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重振雄风再出发
新华社记者
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长春市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202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希望辽宁在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篇章。
从“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调研,为东北发展把脉定向、领航掌舵,作出了开启新一轮振兴伟业的历史性决策。
感恩奋进,砥砺前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东北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劲头,闯过了一道道难关,在浴火重生中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重振雄风再出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巨轮……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这里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数不清的“第一”,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
2003年,党中央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以来,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东北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经济增速明显回落。
殷殷关切,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纵贯白山黑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又多次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代表团,共商振兴大业。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东北振兴的大局大势,作出了一系列补短板、利当下、赢长远的战略决策,东北全面振兴的大棋不断“落子成势”。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当时东北面临的困难挑战千头万绪:经济增速下滑、产业转型缓慢、要素成本偏高、市场活力不足……
2025年2月7日晚,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隆重开幕。近年来,哈尔滨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图为开幕式现场表演。 新华社记者 燕雁/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事物发展总是与各种矛盾相伴相生。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这其中有全国“三期叠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一次次考察调研、一遍遍分析研判,习近平总书记有的放矢把脉开方,为东北发展拨开层层迷雾,注入强大信心,指明前进方向,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直面困难,奋勇向前。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2016年4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视察指导工作,就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出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
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到辽宁代表团参加审议,强调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
从简政放权到淘汰落后产能,从国企改革到创新驱动,东北各地放下身段换脑筋,对标先进找差距,摆正航向再出发,经济下滑得到有效遏制,浴火重生之门被缓缓开启。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一个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
回顾过往,东北曾乘着新中国初期建设的历史机遇铸就辉煌,“一五”计划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约三分之一安排在东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视野,亲自夯基筑台,搭建起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新格局。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并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东北各地真抓实干,一批“小巨人”和“隐形冠军”企业悄然长大,一批国内外重大投资项目先后落地,产业结构逐步迈向多点支撑、多业并举。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波澜壮阔的东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处着眼,谋划着大机遇里的大文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东北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如何履行好使命,把握住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明重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谋大势者,善从关键处落子;谋全局者,善从细微处落笔。在2023年的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
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2025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辽宁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东北全面振兴,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抓改革要进一步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建设法治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多下功夫。
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对东北全面振兴至关重要。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锚定习近平总书记划定的重点,东北牢记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落棋弈子,向着未来奋力奔跑。
“来到哈尔滨,我们真切感受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正在成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对外开放的新纽带。”2025年2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这样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再次强调,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冰雪、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东北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变革。
如果用10年的时间周期来观察东北经济,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东北经济告别低速徘徊,“向上”之势明显。
工业是东北经济的“压舱石”。走进沈阳鼓风机集团车间,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每条生产线的生产信息。“通过数字化改造,我们这样的老企业也焕然一新。”沈鼓集团负责人说。
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幼苗”长成“小树”。2024年,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6.9%;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黑龙江哈尔滨航空集群、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内蒙古工业增加值跨过万亿元大关……
近年来,东北持续攻关研发“国之重器”。2024年8月,由沈阳鼓风机集团为青海格尔木60MW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研发生产的关键设备——水平剖分式离心压缩机组一次性机械试车成功,正式下线,我国液态空气储能关键设备实现新突破。图为压缩机组交付现场。 视觉中国供图
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瞄准农业科技创新,围绕玉米产业做文章,建设制种基地、现代化的种业创新中心,努力聚焦玉米全产业链发展,让科创成果与产业衔接更紧密,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经过多年的培育、调整,东北经济韧性在变足,动能在增强。
沈阳市于洪区文旅局副局长用英语推介当地大米;黑龙江13地市文旅局长花式推介,招揽全国游客;吉林省文旅厅厅长喊话,诚邀游客体验吉林冰雪旅游……去年以来,东北各地文旅局长“忙得很”。
“拼”起来的文旅局长,正是东北干部作风转变的缩影。
近年来,东北各地持续净化政治生态,聚焦思想教育、正向激励、纪律约束一体发力,推动“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成为干部的自觉行为。
长春每年组织开展“担当作为好干部”评选,给予及时奖励和通报表扬,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晋升职级;大连出台《党政领导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联系交往正面和负面清单》。
内蒙古各地严格实施政策落地工程,将工作成效作为干部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发展重质效、干事勇争先、工作重落实的良性循环。在兴安盟阿尔山市,“能今天谈的协议坚决不拖到明天,能现在拍板的事项马上就定”。当地主要领导带头研究项目、推动项目、服务项目,解决决策慢、行动慢、结果慢等问题。
2024年4月,宝马集团宣布增资200亿元人民币用于华晨宝马沈阳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落户沈阳20多年来,当地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吸引宝马集团持续加码投资。如今,全球每三辆宝马汽车中,就有一辆产自沈阳。
“营商之弊”曾是东北发展之痛。近年来,东北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牛鼻子”、“强引擎”,优化政策服务,用好法治利剑,纷纷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黑龙江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提升行政效能;吉林15958项热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以全程网办方式实现“省内通办”,11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辽宁大力推进数字政府、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开通“12345”企业服务“1号键”,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履约践诺更加自觉,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内蒙古打造“蒙速办”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企业和群众可以获得清晰准确的办事指引……
辽河右岸,塔吊林立、焊花飞溅;渤海之滨,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我国与沙特阿拉伯合资合作的重大能源项目——辽宁省盘锦市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施工不停歇。
资本的嗅觉最为敏锐,外资加码东北正是为机遇而来、因潜力而动。与此同时,央企民企也在看好东北,一大批高质量项目先后落地。2024年,吉林优化结构扩投资,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827个;内蒙古重大项目投资突破9100亿元;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人才流向,既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又彰显对未来发展的信心。2024年,辽宁支持培养高层次人才995人、团队79个,省内高校毕业生67.5%留辽就业,省外高校毕业生来辽就业增长10%;吉林高校毕业生留吉突破15万人,人数较2023年增加超过1.7万人……一系列数字表明,东北的人气旺了、热度高了,各方面对东北全面振兴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从端牢“中国饭碗”,到做好结构调整,从厚植“生态底色”到不断扩大“向北开放”,新时代的东北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大使命,一项一项任务压茬推进,一个一个部署有序落实,全面振兴正从“蓄势待发”向“谱写新篇”稳步迈进。
从抵御经济下行,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做实经济数据,到净化政治生态,这些年,东北的振兴发展极不平凡,经历了波澜起伏,也收获了三点启示:
——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论述,在困难挑战中勇毅前行。
对于东北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曾有过精辟论述:有矛盾有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风险的决心和办法,不能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北一方面“挖脓疮、起沉疴”,查处腐败案件,以净化政治生态和转变干部作风为突破口,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面貌;另一方面给政策、促发展,密集出台一系列振兴举措,以“组合拳”的方式向市场传递信心和力量。
2025年2月8日,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加大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图为2024年4月24日,在吉林长春中国一汽红旗制造中心蔚山厂区总装车间内,生产线上的智能机器人对车辆轮胎轮毂进行装配作业。 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东北各地正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国之大者”。沈阳立足装备工业强链建群,布局工业母机、航空装备等产业;长春用好科研院所,谋划未来产业,布局新质生产力;黑龙江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建设首批7个创新创业生态圈,加快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内蒙古精心打造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要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主导产业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东北全力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