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引擎
新闻传播学术和思想的交流平台,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倾力打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苏新闻广播  ·  “茉莉花开”暖新春,百年非遗焕新彩 ·  2 天前  
红古发布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  3 天前  
红古发布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引擎

引擎·速递丨外围狂欢:对“特朗普竞选成功”微博时政段子的架构分析(上)

复旦引擎  · 公众号  ·  · 2018-03-20 19:00

正文


本期引擎将推送第十七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暨2017年复旦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之新闻传播学篇优秀获奖论文,期望高质量的研究被更多读者了解,也期望给新闻传播相关领域爱好者提供学术论文范本。

《外围狂欢:对微博时政段子的架构分析——以人民日报“特朗普竞选成功”微博评论为例》在本次评选中获三等奖。 本文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传播系硕士生连昕萌,原文经作者授权在引擎平台转载。第一篇将呈现文献综述部分,续篇将呈现研究方法与成果。


摘要 :作为一种“生产者文本”,段子是网络环境的产物,也是典型的民间话语的表达形式,娱乐大众的同时消解着权威。本文希望通过“段子”这一文本介质,探讨网民在面对国外政治话题时是如何展开创造性文本生产活动的,以及在这一实践中狂欢和自由的限度。研究具体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理论工具,以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特朗普竞选成功”的评论段子为例,从行动意义的角度对其进行架构分析。 结论发现:段子通过将权力话语从神坛拉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中去这一“同化” 行为来消解权威;围绕国外时政热点事件所创作的段子通常隐含了一种建立在比较心态上的民族自豪感;网民并未对权威进行根本式的抵抗,只是一种远离重点的“外围参与”。


关键词 :段子;时政;微博;特朗普


北京时间 11 月 9 日 14 时 40 分许,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唐纳德·特朗普击败希拉里成为第 58 届美国总统。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选情一路飙升,最终赢得大选的最后胜利。作为总统,特朗普所拥有的“极具槽点的个人性格和无人能匹敌的超级嘴炮”让他经常以一种特点鲜明、个性极强的形象出现在媒体与公众面前,成为多个网络段子的主角,也带红了“美国大选” 这一源自国外的时政热点话题。



围绕特朗普和“美国大选”所创作的段子既是一种衍生于热点议题的段子,也是一种时政段子。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个人的崛起和民间文化形式的不断丰富, 网络段子已经成为伴随热点而生的、带有娱乐性特征的、全民创作的独特文本。在我国,段子文化源远流长,其传统可追溯至《诗经》中的“风”、汉代的乐府民歌, 在后世的大鼓、相声等曲艺节目中广泛运用。 段子的创作主体多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并具有娱乐、宣泄、社交及励志训诫等多种功能,以讽刺精神、平民立场、 娱乐精神为本位, (周婷,2009)创作的核心原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欲通过简短而又意味深长的春秋笔法来表达独立又深刻的意义。目前学界多将段子以颜色进行分类,分为黄段子、红段子、灰段子、黑段子、蓝段子以及无色段子;或者以表现手法分类: 观点直述、类比发散、经典改编、对话问答、自创诗词(顺口溜)、小故事(情境)、 语句解读和流行体(钱晓玮,2011),而较少根据主题对段子进行分类,对特定主题的段子研究更是付之阙如,一如对时政段子的研究。时政段子以负面舆情为主,超八成时政段子都是灰段子。很大程度上,对时政段子的研究可以等同于对灰段子的研究,而在段子针对政府的负面舆情中,指向官员腐败、执政水平的不满较为突出,指向对整个 政府公信力的不满相对较弱。(郝永华,聂茜,2015)


时政段子带有一种自由属性,个体通过段子创作对社会现实和官场不良风气的反讽、戏仿,实现了自身解压,使个人得以从对现实的不满中暂时解脱出来;时政段子同时也是不自由的,拥有着“政治天花板”,必须遵守一定的政治原则及底线 一些人认为,跟时政有关的“灰段子”是传播颓废心理的载体,也往往是为党员干部抹黑的手段(引自“和平论坛”,2017),需要时刻进行管控;以及认为,一些段子是民众生存焦虑的夸大释放,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戏剧性想象和过度反讽,实际上会腐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王焱,2013) 。跟常规的国内时政段子相比,以特朗普及“美国大选”为主题的段子则体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段子作用指向从国内的政治场域转移到了国外,政治敏感度相对下降,文本的创造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宽;其次,由于特朗普和希拉里突出的个人性格特质,使得“美国大选”高潮迭出、颇具戏剧性,素材的娱乐性相比于一般时政段子的素材而言更为强烈。


