展的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竞争护城河。
培养基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定制化服务和CDMO业务拓展。
培养基作为生物制药、科研等领域的关键原材料,对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客户对其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
一般来说,知名品牌的培养基产品毛利率可达50%-70%甚至更高,澳斯康的293培养基毛利率已达73.72%。
同时,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生产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成本控制也更加有利,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
国产替代潜力巨大:
国产培养基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从2017年的19.2%增长至2021年的33.7%,预计未来国产化率将继续提高。这表明国产培养基在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替代潜力。
2.成本优势:
国产培养基价格普遍为进口培养基的1/10-1/3,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降本增效的目标下,越来越多药企开始使用高性价比的国产培养基。
3.服务和供应链优势:
国产培养基企业能够提供更灵活的定制化服务和更快的响应速度,定制化服务周期通常为3-6个月,而进口培养基通常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
4.产品质量提升:
部分国产培养基性能已与进口媲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越进口培养基的表达量。国产培养基企业如奥浦迈、倍谙基等已实现国际多质量体系建设,建设与国外顶尖培养基供应商相同的质量体系。
5.国际市场拓展:
国产培养基出海机会也在增加,部分国产企业已建设与国外顶尖培养基供应商相同的质量体系,开始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如奥浦迈。
培养基行业的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血清和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发展:
随着对动物源性成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担忧,无血清和化学成分确定的培养基逐渐成为主流。这些培养基组分稳定,主要被应用在重组蛋白、疫苗、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
2.定制化培养基:
随着研究需求的不断增加,研究人员开始根据特定细胞类型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培养基的配方和组成。这些定制化的培养基更加精确地满足了特定细胞类型的生长、增殖和功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