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 | 熙龙
点击音频,即可聆听
更多音频可在喜马拉雅搜索:张德芬空间
蓝色钱江小区,陆续有业主自发为大火中丧生的母子四人鲜花哀悼,然而,在大火中烧至焦黑的那一层楼依然让人触目惊心。
在大火中丧生的母子四人,可以说生活在一个被普遍认为家境优越的家庭,中年夫妇,富有,育有两儿一女,而保姆纵火毁掉了这个家庭,最不忍心看的是父亲举着孩子的照片,哭到抽搐的那张脸。
烧在人心里的嫉妒之火,也会燎原
保姆莫某和这个家庭的境况,有很大的落差。据媒体证实,莫某欠下巨额赌债,并数次偷盗财物典当,而纵火的直接原因,正是她企图纵火后灭火立功,博得雇主的谅解。
相比起火势迅速蔓延,吞噬掉母子四人的生命,如果莫某真如自己所说灭了火,竟是一个更好的结局。
不过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她在不断毁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是嫉妒。嫉妒让她点燃了书页扔到沙发上,即便这次她灭了火,得到雇主的谅解,嫉妒之火却没有熄灭,若不得逞,必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有些人,即使没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也能保持对自我的良好感觉。而另一些人觉得这种境况无法忍受。
当一个人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境况,而要去摧毁别人所用的东西时,这就是嫉妒。如果只觉得需要达到与别人同等的水平,这是羡慕。”
这段话,是在《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这本书上读到的,用在莫某身上非常贴切。
为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而心有不平,这是大多数人会遇到的情况。也许是为别人的富有,也许是感叹都是同龄人,怎么自己的成就比别人低,也许是羡慕别人的好心态。
和人产生比较,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境遇,那些自己没有而别人却恰好拥有的东西,是对自尊的考验,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调节自尊受伤的感受。
而嫉妒和羡慕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摧毁之心。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在派对上,F女士走了进来,她看见一个熟人穿着一件昂贵的连衣裙,大声说道:“某人穿得真花哨,真不合适。”当她看见熟人脸红了,感到十分开心。
G女士看见一位朋友披着一条时髦的围巾,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围巾有些过时了,她暗暗提醒自己买条一样的围巾,这样可以变得时髦。第二天,她去商店买了一条围巾。
心怀嫉妒,需要破坏别人所拥有的喜悦,心怀羡慕,是不需要破坏别人的。
如果把自尊受伤的原因归结于“这是别人带给我的伤害”,只能够从别人身上找原因,报复就诞生了。
莫某说,她的本意是想灭火,这个说法听起来更像是又一次为自己开脱。无意识中的嫉妒,很多时候被体验到的,是坐立不安的难受,愤愤不平的怒火,咬牙切齿的痛恨,这些都是初级情绪,而不会承认自己很嫉妒,更无法去调整自己的嫉妒。
未被察觉到的嫉妒,促生了伤害他人的动机,这种动机在说,如果我没有,你也不能有,看到你失去,我就高兴了。
当理智地看到这一切,我们都知道,别人失去了,也不代表自己能拥有。那些用报复换来的快感,也不能平息自己的不忿。心怀嫉妒,走到哪里都能迅速发现激发不忿的参照物。
电视剧《家族的形式》
莫某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很多情况下,人并不会真的去做危及他人生命的事,但纵火案仍然让人心惊,善意换来恶报,怎么办?
有人说,这是一个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在伊索寓言中,农夫借自己的体温复苏毒蛇,毒蛇却反咬一口,致农夫于死地。而现实中,雇主借钱10万给莫某买房,容忍她偷盗家中财物,引来了葬身火海的命运。
看起来善念善行,却反而给自己招致祸害,献出自己的温暖,这有错吗?这真是一个道德难题,我们很难放弃善意,如何保护自己,实际上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善意。
在杭州保姆纵火案中,有一个细节。当女雇主发现莫某偷窃了价值三十多万的手表去典当,她的处理方式是,“你别这样,缺钱跟我们说。”
这句话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说出来?在我们有软肋的时候。正如农夫把蛇揣在怀中,也同时把自己脆弱的部位暴露给了毒蛇。
如何请到一个好保姆,是让许多家庭关注的事情。多次有保姆虐待孩子的新闻传出,谁也不能保证一个陌生人是不是完全可靠的,但现实是又需要请保姆,因为谁的生活都会有软肋。
于是,因为保姆要照顾孩子,所以极尽可能对保姆好一些,希望她善待孩子;
因为要找一个能长时间相处的保姆不容易,把保姆像家人一样对待,希望能长久相处;
因为生活习惯差异,小事让它过去,什么都不提,希望保姆能意识到知错就改。
其实,这样的善待,也正说明了无法避免的软肋。孩子,家宅平安,安稳生活,每一样都是我们害怕失去的,一旦心系,就是软肋。
在自己的软肋上,保护自己是第一位。
“你别这样,缺钱跟我们说。”女主人这样说,期待以金钱的资助换来保姆的忠心,然而很难说,这种方式能不能起作用。
尽管出于善意,但期待中的事情是否会发生,却不是能控制的。更合理的做法是,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施善。
真正的善意,不是一味付出,而是选择。善意里包含了许多东西,是需要我们去分辨的。
有时,心怀善意是因为一个信念:我从不会主动地怀疑别人。
有个年轻女孩,三番五次地被偷手机,最近她告诉我,“我想了想原因,我就觉得没有坏人,走到哪儿都不会戒备。”听起来是无邪的,但代价是,无法做一个有安全意识的人,选择让自己保持安全的旅行方式。认为别人和自己都一样,是一个需要分辨的善意。
有时,我们希望能用善意改变别人,我让你感受到善的美好,你也会变成善的人。但是,事实上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真的改变任何人。
类似纵火案保姆莫某这样的人,有一个特点是,无法控制破坏性的冲动,会把它付诸行动,这种毁灭的欲望并非一夜之间迸发,一定是由长期经历催熟的。能够改变这种特点的善意,也需要一个同样长期的过程。
有时,是期待以自己的善意,换回对方的善意,这是一个惯性的想法,我对对方足够好,那想必也是同样的回报。
这个想法多少有些以己度人,至少我们没有看到,和对方真实的关系是否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样。
有时,不计较或许是因为疏忽和纵容。
同样面临保姆问题的一位妈妈,长期被保姆小偷小拿,她总是说,反正我也不缺那点钱,反正不是什么大事。而保姆越来越放肆,常常在家里反客为主,她有时竟然不得不忍气吞声。
她的纵容和保姆的得寸进尺就此恶性循环。
当发现这些信号,请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在合理地使用善意吗?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过印象深刻的一句话,“你要做一个好老师,不可能是100%亲和,总要保留一点威严,哪怕是1%,否则学生会越界。”
他在工作坊里的教授非常生动,也总是笑容满面,但不会有学生破坏课堂的规则,随意挑战老师的设置。这个合理的善意,让他不失亲和,也保持了必要的威严。
真正的善意,是成熟的选择。
保留了自己的权利,又不会伤及对方,我想,这是我们能在善意中学会选择的标志。
···
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从事心理学应用性开发,曾参与运营百万级心理学课程项目。专业的关注点和擅长领域,儿童发展和教育问题的解决,成年后的个人成长需求解决,包括恋爱、与父母的关系处理。
主播 | 熙龙,我用声音,拥抱你。微信公众号:声优工作室。