那么,网民在创作这一话题的相关段子文本时会体现出怎样的架构特点?整个过程中创作的边界和自由度又是怎样的?为探究国外时政段子创作背后的行为和心理机制,研究将从时政段子的文本属性和所基于的平台属性特点入手,通过架构分析的方法对一则人民日报微博报道“特朗普竞选成功”的评论段子进行话语包分析,以了解特定行动场景下个体组织衍生文本的思路及视角。


一、巴赫金理论视野中的段子特征

目前学界关于段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和社会学领域,多从社会功能的角 度探讨段子对公共生活的影响,通过评判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高下优劣、以及基于此基础上对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来判断其存在是否合理。而较少将段子视为一种话语方式或文化现象,探讨对于个人而言段子的创作动机、话语策略,以及深埋在段子中的意念结构。此外, 段子分析的理论源流经常追溯到巴赫金的“狂欢节”理论,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普遍将段子视为狂欢仪式的产物 ,目的是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其出现的网络空间即是狂欢的广场。而段子生长于其中,生来带有狂欢的基因。研究这里将沿着前人的车辙, 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作为切入视角,探讨狂欢化理论对于段子研究的适用性。


狂欢化理论是米哈伊尔·巴赫金于 20 世纪 60 年代建立的重要文学理论,是巴赫金文化美学、诗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被广泛学科所借用,在传播学领域 中尤其表现为网络传播现象的本质特点。如胡春阳认为,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具有狂欢本质,其形式是虚,但其精神气质是实——是进行现实自由追求的一种文化策略。(胡春阳,2006)在传统的狂欢节上,所有社会成员集体聚会,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在喜庆盛大的宴会、表演、舞会和游行中纵情欢乐,放飞心灵,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史鑫,2016)


全民参与和庆典仪式是狂欢现场的两大外在特征 。巴赫金认为,“在狂欢节上, 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巴赫金,1998)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开放和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被开拓出来,网民有机会生产话语,参与信息的构建,从而“与大众传媒相抗衡”,网 络流行语的出现、事件的“热点化”、以及段子皆是网民话语生产的典型结果。巴赫金认为,网络语言也具有行话、俚语、黑话的典型特征,是标准的、最彻底的狂欢语言,是传统语言的“造反者”,看不懂它就难以加入这种狂欢仪式;庆典仪式, 重点是用各种冒渎不敬、插科打诨消除不同等级间的畏惧和礼貌,使得狂欢节具有平等、自由、欢乐的气氛。尤其是仪式中的“加冕”、“脱冕”环节,通过全民化的 对“国王”的戏谑式狂欢,底层与上层实现了一种暂时但平等自由的对话。籍由此, 狂欢节构成了一种与主流世界相抗的暂时性的“第二世界”。(刘庆华,2012)这些理论阐释更是映衬了网络话语的生产动机和功能——即抬高草根话语力量、消解主流话语权威。


段子的本质是一种 狂欢快感的生产 。在网络话语的狂欢实践中,人们即能够获产生相应的快感。费斯克在吸收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理解大众文化》中认为,大众的快感出现在被宰制的大众所形成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这种快感是自下而上的,因而一定存在于与权力相对抗之处(社会的、道德的、文本的、美学的权力等),并抵制着企图规训并控制这些快感的那一权力。(约翰·费斯克,2001) 大众的快感主要可以分为躲避式的快感和生产式的快感两种类型。 (黎青,2005) 躲避式快感主要源自对社会控制的拒绝和抵抗,具体体现在段子的创作中,以戏仿、恶搞与随意拼贴为主要手段, 通过插科打诨、“狂欢式的冒渎不敬”,“对神圣文字和箴言的摹仿讥讽”等手法着意打破主流文化所设置的世界秩序/等级以及与之配对的语言秩序/等级,造成一种滑稽、错位、颠覆的效果,消解了堂皇话语的神圣色彩,这也是段子主要的话语策略。(阎真,2004)如揭发官场腐败和民生艰难的“灰段子”和时政类段子,经常把矛头指向平时不能得罪、不敢得罪的权力或权威,将辛辣的讽刺隐藏在不露声色的艺术表达中,以冒犯权威,拒绝接受既定的等级秩序。段子的政治效果在于维持一种社会认同,该认同脱离或者对抗着社会规训所喜欢的认同,为个人话语意义留出空间;而在留出 “意义空间”的同时,个体需要建立自身的一套意义体系和价值以填补空缺,由此产生的快感是生产式的快感,主要体现为个体话语意识的觉醒,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


综上可知,段子、尤其是针砭时弊的“灰段子”或时政段子,可以通过各种话语策略为大众提供快感,躲避着权威的同时冒犯着意识形态的宰制,却又通过迂回、 婉转的话语策略打着一场游击战,在文本的空隙中建起自己的意义空间。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无论是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还是费斯克的“生产者文本”,都不能完全解释段子产生的原因和所具有的形态由来。根据巴赫金和费斯克的理论,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段子是众人参与的狂欢广场的文本产物,人们在创作段子的过程中获得躲避、冒犯主流话语权威的快感,以及新意义形成、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狂欢理论的目的是为社会秩序当中的一切(譬如阶级意义上的等级秩序、政治操纵、性压抑、教条主义与偏执狂等)提供一种解神话的工具,就此意义而言, 狂欢节隐含着一种创造性的不敬,是对不合理的强大、阴沉苦闷、独白状态的激进反抗。人们怀着势不与主流话语权威和解的决心和勇气,想要给权威“脱冕”,尽快将其拉下神坛。


但是,就网络段子的具体实践而言,并不完全符合巴赫金的狂欢节设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段子所在的场景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区别。每个人都有创作段子的机会,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创作段子的才能,以微博平台为例,随着“点赞” 功能的出现,优秀的段子会被更多的人顶上来为人所注意、再加以流传,这与巴赫 金所认为的“狂欢节根本不承认演员与观众之间有什么区别……人们本身就生活在 其中,而且每个人都参与狂欢节”(约翰·费斯克,2001)的观念相悖;其次,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是暂时的解放,即从占统治地位的整理与既定的秩序之中脱身的解放,它标志着对所有 等级地位、一切特权、规范以及禁律的悬置。 在狂欢气质鲜明的网络平台上,“狂欢节”成为了一种“日常”,只要登上网络,个体便可以书写自己的话语,狂欢的时间被无限期延长,狂欢的“质量”却在下降,这也引出了第三个方面:狂欢是有节制的,网络环境中没有彻底的“狂欢”。 巴赫金的理论被认为是没有批判性的,即是因为在段子尤其是时政段子创作的同时,人们很难意识到“反抗的快感”依然存在于 意识形态的操控范围之内,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依然存在,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统一 性而隐秘地运作,人们只能在“政治天花板”下小心翼翼地狂欢。幻象之中人们言论自由,但是不成文的规则让人们知道哪些可言,哪些不可言,在“无声的语言” 的约束下,由段子而产生的快感实际上是一种“ 剩余快感 ”。


在这种并不彻底的狂欢环境中,段子具体如何实现网民的“剩余快感”、创作中自由的边界性是如何体现,与国外时政话题相关的段子又体现出哪些不同于国内时政段子的特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将从“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成功”这一典 型的热点国外时政事件入手,选择合适的样本,采用架构分析的研究思路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凌凌:《特朗普竞选中的传播策略分析》,《新闻爱好者》(香港)2016 年第 10 期,第 50-54 页。

2. 周婷:《网络段子的传播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9 年

3. 钱晓玮:《中国段子文化的传播形态和舆情百态》,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1 年。

4. 郝永华,聂茜:《热点段子的衍生与负面舆情——基于 30 个案例的内容分析》,《新闻大学》 2015 年第 1 期,第 87-93 页

5.和平论坛:《党员干部要自觉抵制“灰段子”》,2016 年 8 月, http://blog.china.com.cn/archiver/tid-6025354.html,2017 年 4 月 10 日

6. 王焱:《灰段子的狂欢表征、意义及其限度——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为视角》,《文艺争鸣》2013 年第 6 期,第 115-118 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江苏新闻广播  ·  “茉莉花开”暖新春,百年非遗焕新彩
2 天前
红古发布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3 天前
红古发布  ·  “重塑哪吒”为啥非得用藕?
3 天前
婚姻家庭那些事儿  ·  大姨妈来了,这些事不要做
8 年前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资讯  ·  【1332】他汀类如何更有效治疗卵巢癌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